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隋唐大运河旅游带空间布局构建研究*

2018-09-14

中国医疗保险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洛阳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创了水陆联运的新时代,大大促进了当时国内外的沟通交流,使洛阳成为八方辐辏、万国咸通的交通枢纽,成为沟通中亚和欧洲的桥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起点和丝绸之路东起点的城市——洛阳,其运河沿线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显著,打造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 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结构特点

洛阳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河洛地区的大运河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代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运河遗迹、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同时运河周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山水等自然资源。隋唐运河洛阳段空间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

1.1 旅游资源的滨水多样性

水是串联各旅游资源点的共同背景,以水为主线,形成水和山的组合,以及水和历史人文景观、现代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组合,共同组成了一条水景交融的运河滨水景观带。洛阳境内有四大水源(黄河小浪底水库、洛河故县水库、伊河陆浑水库和近郊承担“引黄入洛”分水枢纽任务的金水河水库);五条河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黄河),其“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的发展战略,指出了洛阳未来发展的主线。

1.2 旅游空间的相对集中性

隋唐运河洛阳段沿线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呈相对集中性,大运河洛阳段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本身洛阳城就临河而建。现有旅游景点自西向东有:西苑公园、谷水、金谷园、上阳宫、周王城公园、周王城广场、中国国花园、隋唐植物园、天津桥、洛浦公园、周公庙、应天门、天堂名堂景区、老城、文峰塔、瀍河朱樱等,大都集中在现在的洛阳市区内。

1.3 地理文脉的高度重合性

运河廊道各区段及沿岸地带资源点所展示的历史文脉分别体现了自隋唐以来经历至今的历史进程。几乎都是沿着古运河(洛河)组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追忆空间,以洛河段为例,自西向东,遍布西苑、洛浦秋风、天堂、明堂、洛阳老城、瀍壑朱樱等景点或遗迹,而洛阳全域广大空间还有很多隋唐运河遗迹有待展示或体现。

2 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布局的构建原则

2.1 彰显特色的原则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向好的基本前提条件。大运河洛阳段各区域的旅游发展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切忌与其他地区出现较大雷同,树立本地区主题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体系,共同打造特色运河旅游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2.2 凸显文化内涵的原则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再美的风物如果没有文化支撑也会变得淡然无味。大运河洛阳段的景观、建筑、节庆、民俗、风情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积淀。努力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并以恰当方式展示出来,使运河风物变得有血肉、有感情,凝结了千年的历史积淀[2]。

2.3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旅游带的构建必须根据自己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主题、层次和规模,应坚持在充分认清自己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的特色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把二者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客源层次的需求,集中优势,统筹兼顾,扬长避短,求实创新。

2.4 坚持系统开发的原则[3]

将大运河河南段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进行规划与布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利益分配,使其文化景观层次分明又井然有序,互不重叠,互不冲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 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布局的构建思路

3.1 深化大运河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

应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运河旅游打造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深入开发适合该段大运河旅游“小而精”的精品旅游项目,或大手笔、高起点的精彩绝伦、具有中国或世界唯一性的经典旅游项目,深化大运河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

3.2 重视旅游创新,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应结合遗产廊道的特点,创新运用线性旅游空间串连春秋儒家文化、隋唐宫廷文化、运河文化、牡丹文化、民族风情等,开创从春秋到隋唐年代的“文化历史穿越式旅程”;学习国内外河道通航和河道旅游的做法,开发适合运河航行的游船项目。

3.3 以人为本,创立运河水路跨区联运机制

创立运河水路联运机制,增强旅行交通的舒适度,使交通成为旅游的一部分。发展沿岸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古镇古村等,把现有的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植物园等各旅游点与大运河有机结合,让河洛文化教育融入该区自然风光之中。

3.4 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洛阳特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全面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文物、科技、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根据相关产业的特点,积极打造新型旅游项目,在融合发展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4]打造文化体验类旅游项目。依托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推出洛阳历史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不断优化游客在洛阳的旅游体验,提升洛阳市文化体验类旅游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演艺项目。整合洛阳市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对“功夫诗·九卷”“隋唐大马戏”“天下洛阳”等经典演艺节目进行创意提升;谋划新的演艺项目,邀请著名导演、演员参与编排、演出,打造反映洛阳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精品演艺剧目;推进演艺衍生品研发设计与生产,提升演艺节目的市场吸引力。推进文化主题园区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展示,大力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园、吕蒙正生态文化园项目、两程故里文化园、中华相文化大观园等文化园区项目建设。总之,整合大运河周边旅游资源,实施大运河旅游+战略。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精细化旅游产业规划

