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2018-09-25赵庭张顺科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韩城进校园史记

赵庭 张顺科

是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手段,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中国德育:韩城市教育局为何选择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呢?

白双朝:我们认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能引导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之所以选择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一个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将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等艺术引入校园,为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陈部长的讲话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指明了方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先贤古人修齐治平的智慧,对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是弘扬爱国主义、培养新时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要内容。

二是陕西省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的必然要求。陕西省教育厅从2015年起,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要求·大实践”、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和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四项活动,统称为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明确提出要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是因地制宜的现实选择。韩城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涌现出了像司马迁、王杰、杜鹏程这样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有梁代村、党家村、孔庙等一系列重要古代遗址建筑,这些都是开展德育工作的生动教材。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乡土德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文化的热情,也更能凸显韩城德育工作的地方化特色。

中国德育:韩城市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中总结出了哪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白双朝:我们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入也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

第一,加强韩城《史记》文化的研究。我们成立了教育系统《史记》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专题研究,开设《史记》大讲堂、国学大讲堂等活动,在各学校巡回进行《史记》知识普及活动以及国学经典研修活动。我们组织本地专家和教师积极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出了乡土系列教材《美丽韩城》,供所有学校选择使用。另外,各个学校也根据实际,先后编写《韩城的门楣文化》《司马迁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等校本教材50余本。

第二,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我们将《史记》文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精心布置,使校园处处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第三、精心打造德育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对市内具有教育价值的景点、区域进行研究,设计出学生研学旅行的不同路线,主要有四条:以韩城烈士陵园、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等红色圣地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以明清一条街、党家村作为民俗教育的基地;以韩城文庙作為国学教育的基地;以司马迁祠作为学习司马迁精神、传承《史记》文化的基地。

中国德育:韩城市教育局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白双朝: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方面,我们在挖掘韩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吟诵、学习、参观、走访、动手操作等多种活动中,逐步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养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一,开展《史记》进校园系列活动。《史记》文化是韩城的宝贵财富,为了让青少年学生从小读《史记》,知晓《史记》故事,传承《史记》文化,我们在全市范围启动了“《史记》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学生当中开展“一读二讲三知晓”活动,要求学生通读《史记》文章,会讲《史记》故事,会讲司马迁的故事,知晓韩城的历史古迹、名人轶事、民俗文化。

第二,开展地域特色文化活动。我们开展了“三进”活动,即国学进校园、秦腔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我们设立了国学大讲堂,在各学校巡回开展国学知识讲座,各学校也围绕《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作品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聘请韩城秦腔艺术团,以孝敬父母为主题,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学校送去秦腔艺术20余场,让学生感受到了陕西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孝道教育。我们要求学校开设书法课,定期进行书法展演,书法教育在韩城各学校已基本普及。

第三,开展民俗文化探访活动。我们与文物管理单位和旅游部门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古城、党家村等地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利用暑假和周末动员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探访活动。位于景区的学巷小学、司马迁中学等10余所学校还设立了民俗文化展室和民俗鉴赏课,指导学生学习韩城的花馍、剪纸、秧歌等民间艺术。

第四,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我们将传统节日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端午节,学校开展“包粽子纪念屈原”活动;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瞻仰先烈;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中秋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活动。

第五,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们利用烈士陵园、司马迁祠、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文庙、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在广大学生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实施“三走进”(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育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中国德育: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是关键。韩城市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举措有哪些?

白双朝: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这几年,我们尝试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唤起教师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意识,立志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推行“德育三制”。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对全市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统一领导,扎实推行德育“全员育人导师制、首问负责制、无缝管理制”三制工作。设置市、镇、校三级德育研究与指导机构,逐步完善其工作职能。

第二,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师德承诺,在评优树模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设立师德师纪政策咨询投诉举报中心,在全市各个学校门口醒目位置悬挂投诉举报条幅,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学习。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韩城做讲座,开展教师大比武、“三字一话”竞赛等活动,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德育的化身,自觉用深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发挥育人作用。

中国德育:韩城市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白双朝: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德育工作模式,立德树人的思想更加坚定,学校育人效果更加明显,在陕西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教育系统连续三年位居韩城市政府八项工作之首,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韩城市荣获陕西省“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优秀组织奖、第三届陕西省大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陕西省中学生健康素养知识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发展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象山中学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西庄中学、实验小学和新城三小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等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用来描述当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比较贴切。当前,韩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大力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不尽如人意,比如:德育特色品牌还不够明显,韩城地域特色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还不够突出;部分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德育理念等方面不够鲜明,没有形成体系,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中国德育:针对这些问题及进展情况,韩城市教育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白双朝:德育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根据新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未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陕西省教育厅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为抓手,进一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构建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化开展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的重点内容抓实抓好。以校园足球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达到“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的效果。

加强美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始终坚持把审美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之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至两项艺术特长和兴趣爱好,抓好学生社团建设。

提升研学旅行品质,打造研学旅行品牌。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校情,围绕市情、省情大力开展“2+1+X”韩城研学模式,力争使来韩城进行研学旅行的学生人数有跨越式增长。

责任编辑|李诗

猜你喜欢

韩城进校园史记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漫画史记
舞龙舞狮进校园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鹰爪功
漫画史记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韩城分论坛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