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2018-09-17蔡冬梅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蔡冬梅

摘要:本文围绕家国情怀教育渗透这一话题,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作用,并以部编版教材内容为例,提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渗透 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要想凸显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师除了要立足于课堂,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之外,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一、在初中历史課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习近平主席在近期召开的会议中多次强调,教师应关注家庭文明建设,将家庭发展视作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教育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初中生而言,那种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们无法理解与认同的。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对于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最后被迫选择暴力的手段推翻政府的情怀,初中生就难以理解。而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则可以还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孙中山先生的情怀所在,并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有助于开展初中生德育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初中生开展德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也为此颁发了多项文件,明确要求课程教育应向素质化方向发展。基于此要求,历史教师需要肩负起教育职责,利用历史教材内容,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为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光荣事迹,从而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如在教学“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孝道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敬老爱老、孝敬父母的意识。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既能够深化学生对家国概念的理解,又能彰显情怀教育的包容性。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1.提高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概念进行了全面剖析,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历史素材,为学生展现历史课程的人文性与关怀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基于此要求,教师应巧用历史教材内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并结合多学科知识,构建符合教学需求的历史情境,深度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将思想认知升华到家国同构这一层面。

2.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部编版历史教材编著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依据此类史实材料,教师可以提取出许多有助于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化教学模块,由浅至深的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了强化渗透效果,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当时正处于清朝后期, 英国、法国、美国等殖民主义者不断向我国走私鸦片以谋取利益,同时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于后续开展侵略举动。当时,林则徐主张禁烟,并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在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毒品鸦片,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教师利用此类素材可以深化学生对虎门销烟历史意义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借助经典案例,全面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它是落实初中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途径。换而言之,历史教材每一个单元中的每一课,都能用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需要精选素材,不要盲目使用。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并体验其中隐含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融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思想,将课堂教学活动划分成三个模块,具体设计如下: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张骞主动请缨为国家出使西域的故事,由于是第一次出使西域,所以张骞并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旅程中也有许多未知数,在途经匈奴时还可能会被俘虏。借助阐述此次旅程的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丝绸之路》的视频,为学生还原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获知:张骞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应募任使者,从陇西出发经匈奴地界被俘,在匈奴十余年,但他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再一次被匈奴人发现,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回汉朝。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应把握时机,利用层次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解析历史材料,并自发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

最后,教师可结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建设“一带一路”的看法。通过了解国家分裂的多种不利影响,对比区域经济合作的优点,学生将充分感受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自己都将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并意识到自己与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可以借助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巧妙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使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在解析历史问题中深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落实好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善于从历史事件中寻找灵感,创新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够使学生对国家产生更深的认知。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整合多种资源与现代化教育技术之外,还需要结合语言指导与情感激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感,为后续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光伟,金梁芳.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Z1).

[2]丁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J].新校园(中旬),2016,(1).

[3]张玫.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爱国情感[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4).

[4]贾立柱.体验 感悟 提升——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民族意识培养[J].吉林教育,2016,(22).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