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血糖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2018-09-17刘思宁田学峰陈琳徐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丙组糖化乙组

刘思宁 田学峰 陈琳 徐梦

在当前社会中, 冠心病的死亡率较高, 而此疾病潜在的风险因素, 包含血糖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 冠心病的发病率会因为这些因素得到控制而有所减少[1,2]。他汀类药物除了能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其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也得到各个领域的证明。但是, 也有副作用的产生。他汀类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关于他汀类药物在血糖控制和糖尿病风险控制方面的疗效还没有一致的结论[3,4]。因此, 有必要对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此次研究对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采用匹伐他汀治疗, 分析对血糖的影响及机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1~12月进行治疗的120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乙组、丙组, 各40例。甲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8~60岁。乙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29~61岁。丙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30~58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甲组 采用匹伐他汀进行治疗, 2 mg/d, 1次/d, 饭后口服。无显著低密度脂蛋白下降, 可考虑增加药量, 可按照患者的病情和年龄适当增减药量, 最大药量为4 mg/d[5], 治疗时间为3个月。

1.2.2 乙组 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口服, 10 mg/d, 按照患者对药物反应可做适当调整, 治疗时间为3个月[6]。

1.2.3 丙组 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患者在晚餐时服用, 20 mg/d, 1次/d, 可按照需要适当调整, 但是最大剂量应≤80 mg/d, 治疗时间为 3 个月[7,8]。

1.3 观察指标 3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LDL-C、TC、HDL-C、TG、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对比 治疗前, 三组患者的LDL-C、TC、HDL-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乙组与丙组患者的LDL-C、TC、HDL-C、T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组患者的LDL-C、TC、HDL-C、TG与乙组、丙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 三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乙组与丙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与乙组、丙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对比( ±s, mmol/L)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对比( ±s, mmol/L)

注:与甲组治疗后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LDL-C TC HDL-C TG甲组 40 治疗前 3.63±1.50 6.72±2.22 0.86±0.42 2.74±1.20治疗后 1.92±0.77 4.16±1.02 1.47±0.48 1.69±0.70乙组 40 治疗前 3.62±1.50 6.85±2.24 0.96±0.30 2.87±1.01治疗后 2.72±0.90a 5.15±1.71a 1.22±0.49a 2.02±0.70a丙组 40 治疗前 3.65±1.51 6.56±2.29 0.86±0.40 2.37±1.31治疗后 2.67±0.88a 5.25±1.21a 1.23±0.49a 2.12±0.70a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s)

注:与甲组治疗后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胰岛素值(mU/L) 餐后2 h血糖(mmol/L)甲组 40 治疗前 4.22±0.48 5.85±1.24 25.75±33.10 6.14±1.11治疗后 3.89±0.70 4.62±1.21 27.54±24.10 5.98±1.23乙组 40 治疗前 4.20±0.49 5.85±1.24 24.60±33.40 6.13±1.10治疗后 4.90±0.44a 5.22±1.89a 30.90±26.60a 6.39±1.01a丙组 40 治疗前 4.21±0.70 5.85±1.24 24.20±21.20 6.11±1.11治疗后 4.32±0.51a 5.15±1.71a 30.10±25.12a 6.22±1.22a

3 讨论

异戊二烯是支链的, 关于、包含或作为支链分组特征的橡胶基质, 用于制造农药、医药、香料及粘结剂等, 在医学上有一定应用, 可对血糖产生一定影响。类异戊二烯可通过上调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 使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研究显示,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类异戊二烯的合成减少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 从而使糖耐量受损。类异戊二烯能够通过抑制这些物质的产生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本文选取在本院于2017年1~12月进行治疗120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乙组、丙组, 各40例。甲组采用匹伐他汀进行治疗,乙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丙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3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LDL-C、TC、HDL-C、TG、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值。治疗前, 三组患者的LDL-C、TC、HDL-C、TG、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乙组与丙组患者的LDL-C、TC、HDL-C、TG、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组患者的LDL-C、TC、HDL-C、TG、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值、餐后2 h血糖与乙组、丙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采用匹伐他汀治疗, 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缓解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增加冠心病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 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丙组糖化乙组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