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的研究

2018-09-15毕宇晓李平李斐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思政教育

毕宇晓 李平 李斐斐

摘要:在当前网络背景下,网络贷款风气盛行,逐年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且由于准入要求较低,因而对于当代购物欲望强烈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成为了满足其需求的主要有效渠道,但也因而造成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及扭曲消费心理。针对这一问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政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及教育。首先列举当前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分析网贷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大学生的危害,进而通过树立学生正确观念、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加强学生诚信品质、重视金融安全教育、构建良好校园文化五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的引导机制,以期实现理性健康的消费,推动学生全面正向发展,维系网贷行业的稳定环境。

关键词:思政教育;网络贷款;消费行为;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6009203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的金融业务不断扩大规模,打开了网络借贷市场,网贷已成为了人们缓解资金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由于网络系统与有关经济部门对网贷行业的监管不到位,为许多不良贷款机构创造了可乘之机,导致一些非法网贷公司混在网络当中,并将业务受理群体锁定在大学生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较为单纯,很难全面地考虑问题,无法辩证地看待相关诱惑条件,故而容易掉进这些不法网贷机构的陷阱中。但在大学生无法偿还高额利息的情况下,这些机构通常运用话语的威胁与恐吓迫使大学生按时还款,由此引发了各种严重事件。对于大学生的这种网贷消费行为,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更应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现状

(一)享乐主义

许多高校大学生虽然已达到了法定年龄,但实际上心智与年龄却存在一定距离,还并不成熟,思想上较为单纯,通常没有全面地看待事物本身,而是将许多事物看得过于简单。因此,极易受到不良利益的驱使,形成享乐主义,注重个人主观上的精神享受,却忽视了所要付出的代价及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理性的思维,分辨能力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在花钱购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冲动消费的行为,最终为了暂时满足内心的强烈需求,而陷入网贷的不良行为循环中。

(二)相互攀比

当代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学习及生活费用全部都由父母承担,也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他们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但当面对网络购物平台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则充分激活了大学生们的购物欲望,尤其是女学生对于化妆及护肤品的追求,男学生对于限量球鞋的热爱,会让他们失去应有的理智,加上大学生思想与人生观念尚未达到成熟時期,更加容易相互攀比,虚荣心较强,享受众人追捧,渴望别人投来羡慕的目光[1]。但因为资金不足,想要达到他们的理想效果,只能通过网贷来实现。

(三)盲目跟风

很多网络贷款平台经常利用夸张的网络广告、校园板报及高校代理人等途径,积极宣传及推广网络贷款的种种好处,其宣传语言中经常带有一定的引导性与诱惑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不断因其而增长,让网络贷款的消费行为在高校学生当中掀起一阵浪潮,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网购行为都是盲目的,并没有结合自己的真实需求来选购商品,反而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让他们购买了许多对自身根本毫无用处的商品,且忽视了实际的经济能力,造成最终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四)任性随意

目前,有部分大学生由于从小家境优越,备受家中长辈的宠爱,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无条件地满足,久而久之,养成了任性的性格与习惯,从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在网贷消费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将还款压力转到了家长身上,而自己则全然不顾地“疯狂”购物。这些学生通常追求时尚、立志于与众不同,个性张扬,想要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长期以往,则会对网贷消费产生强烈的依赖感,造成心理扭曲。

二、网贷出现的原因及其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网贷出现的原因

1消费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涌入国内市场,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造成了严重冲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享乐心理,形成了攀比风气。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势力,追求潮流,喜欢时尚、高档的商品,男孩子喜欢运动或是电子产品,女同学则热衷于各种化妆品及名牌包包的收藏,但尚未意识到这些都源于父母的辛苦劳动,因而在金钱上受到一定限制,网络贷款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2]。

2贷款平台的混乱性

网络平台中的贷款机构为了能够在市场中生存,提供竞争综合实力,拓展业务范围,因而其办理手续较为简单,许多网络平台甚至仅提供学生证件与身份证就能为大学生办理贷款,并不对这些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更不会考虑到他们的偿还能力。正因为如此,不断滋长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欲望与行为,出现了过渡性消费、不合理消费的现象。除此之外,贷款机构为了能够吸引广大学生,推出了零利息、零利率、分期还款、五分钟到账等宣传口号,促使更多学生到网络中贷款消费,也有部分机构以大学生兼职的形式,用较高的费用雇佣高校学生为其拓展校园业务,并给予这部分学生高额的提成,让他们定期更新微信朋友圈,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更多学生客户。

3政府管理的片面性

网络金融平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为高校思政教育及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中并没有明确包含网络贷款业务,更没有设立专门管理的部门,持续到目前,政府依旧未出台各种有效管理政策及监管制度等,因而无法降低网络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对大学生贷款行为也就无法加以约束。政府应尽快制定利息手续费用等方面的制度,避免不法网络贷款机构从中乱收费、谋取暴利,以免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还款压力。

