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欢树》教学之我见

2018-09-17范建婧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合欢树琐事笔者

范建婧

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并再现了母亲的苦难、坚忍,以及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意象,由实入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合欢树》一文表现了母子深情,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对正处于叛逆期的中职生家庭教育而言,是非常好的题材,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教授好这篇课文,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1.把握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培养学生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2.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

首先,找到文章中心,给段落划分层次;其次,用朴实的语言饱含感情地朗读;最后,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把握学生特点

《合欢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文。由于大多数学生年龄在十四五岁,知识基础差、理解能力弱、接受能力不强,且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事无巨细依赖于父母,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笔者紧扣文字入情地讲解,透过朴实的话语、平常的动作,学生获得了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在平静的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澜,从而感悟母亲的亲子之情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最后,笔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给学生传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着眼于文章的主体,注重理解内部关系,从客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主旨、内涵,吸取文章的精髓。这样一来,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激活学生阅读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课文。

二、运用悬念开讲法

在讲解文章题目时,笔者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为什么要以“合欢树”为文章题目?”“合欢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合欢树象征了谁?为什么?”笔者运用悬念开讲法,给学生营造了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紧扣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为设置的问题悬念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分析,学生就能发现,为什么作者要以“合欢树”为题,并把它作为文章的线索。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的,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也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合欢树》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生活琐事,虽然语言平实自然、简练朴素,但是学生初读时对文章没有清晰地认识。因此,笔者亲自范读,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在范读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文章深意。如前半部分写的几件事看似平常,在子女眼中都是不以为然的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寄寓着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种感情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体现在日常细微的琐事上,所以笔者提醒学生要留心体验,感受父母之爱的真挚甘甜。

另外,笔者提醒学生感悟父母之爱、人间之爱……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就能激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培养学生敬老爱幼、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

紧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说出父亲或母亲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如何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通过训练,学生在父爱或母爱的大海中拾起了一朵朵爱的浪花,心灵受到了一阵阵爱的冲击,沉浸在爱的暖流中。学生进入了情感审美的境界,再读课文时,学生的感情就得到了升华。

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母子情深,还培养了学生敬老爱幼的优良品德,同时把阅读、听说、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大纲、新教材面临的是21世纪的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封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合欢树琐事笔者
老师,别走……
Aibizia Julibrissin合欢树
琐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琐事
琐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合欢树
冬天的雨
美国琐事二三 美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