APP下载

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驾驶员和前排乘车人员损伤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8-10-09李国良丁润涛

中国司法鉴定 2018年5期
关键词:膝部驾乘乘车

李国良,丁润涛

(济宁医学院 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山东 济宁272067)

从法医损伤学角度,以往的研究总结了驾驶员及乘员的特征性损伤,如方向盘损伤、安全带损伤、脚踏板损伤等。国外对安全带、安全气囊造成的特征性损伤已经有许多的研究成果。这些特征性损伤多发生在两车正面碰撞、正面与侧面的垂直撞击等事故形态中。但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特征性损伤并不常见[1]。

通过对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道路交通事故所致损伤的驾驶员和前排乘车人员的损伤特征进行分析,即损伤部位分布的比较研究,损伤部位左、右侧分布的比较研究和骨折及骨折左、右侧分布的比较研究同时客观分析损伤分布差异的致伤机制,客观分析损伤分布差异的发生机制,为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和前排乘车人员损伤及损伤分布的分析提供依据,为驾驶员认定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昆明市交警支队委托鉴定的2001—2010年昆明地区轿车与轿车200例前部碰撞所致的驾驶员与前排乘车人的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2 方法

(1)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驾驶员与前排乘车人的颈部、胸部、腹部及盆部、上肢、下肢损伤发生概率的比较研究及损伤发生于颈部、胸部、腹部及盆部、上肢、下肢的左、右侧的概率的比较研究。

(2)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驾驶员与前排乘车人的颅骨、胸骨、肋骨、肱骨、尺桡骨、骨盆、股骨、胫腓骨发生概率的比较研究及损伤发生于颅骨、胸骨、肋骨、肱骨、尺桡骨、骨盆、股骨、胫腓骨的左、右侧的概率的比较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检验。若无特殊说明,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且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00例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交通事故驾乘人员中,驾驶员78例,前排乘车人122例。

2.1 轿车驾乘人员损伤部位的比较

驾乘人员颈部有损伤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x2=0.120, P=0.729>0.05)。 驾乘人员胸部有损伤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x2=0.090, P=0.764>0.05)。驾乘人员腹部及盆部的损伤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x2=0.000, P=0.992>0.05)。 驾乘人员上肢的损伤构成比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566,P=0.211>0.05)。驾乘人员膝部损伤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x2=4.573,P=0.032<0.05)。 前排乘车人膝部的损伤构成比大于驾驶员膝部的损伤构成比。

2.2 轿车驾乘人员损伤部位左、右侧的比较

驾乘人员左侧颈部损伤的构成比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6.869,P=0.000<0.05),驾驶员左侧颈部的损伤构成比大于前排乘车人左侧颈部的损伤构成比。驾乘人员右侧颈部损伤的构成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21.006,P=0.000<0.05),前排乘车人右侧颈部的损伤构成比大于驾驶员右侧颈部的损伤构成比。对驾驶员颈部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有统计学差异(x2=17.561,P=0.001<0.05)。对前排乘车人颈部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有统计学差异(x2=9.634,P=0.026<0.05)。

表2 驾乘人员颈部损伤左、右侧的比较

表3 驾乘人员上肢损伤左、右侧的比较

表1 驾乘人员损伤部位的比较 (例,%)

驾乘人员上肢损伤在左、右侧的构成比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1.297,P=0.255>0.05;x2=0.190,P=0.663>0.05)。对驾驶员上肢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2.531,P=0.892>0.05),对前排乘车人上肢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有统计学差异(x2=7.527,P=0.066>0.05)。

驾乘人员左侧膝部损伤的构成比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183,P=0.669>0.05)。 驾乘人员右侧膝部损伤的构成比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9.047,P=0.003<0.05),驾驶员右侧膝部的损伤构成比大于前排乘车人右侧膝部的损伤构成比。对驾驶员下肢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4.571,P=0.462>0.05),对前排乘车人下肢左、右侧损伤构成比进行x2分割检验,有统计学差异(x2=6.547,P=0.057>0.05)。

驾乘人员胸部损伤在左、右侧的构成比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2.3 轿车驾乘人员骨折部位及骨折左、右侧的比较

驾乘人员颅骨、胸骨、股骨、骨盆、肱骨、尺桡骨、股骨、胫腓骨骨折的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驾乘人员左侧颅骨骨折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驾乘人员右侧颅骨骨折的案例量未达到统计量。驾乘人员肋骨骨折左、驾乘人员左侧肋骨骨折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驾乘人员右侧肋骨骨折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驾乘人员胫腓骨骨折在右侧分布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

3 结果与讨论

轿车内空间狭小,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身体与车内部件更容易接触,驾驶员胸、腹盆部与前方的方向盘,下肢膝部与仪表盘接触容易造成相应部位的损伤,前排乘车人下肢膝部与仪表盘,上肢与仪表盘接触也会造成相应部位的损伤,而小轿车驾驶座位面与方向盘面形成的角度大(一般≥50度)呈纵斜状,方向盘上缘可以达驾驶员的面部,驾驶位置低,重心处于低位,所以直接损伤都比较重,常见胸部广泛肋骨骨折,胸腹腔内脏器破裂。特别是方向盘所导致的车内人员体表胸部环形擦伤、擦挫伤是认定轿车驾驶员的特征性损伤。但这种特征性损伤多发生在两车正面直线撞击,正面与侧面的垂直撞击等情况下,但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及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特征性损伤并不常见[2-3]。