加强客运码头、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PPP模式,扶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和洛阳周边挖沙的船只改造参与运河旅游事业,也可和现代物流结合起来,在周边建设物流园区。同时做好精细化旅游产业规划,规范旅游市场。

3.6 注重保护,推动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在利用的同时注重保护水质、植被、古建筑等,加强对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注重大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运河孕育出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景观: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以及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厚重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民俗、史学等,还有运河沿岸各种文化节庆及带来的品牌符号,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中华文化明珠都通过大运河这一条金丝线被串联起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并创造新的运河文化,使中国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长廊。

4 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空间布局的构建路径

4.1 布局思路

空间上,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与区域管理衔接,保障行政界线完整性。大运河旅游产业总体布局主要以资源分布状况及景观类型的异同为依据,同时从开发和管理的可行性出发,适当考虑各区域合作的互补性。

功能上,与洛阳现有旅游产品布局衔接,构建旅游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立足于现有的旅游资源品牌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构建洛阳市的吸引力核心区域。

4.2 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资源特色和当地实际情况,洛阳应推进创建大运河洛阳旅游带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并鼓励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的地,同时结合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契机,以隋唐帝都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一心、两带、四区、两翼”的旅游空间布局。一心是隋唐帝都文化体验核心;两带为大运河洛河旅游体验带、大运河伊河生态休闲发展带;四区包括运河遗址文化体验区、运河观光休闲体验区、运河民俗风情体验区、运河文化传承体验区;两翼为伏牛山山地生态发展翼、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翼。(图1)

4.2.1 一心:隋唐帝都文化体验核心

以大运河两岸的轴心地带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天门、上清宫、天堂名堂景区等帝都文化体验为主线,打造“帝都大观”,成为展示“东方神都”的文化客厅和“华夏圣城”的朝圣地。

4.2.2 两带:大运河(洛河)文化旅游体验带、大运河伊河生态休闲发展带

大运河两岸拥有河道驳岸、湖泊湿地、驿站纤道、古塔寺庙、古桥城门、会馆民居、园林街巷等众多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还有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吸引国内游客亲水休闲,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吸引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成长空间。要整体规划大运河旅游,联手打造运河水上游览线,要将岸上的景点通过水路串连起来,形成联动效应。要通过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打造经典运河旅游品牌。如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在游览线路的设计上要更好地展示城市段运河的地方特色,展示大运河沿线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通过建设遗产展示馆,从世界遗产价值的角度展示运河遗产、运河文化,加强运河旅游的开发。把三维场景展示、AR、VR、音视频自动调度技术、单点全景展示、连续全景展示、船载全景展示等技术手段应用到展示馆建设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重要场景,让游客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对遗产点集中的运河古镇作为运河聚落遗产整体打造,进行整体的修缮保护,建设运河文化实景展示,恢复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再现当年运河名镇船舶往来、桨声绵绵的情景,打造运河旅游小镇。各地要建立更为系统和宏观的规划与管理,形成完整的网络化旅游线路,并进行全新的设计包装和创意衔接,在延展旅游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宽度上下工夫。将景观欣赏、水工设施体验、地方文化品鉴、美食品尝、游戏等内容创意化整合,并带动运河沿线关联景点的旅游发展。

大运河伊河生态休闲发展带——顺应洛阳市旅游转型发展趋势,积极补充洛阳市旅游短板,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进大型购物、娱乐休闲项目,融入大运河旅游发展格局。

4.2.3 运河遗址文化体验区

运河遗址文化体验区是人们吊古思今和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运河遗址文化体验区可精准选址,如洛阳可以建在天津桥附近,因为天津桥曾是是隋唐大运河地标性建筑。运河遗址文化体验区设计思路如下:第一,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如建设天津桥遗址水上保护展厅,恢复天津桥的历史面貌。让游客在桥上可以观光、购物、品尝美食等。第二,4D电影展示繁华历史。洛阳可以再现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交融,让游客穿越历史时空,梦回大唐盛世。第三,建造观景拍照景点。如建造西域商人铜雕、遣唐使铜雕等反映隋唐时期洛阳的兴盛;用古船的形象表现隋唐时期洛阳城水运交通的发达等,凸显运河的历史作用。

