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状况研究

2018-09-25徐晶星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自我保护

徐晶星

摘要:数字时代,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基本情况、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监督他人为调查维度,对上海市闵行区1,005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群体特征明显,在性别、年段和上网时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网络行为喜忧参半,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较强,自我约束与监督他人的行为尚需加强或引导。基于此,学校应从重新认识教育环境及对象、倡导慎独思想和公共精神、科学设计与实施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培育数字时代合格公民。

关键词:网络行为规范;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监督他人

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上海,中小学生的网络烙印鲜明。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交错的背景下,处于道德品行塑造关键期的中小学生会受到巨大的文化冲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积极应对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在教育部近年颁布的诸多文件(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中,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的教育要求不断被提及,但当下中小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仍然存在网络抄袭、网络论战、网络拉票、沉迷网游等诸多不良现象。为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现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我们于2018年1-2月,开展了闵行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

基于对众多互联网文明公约的研究及对中小学师生的访谈,我们认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包括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监督他人三个维度,即学生上网首先要进行自我防护,其次是网絡自律,更高要求是积极地影响和帮助他人。在调查中,我们又从行为规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这三个维度设定指标,考察学生对网络行为规范的认知水平、感知程度、判断能力和践行力度。此外,问卷还增加了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这一维度。

为使调查结果更为真实、有效,问卷编制遵循以下步骤:深入访谈部分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及班主任,并提取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几个重要因素;初步编制题目后,再访谈部分班主任,斟酌设问人称、提问方式等,使问卷针对性更强;问卷初步成型后,各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一个班进行试测,考察信效度(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并形成最终问卷。(见表1)

(二)信息收集

本文的调查对象来自闵行区13所学校,涵盖四年级、七年级以及高一年级学生共1,005人,回收有效问卷879份。其中,四年级有315人,包括男生155人,女生160人;七年级有336人,包括男生163人,女生173人;高一年级有228人,包括男生110人,女生118人。

调查以网络化方式进行,学生通过登录网址或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答题。网络化的调查方式能记录答题用时,对于用时极短(基本可以断定不是认真作答)、用时极长(基本可以断定是分几次作答)、测谎题目(问卷中设置有两道完全相同的题目)作出不同回答的,予以剔除处理,不计入统计分析。

(三)分析工具及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以卡方检验进行性别、年级等因素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网络卷入度很高,超九成每天上网半小时及以上,周末或假期、每天做完作业后是最主要的上网时段,娱乐游戏、学习、网络社交是中小学生上网主要做的事项,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离开网络”。而在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背后,我们发现学生网络行为喜忧参半且群体特征明显。

(一)学生网络行为喜忧参半

采用SPSS18.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1.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较强

对于与异性陌生网友见面,学生普遍比较慎重,自我保护意识较高,选择“建议她/他注意自身安全,带上朋友去或选择人多的地点见面”“见网友这件事不靠谱,建议她/他取消此次会面”选项的学生分别占47.6%和49.2%,但有小部分学生(3.1%)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意识到潜在危险。

当被问及“什么时候会将个人真实信息透露给陌生网友”时,选择“觉得对方特别可靠”“对方是同龄人”“任何情况下都会”“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项的学生分别占16.5%、2.5%、2.2%和78.8%。

在“面对信息是否有质疑态度和行为”中,18.7%的学生选择“总是”,22.5%的学生选择“经常”,43.0%的学生选择“有时”,13.1%的学生选择“偶尔”,2.7%的学生选择“从不”。三个年级的表现又略有不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持质疑态度和行为的占比增加。

网上遇到困难时,选择“求助父母”“求助老师”“求助同学”“求助网友”“自己解决”“其他”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7.3%、3.4%、19.1%、1.0%、16.2%和3.0%。但各年级的表现又有所差异:四年级学生有80.6%选择“求助父母”;七年级学生有52.1%选择“求助父母”,24.4%选择“求助同学”,15.5%选择“自己解决”;高一年级学生选择“求助父母”“求助同学”和“自己解决”的比例都在30%左右,老师和网友的被求助率极低。

2.自我约束行为有待加强

面对网络言语挑衅,选择“退出”“不理睬”“跟他沟通”“加以训斥”选项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7.1%、37.8%、1.9%和13.2%,即大多数学生采取的还是主动忽视或退出的“隐忍”策略。

对于“准备升学简历时上网抄袭作假”的态度,4.9%的学生认为“很正常,大家都这么做”,25.8%的学生认为“虽然有点不妥,但没大问题”,61.4%的学生认为“属于网络作弊行为,坚决反对”,7.9%的学生表示“没有想法”。但相比于四、七年级,高一年级学生更多选择“没有大问题”(41.2%)和“正常”(6.1%)。

对于“网络拉票”,8.8%的学生认为“举手之劳,会投票且帮忙拉票”,17.7%的学生选择“投他票,但不帮忙拉票”,58.8%的学生会“对比各候选人条件,公平投票,但坚决不拉票”,14.7%选择不投他票。对比可知,第一、二、四选项都不是最诚信、最公正的选择,但选择这三项的总占比已经超过40%,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网上是否有必要说真话”,2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诚实是基本的道德原则;59.3%的学生认为“看情况,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好”;4.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不必当真”;7.1%的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说真话可能被骗”。

