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能化人,以文化人

2018-09-25樊璐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先贤传统美德文字

樊璐

我们这一代人,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稍大些,我们知道了李白、杜甫、苏东坡,随着在学校学习的深入,我们知道了唐诗宋词,知道了汉赋元曲,知道了儒道法兵,知道了经史子集。原来中国的诗文浩若繁星,它们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被我们的孩子们吟诵着,我们称它们为中华经典。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为文能化人。

于个人而言,一方面,经典能使人脱野入雅。我們会发现,现在的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说话粗鄙不堪甚至满嘴脏话。然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貌著称于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人优雅的语言在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仍可以在其中学习一二,使自己的言行趋向儒雅。另一方面,经典有助于人们修身养德。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经典中承载着先贤们的思想智慧、道德追求与人文精神,如讲仁爱、崇正义、自强不息、孝悌忠信、尚和贵中等传统美德和精神,在国学经典的字里行间代代传递。人们在经典中汲取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于民族而言,学习经典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断流,仅靠口耳相传是不可能的,文字的记载才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若无“二十六史”,我们可能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变成数典忘祖之人。翻开经典,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清晰的先贤面孔,他们的精神透过文字向后人传递,这些文字能让浸染着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反过来,我们也能够通过学习经典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更加自觉地去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在学校开展经典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经典教育,可采用诵读、视频、抄写、实践活动等形式,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选择经典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本内容,不能陷入泥古的窠臼。第二,经典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宜不同年龄学生的文本,同时注重引导,避免枯燥的灌输。

《易经》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要以礼敬、辩证的态度传承经典,让经典穿越千年,仍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猜你喜欢

先贤传统美德文字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文字的前世今生
助人为乐的小牛
热爱与坚持
西江月·端午咏怀
做人美德
吟三八妇女节
梦中的文字
先贤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