图1 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20)

4.2.4 运河观光休闲体验区

借助大运河两岸的中国国花园、周王城公园、隋唐遗址植物园等打造运河观光休闲体验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更是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牡丹主题园区内应广植各类牡丹,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让游客在夏秋冬三季也可看到牡丹,避免错过花期的遗憾。牡丹主题公园应设有供人拍照的和牡丹相关的雕塑,雕塑的内容可以是民间传说,也可以是小说故事,可以以风骨气节为题,可以以爱情为题,增强牡丹观赏的文化性。公园内应精选有关牡丹的诗文,体现国人对牡丹的喜爱。园区内还应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如《丝路花开》等,让游客劳逸结合,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再次加强对牡丹文化的认知。此外园区内可设置牡丹纪念品,如牡丹瓷、牡丹食品、牡丹饰品等,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

4.2.5 运河民俗风情体验区

利用大运河东部瀍河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酒店餐饮、住宿娱乐、旅游购物等服务业,扶持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住宿、娱乐企业创品牌、快发展,积极引进知名餐饮企业、酒店企业,促进住宿餐饮娱乐业多层次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瀍河区旅游产品结构体系,打造洛阳市民族风情体验区。打造“大唐东市,运河风情”, “大唐东市”是指历史上唐朝长安城中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中心地,店铺毗连,商贾云集,工商业十分繁荣发达,在瀍河区开发“大唐东市”旅游项目,把瀍河的异域风格的食品、商品集中进去,可与西工区的明堂项目呼应起来;洛阳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了与西方的丝绸贸易及文化交往,丝路起点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

4.2.6 运河文化传承体验区

隋唐大运河的遗存、历史文化历经沧桑在洛阳得以保留。主要有:运河遗存。通济渠洛阳段(即洛河)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中叶,其遗存如通济渠、含嘉仓、回洛仓、天津桥、南关码头、山陕会馆等,其中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遗址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传统民俗与工艺。洛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就有河洛大鼓、洛阳宫灯、洛阳水席、关公信俗、唐三彩、洛阳牡丹花会等,仅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文化节就促进了牡丹产业的发展,为洛阳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历史文化资源。洛阳是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洛阳密切相关。总之,河洛地区运河遗产廊道资源丰富,是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文化保障。

通过“原生境”展示式旅游开发、博物馆式旅游开发、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进行文化传承和展示[5]。

博物馆式旅游开发。对于已经失去生存环境和条件,同时又适宜采用博物馆展示方式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用博物馆式旅游开发方式。建议在运河沿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集中展示大运河非物质遗产的全貌,同时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博物馆,如大运河文学博物馆,收集并集中展示和运河有关的古诗词、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大运河传统技艺博物馆,展示大运河相关传统技艺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工艺产品;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展示大运河沿线相关民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大运河饮食博物馆,介绍并吸引游客体验大运河沿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运河饮食;大运河传统音乐博物馆,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诸如录音、录像、数码化存储等方式保留运河传统音乐等。

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适合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方式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2.7 两翼:伏牛山山地生态发展翼、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翼

以大运河为中心,周边辐射范围可打造伏牛山山地生态发展翼和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翼。伏牛山山地生态发展翼包含嵩县、栾川、宜阳、伊川、汝阳、洛宁等多个县市。打造以栾川、嵩县两个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要增长极,宜阳、汝阳、洛宁、伊川为重要支撑的发展翼。围绕老君山、鸡冠洞、白云山、木札岭、重渡沟、神灵寨、西泰山、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等重大旅游景区,和大运河融合发展,形成大伏牛山水生态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翼包含新安县、孟津县、吉利区范围。黄河运动休闲区以黄河沿线开发为引擎,加快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黛眉山、西霞院等资源开发,打造活力黄河品牌,依托区域内山水生态环境优势,以户外运动为亮点,以山水生态度假为支撑,整合特色文化、休闲农业资源,形成百里黄河生态旅游走廊、百里休闲农业走廊、百里山林生态走廊互联互通的大运河旅游休闲区。

综上所述,隋唐大运河洛阳旅游带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构建,能充分整合洛阳周边的优质旅游资源,开发站位高、影响力大的隋唐大运河优质旅游产品,借助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金字招牌和“一带一路”的东风,提升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

猜你喜欢

大运河洛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洛阳正大剧院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