面对“冲突观点”,选择“用得体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占比55.6%,选择“毫不留情地反驳观点提出者”的学生占比13.2%,选择“不会理睬他人的观点”的学生占比17.0%,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比14.2%。选择“毫不留情地反驳观点提出者”的学生,缺乏包容、求同存异等思想,不懂得合理沟通,是引发一些网络争吵、论战的重要原因。

3.监督他人的行为尚需引导

对于“有无必要向他人提倡文明上网”,8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2.9%的学生认为“势在必行”,仅有3.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0.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在“小C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人,但他在网上却经常和别人对骂,言论也很消极,对此你怎么看?”一题中,3.4%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人很多,网络是虚拟的,不必对自己要求太高”,2.0%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个很好的发泄平台,这样做没有不妥”,72.0%的学生认为“虽然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但仍须保持基本文明素养”,22.5%的学生认为“网络和现实是统一的,必须同样要求自己”。

以上两题说明学生十分认可网络文明的重要性,但在对不良网络行为的认知方面却存在些许问题。在“你认为网络黑客是网络里的____?”一题中,2.4%的学生认为是“大侠”,32.7%的学生认为是“技术高手”,13.3%的学生认为是“捣蛋者”,36.4%的学生认为是“罪犯”,15.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高一年级学生选择“技术高手”的比例高达54.8%。由此可见,学生对黑客的危害性认识依然不够。

对同伴受网络不良影响的感知方面,选择“没有、很少、有些、很多”的学生分别占57.O%、29.2%、12.7%、1.O%。随着网络游戏的盛行,这样的结果值得关注。

对他人网络行为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方面,设置了两个题目。一题是“你奶奶要在微信上向她的老姐妹们转发一些虚假的(她不知道,但你知道是假的)免费养生、免费领取保健品、领红包等信息,向你请教怎么操作,你会怎么做”,2.3%的学生觉得“现在的老年人还挺会玩,教她操作”,1.9%的学生选择“按她意思去做,认为不会出什么事”,60.0%的学生会“提醒奶奶不要轻信,不要转发”,35.8%的学生会“教奶奶一些识别假消息的方法”。在这一题中,中小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但在另一个“维护友情(帮朋友转发假消息)与抵制不良网络言行”情境中,0.9%的学生“很乐意转发,不管消息是真是假”,11.3%的学生认为“作为好朋友,还是会勉强答应帮忙转发,尽管知道是假的”,0.7%的学生认为“必须转发,不然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87.1%的学生表示“不会转发,告诉他这是假消息不能发”。值得注意的是,四年级、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在第二选项的占比分别为7.3%、11.3%和16.7%。由此看出,对于不同人群,学生的监督和提醒行为是不一致的,学生会更多地受到友情的影响。

(二)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群体特征明显

以学生不同情境中的选择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每天上网时长等作为分类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或极其显著的特征:

1.性别差异

在与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有关的网络情境中,女生更容易受到影响而降低自我约束。如在“是否帮忙网络拉票”和“帮助朋友转发假消息”两个情境中,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女生更容易倾向于实施帮助,容易做出违反网络行为规范的行为。

在有关沟通的网络情境中,男生更多使用“反驳”等可能加剧冲突的方式。如“在处理冲突观点时”,选择“毫不留情地反驳观点提出者”的男生极其显著地多于女生,而选择“用得体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女生极其显著地多于男生。再如面对网络言语挑衅,选择“退出”“忽视”的女生显著多于男生,而选择“加以训斥”的男生极其显著地多于女生。

在遇到问题时,男生、女生的求助对象也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求助同学”的女生多于男生,“自己解决”的男生多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有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向外界求助,或者男生比女生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等。

在对不良网络行为的感知上,男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对于黑客,选择“罪犯”的男生极其显著地多于女生,选择“不知道”的女生极其显著地多于男生。对于“有无同学模仿网游暴力”,认为“没有”的女生极其显著地多于男生,而选择“有些”的男生极其显著多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比女生在网络中更多地接触伴有暴力的网络内容所致。

2.学段差异

学生学段越高,每天上网时长越长。面对“从不上网、半小时以内、0.5-1小时、1-2小时、2小时以上”几个选项,显著性差异在0.01以下,四年级学生中每天上网半小时以内的人数最多,占该学段一半;七年级学生中,每天上网0.5-1小时者最多;而高一年级学生中,每天上网1-21b时者最多。可见,学生的网络卷入度随年段升高是在不断加深的。