案例报道驾驶员的损伤也多为多部位,以擦伤,挫伤,擦挫伤,挫裂创及骨折多种类型的损伤,较少发现特征性的损伤,但通过对驾驶员与乘员损伤集中分布与身体左侧或右侧的检查,并结合现场、车辆内部部件受损的情况,仍可以综合认定驾驶员。受碰撞方式、车辆速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损伤程度、损伤分布会有所不同。汽车正碰是汽车碰撞事故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碰撞形式,碰撞导致伤害的概率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死亡率与车速的 4次方成正比[4]。用猪模拟轿车驾驶员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实车分别以49km/h、64km/h、72 km/h、80 km/h的车速正面碰撞,随着车速的增加碰撞造成猪的内脏的破裂,肢体的骨折,但体表损伤轻微,仅仅表现为擦伤或擦挫伤[5]。

本研究结果显示,驾驶员的损伤主要集中分布在颈部、膝部;前排乘车人的损伤也主要集中分布在颈部、膝部。驾乘人员的损伤部位没有分布差异。对驾乘人员人体损伤左、右侧分布进行比较,发现驾驶员左侧颈部的损伤明显多于前排乘车人,前排乘车人右侧颈部的损伤明显多于驾驶员且两者颈部的损伤程度多为轻微伤。驾驶员和前排乘车人膝部损伤的发生率都较高,驾乘人员右侧膝部的损伤有统计学差异,驾驶员右侧膝部的损伤多于前排乘车人。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轿车驾驶员与前排乘车人的损伤特点是损伤程度轻、分布均集中于颈部、膝部。

可能原因是,随着轿车安全气囊的使用、安全带佩戴率的提高,特别是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的联合应用,能够使轿车前座乘员受致命伤害的危险降低45%,受中度伤害的危险降低50%,乘员的头部、颈部和躯干部都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头面部、胸部与方向盘和挡风玻璃碰撞造成的损伤明显减轻,发生严重胸、肋骨骨折及腹部内脏器官的破裂明显减少,甚至有文献报道,前排乘车人和驾驶员使用安全带者,上肢骨折的发生率为 0[6]。但安全带也会造成人体的损伤,目前我国大多使用三点式安全带,主要与颈、胸、腹部及盆部接触。车辆相向发生碰撞时,颈部从前向后迅速减速运动,颈部与安全带摩擦造成相应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使用安全带与未使用安全带颈部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有明显差异[7]。安全带造成颈部的损伤多因为其在颈部滑动,造成颈部的擦伤,擦挫伤;而胸、腹部及盆部因为有衣服的衬垫造成的损伤更为轻微有时仅表现有擦伤,甚至没有损伤。驾驶员的安全带贴近左侧颈部,前排乘车人的安全带贴近其右侧颈部,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驾驶员颈部左侧损伤的发生率多于前排乘车人;前排乘车人右侧颈部的损伤发生率多于驾驶员。

以往文献报道安全带对车内乘员胸、腹的损伤也较多,形成的损伤有多发性肋骨骨折、胸骨骨折及心肺挫伤等[8]。而本次研究显示胸、腹部损伤的发生率较低。可能原因是,一方面与人体损伤的程度与车辆的速度、车辆碰撞的方式、车辆的质量有关。昆明城区行驶的车辆,速度较慢,驾驶对事故处理的反应时间长,这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车辆被动防护系统技术的进步也是驾乘人员损伤较轻的一个原因,包括车辆的抗撞性增强、车辆内部材料较多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车辆内部限制系统的应用。目前在整车布置、高强度钢运用、溃缩吸能理论方面逐渐趋于成熟,车身整体安全结构的设计已经基本完善。在普通三点式安全带的基础上已经升级出预紧三点式安全带、预紧限力式安全带以及气囊安全带等具备更多功能的安全带。预紧限力式安全带的广泛应用还可以限制安全带的力量,缓冲对乘员胸、腹部的冲击,预紧限力式安全带在中国市场上也逐渐开始替换普通三点式安全带成为各类车型的标准配置。可吸收能量的驾驶系统的应用,能够缓冲车内人员二次碰撞的力,能够有效减轻人体与车内部件接触所造成的损伤。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轿车驾乘人员的膝部损伤发生率也较高,但损伤程度轻微,驾驶员右侧膝部的损伤与前排乘车人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驾驶员右侧膝部的损伤发生率高于前排乘车人右侧膝部的损伤,轿车前排乘车人前的仪表盘表面比驾驶员的平坦光滑。驾乘人员胫腓骨的骨折发生率均低,二者比较无分布的差异。高效防穿透挡风玻璃的应用,在撞击速度达46.7 km/h时仍可安全地保护头部不会穿透挡风玻璃,既能有效减少面部撕裂伤及骨折[9-10]。另外轿车安全气囊与安全带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乘员的伤亡率,在减少与车内部件碰撞方面,气囊可起到与安全带相同的作用,资料显示汽车前部或近前部碰撞可以减少43%~51%驾驶员与前排乘车人死亡。但安全气囊在前部碰撞时且气囊感应器感应到时速15 km至20 km速差以上的动力时,气囊才会张开。城区车速较慢,即使发生车辆与车辆的正面的碰撞,气囊也多不会张开,所以本次研究的损伤多是因为安全带及车内部件的碰撞造成的。

4 结论

轿车与轿车前部碰撞道路交通事故驾乘人员的损伤特征表现为驾乘人员损伤程度轻微,造成头、胸部、腹部及盆部、四肢发生损伤的发生率低。与前排乘车人相比,驾驶员易造成左颈部、右膝部的体表损伤。与驾驶员相比,前排乘车人易造成右侧颈部的体表损伤。

猜你喜欢

膝部驾乘乘车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初级篇)
东风悦达起亚凯酷
瑞萨电子推出升级版R-Car V3H,提升深度学习性能满足包括驾乘人员监控系统的最新NCAP要求
日产Ariya
日产Ariya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乘车的问题
膝盖美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