(二)网贷存在的危害

1消费观念错误

在大学生中间出现攀比及盲目从众消费等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重点在于许多网络贷款平台利用这一特殊的消费心理,煽动大学生贷款,促使他们养成非理性的消费习惯,沉浸在购物所带来的短暂精神愉悦中,进而让许多学生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及偿还能力,导致严重的后果,造成恶性循环,致使消费观念及价值观脱离正常轨道。

2埋下安全隐患

首先,大学生网络贷款在申请时会填写个人信息的表格,递交相关详情资料,里面会涉及到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校信息等重要资料,极易发生泄露的情况,给大学生的个人安全及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埋下安全隐患。其次,也容易对某些胆小的大学生心理带来创伤,他们对贷款机构催还债务的方式感到十分恐惧,这些机构往往不能够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对未能按时还款的大学生实施处罚,而是采取语言威胁、电话恐吓等非法形式进行催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此外,由于网络系统自身存在许多漏洞,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对外泄露,出现许多冒名顶替贷款的恶性事件发生,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久而久之,在较大的精神与心理双重压力作用下,让大学生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这样的恶性循环,会选择自杀来逃避债务偿还。

3影响个人信用

在我国社会升级转型时期,物质生活中的欺骗现象逐渐触及到各个领域中,其中包含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学校,从国家的信用再到经济企业信用,从机构信用到个人的信用,都会出现备受质疑的情况。大学校园并不是理想世界,社会上的信用危机同样也会对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许多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意识缺失,为许多网络贷款机构创造了机会,若学生并未按照规定期限偿还债务,则会降低他们的个人信用,同时还会增加逾期费用,导致更大的债务压力,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中无法根除的黑点。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引导机制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网贷消费行为,高校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运用课堂、网络教学技术及具体实践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首先,高校应将学生网络贷款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消费观念方面的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融入到思政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辩证地分析问题,清楚地认知自我实际需求,并意识到当前自身的重要任务是学习,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分清主次,从而拒绝享乐与拜金主义,摒弃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3]。其次,高校思政工作应抢占网络教育阵地,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融入学生当中,与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共同讨论网络消费行为与贷款现象,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错误观念及时纠正,并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力推广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思想。

(二)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因此,要按照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为了健康向上的学生与生活,合理适当地消费。而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加强大学新生的消费观念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生管理者应完善新生教育工作,通过大学新生的入校教育,可以开展绿色消费系列主题的培训,向新生传递合理适度消费理念,教授科学有效制订消费计划的方法,要努力做到节衣缩食、健康性的消费,严禁奢侈浪费、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身份与主要任务,应做符合自身角色的事情。其次,高校应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可针对网贷消费现象展开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提前通知家长,与其默契配合,共同观察学生的日常的经济来源与变化,对于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与纠正,彻底打消大学生的不良想法,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三)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教育者来说,重视并加大诚实守信教育是他们工作中的根本任务,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法律准许的范围中,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诸多便利条件开展创新创业的有关活动及社会实践。但前提是要以诚信为本,勇敢承担自身的责任,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对别人负责。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贷款,切勿眼高手低,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严格约束自身的消费行为,重视个人信誉,逐步增强经济风险意识。高校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设立的助学贷款及奖学金项目,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让他们要懂得感恩,积极奉献,真正做到用知识改变命运,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有效力量。

(四)重视金融安全教育

高校可通过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讲解网络贷款的危害及相关金融安全知识等,随时关注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及思想发展动态,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购物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应利用有效平台及在体,及时引导与纠正。首先,高校可以增设金融及网络消费行为有关的公共课程,或是定期开展这方面的主题活动,并利用校园板报、校内网站加以辅助宣传与教育。其次,高校还可以诚邀著名的金融专家及网络安全企业的人员等来校指导,为学生传授有效的识别骗局技巧,传授科学的理财方法及思想,并讲解具体的创业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励志创业故事,来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最后,高校可利用各类竞赛,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他们的金融安全意识,主动拒绝非法的网络贷款行为。

(五)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舒适轻松的校园氛围有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及品格,从而促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养成优秀的个人习惯。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网贷消费行为,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高校可以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清理不规范的校园宣传板报,重视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禁止外来闲杂人员随意出入学校,对来往的车辆逐一排查,并对其发放通行证,要加大日常校园排查力度,禁止相关非法机构利用中介身份潜入校内,通过学生兼职的方式,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贷款。高校应充分将学生会中的各个部门有效組织起来,调动学生团体的力量,在校园全方位、大面积排查,一经发现网贷营销行为,立即禁止,并给予严厉的处罚。其次,高校要积极与社会有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要与社会有关部门共同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娱乐场所等,为大学生消除一切不良诱因,真正打造健康、安静、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高校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与行为,使其深刻意识到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及危害,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的网贷消费行为,健康、理性地进行网络消费,辩证地看待网络贷款。从根本上消除一切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维护校园健康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龙晓闽,付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P2P校园借贷对策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25):62—63.

[2]叶琼.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校园网贷现状与教育建议——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问卷[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23+57.

[3]吴再发.陷阱与跨越:校园贷视阈下的大学生消费引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2):105—108.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思政教育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生衬衫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