学段越高,表现出的信息鉴别素养越高。在“面对信息是否有质疑态度和行为”一题中,高一学生选择“总是”“经常”“有时”者显著多于四年级和七年级,说明高一学生对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更高。在“见网友注意事项”一题中,选择“取消会面”的四年级和七年級学生极其显著多于高一学生,选择“带朋友去,选择人多的会面地点”的高一学生极其显著多于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这说明高中生比小学生与初中生对见网友这件事有更强的自我防护意识。在“长辈发虚假信息”一题中,选择“提醒不要转发”的人数占比是随年段升高不断降低的;选择“教识别假消息方法”的人数占比是随着学段升高而不断提升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段越高,其信息鉴别素养越高。

学段越高,网络规范践行水平较低。在“准备升学简历时上网抄袭作假”一题中,认为“虽然有点不妥,但也没大问题”的高一学生极其显著多于七年级学生,后者又极其显著多于四年级学生;认为“属于网络作弊行为,坚决反对”的高一学生极其显著少于七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在“网络拉票”一题中,选择“举手之劳,会投票目帮忙拉票”的高一学生极其显著多于七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选择“对比各候选人条件,公平投票,但坚决不拉票”的高—学生最少。在“维护友情与抵制不良网络言行之间的行为选择”一题中,选择“作为好朋友,还是会勉强答应帮忙转发,尽管知道是假的”这—选项的人数随年段升高,占比逐渐递增;选择“不会转发,告诉他这是假消息不能发”选项的人数占比是递减的。

3.每天上网时长差异

每天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越依赖网络。有关“是否能离开网络”的调查,在上网时长为“半小时以内、0.5-1小时、1-2小时、2小时以上”的范围中,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选择“绝对可以”“应该可以”选项的人数占比之和在不断降低,选择“不可以”和“绝对不可以”选项的人数占比之和在不断增加。

与学段差异类似,每天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信息鉴别能力,但网络规范践行水平较低。这种情况在对待“网络拉票”“准备升学简历时上网抄袭作假”“长辈发虚假信息”“维护友情与抵制不良网络言行”“黑客认知”“见网友注意事项”“遇到问题的求助对象”“保护个人信息”等情境下差异趋势均与年段差异基本一致。

三、讨论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基于调研结果,本文从中小学德育角度,对加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提出以下思考。

(一)重新认识教育环境及教育对象,把握德育新契机

当前,网络已成为教育环境中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相伴随,学校德育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相伴随,已经成为教育的新常态。随着中小学生的网络卷入度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日益受到网络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冲击。

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助推下获得新的发展。网络所搭建的无边界的信息平台,创造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工具,与网络时代人们对道德发展的主动追求相适应。学生“浸润”于网络中,网络的用户中心性、全民参与性、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超越时空性等特征,使学生不再是单向地接受,而是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受到更多的影响,从而倒逼其磨炼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磨砺的过程中,比如在面临“网络抄袭”“网络拉票”等情境时,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极为重要,是主体性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在网络的倒逼下,需要重新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德育新契机,无论是在拓展德育空间、利用网络德育要素还是利用教育对象潜能和主体性促进德性养成等方面,需要不断研究和突破。笔者认为,要奠定学生终身良好的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极为重要,是主体性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倡导“慎独”思想和“公共精神”,强加对学生网络言行的引导

“人之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让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延伸到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公共精神”尤为重要。

儒家的“慎独”思想,即不管有无外在的力量监督,主体都能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绝不因‘不为人知而为不该为之事,也不因‘以为人知而做表面性工作,不因他人监督而弃恶,也不因他人监督而为善,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社会的道德规范为准则”瞄。网络是公共空间,同样需要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体现在信息关注、评论、转发等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参与中。“熟人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特质,个体的道德表现更多地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道德他律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而网络的兴起使得许多“陌生人群体”形成,不受现实生活中熟人群体他律的监督,盲目地跟风、从众,或是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等现象集中爆发。真正的公共精神是超越熟人圈,走向公共生活,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纯粹“人”。将之推演到网络世界中,学生要坚持做到自我监督、保持心理内省和自我言行克制,不屈从于周围环境,不随社会流俗。

(三)科学设计与实施教育,培育数字时代合格公民

第一,要尊重规律。个体的道德品性的建构是从知善(认知)、欲善(情感)再到行善(行为)的整个过程。学校在进行德育环境的网络化整合、德育体系的网络化更新、德育策略的网络转化过程中,一是要把握道德认知的新特点,注重道德认知内容的多元、开放与个性化发展,在注重发挥网络正能量的同时避免“网络暴政”;二是要重视差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群体特征明显,学校在培育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时,培育途径和内容需要根据相关差异而有所不同。

第二,要形成合力。首先,父母和老师在网络行为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青少年树立网络良好榜样。其次,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制定青少年的网络言行准则,包括养成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注意自我保护、网络言行自律、积极影响和帮助他人等内容。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網络道德行为习惯,培育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学校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如何引导中学生过文明的网络生活,如何让青少年提升信息辨别能力、规范网络言行、形成网络自律,成为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谷月

猜你喜欢

自我保护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之我见
关注日常行为,渗透安全意识
幼儿安全意识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浅析我国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研究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体育教师如何在雾霾天气下自我保护
周口师院体育学院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分析
如何切实有效地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论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