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研究当下昆明市交通问题*

2018-09-14

中国医疗保险 2018年9期
关键词:昆明市人居昆明

引言

长期以来,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昆明市交通运行的常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秩序,交通问题也成为昆明市建设优质宜居城市的一大阻碍,甚至影响到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目前,已有众多专家学者针对昆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也对应的在不同领域上为昆明市交通改善做出了贡献。但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意见难以统一,且多数研究对昆明市交通问题的解析仅局限于某一领域之内,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仍有欠缺,由此多数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难以达到预计效果。

究其根本原因是对昆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昆明市交通问题属于一个复杂问题,无法沿用解决简单问题的手法,我国也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来解析昆明市交通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为昆明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1 昆明城市交通概况

昆明市有关部门对于城市交通问题一直十分重视,近年出台了各种相关整治政策,也加大了交通管理力度,但是收效甚微。每逢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暴雨天气等,春城依旧沦为“堵城”。

昆明市交通拥堵区域主要集中在昆明市中心区,昆明市中心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由西昌路、东风西路、正义路、青年路、巡津街、东寺街、 北京路、白塔路与五一路、蓝屏街、东风东路、圆通路、人民中路、人民东路、金碧路、拓东路等相互交叉,并由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和一二一大街环绕所构成的。(图1)大小不同的交通网络几乎联通了昆明市中心所有的生活生产功能区。可以说交通是昆明城市的命脉、城市的血管,是确保城市正常运作向上发展的根本,一旦陷入拥堵城市的大部分功能运作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严重了甚至会导致整个城市处于瘫痪状态。[1]

图1 昆明市核心区主要交通网络图

同时,昆明市区的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高,人均6.4m2的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家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昆明主城区人口为3583429人。而根据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7月20日昆明市机动车数量已经突破225.5万,仍在持续上升。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得出在昆明市平均每3个人拥有两台机动车。再加上近来兴起的“共享单车”与昆明城市与日俱增的非机动车辆,更是使得昆明市区道路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载,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昆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

2 昆明市交通问题本质

昆明市的交通年年疏通年年拥堵,甚至越疏越堵,交通拥堵俨然成为了昆明市的标志性问题,这也表示对于昆明市交通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研究。而沿用以往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来处理昆明市交通问题则已经不适用了。因为透过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的概念研究可以发现,在昆明市交通系统中牵扯到的问题盘根错节,昆明市交通问题本质上属于一个复杂巨系统。

如果视城市为一个庞大的复杂巨系统,那么可以将城市中的交通理解为身处其中层次较低的小复杂巨系统。复杂巨系统指的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组成因素数量庞大而同时种类繁多,再加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具备多层次结构。就像城市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诸如各类型的道路、城市管道、车流、街旁植被、街旁建筑以及不同需求的人流和其他生物,甚至不同时段的不同气候环境等等…)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复杂多变,存在多重各种层次的关联作用,无法通过简单的推演得出结论。其中有些元素之间关系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确定规律的,但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是人,导致由于人的意识作用,城市交通系统元素之间关系不仅复杂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算作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因此在交通系统中很多看似很简单的交通问题在实际解决的时候会发现比预期的复杂很多,而专家学者们的方案收效不如预期的原因大多如此。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昆明市交通问题仅限本学科领域,未考虑尝试过多学科交叉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与思维。

3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重新认识昆明交通问题

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城乡发展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科研群,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是一种程序,一套规则,一种概念上和操作上的技巧,是一种整体性的理论方法总结,可以正确引导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即先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的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范式,不断推进城市发展。[3]结合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可以发现对于复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作深入的解析,仅仅用功能机械的处理则会导致衍生更多参杂各种因素的新交通问题。以下将利用系统的思想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思考研究昆明市交通问题。

3.1 交通与城市

以昆明市为例,昆明是由各个大小不同分区构成的整体,通过不同级别的交通将每个区沟通起来,让它们能够联合发挥作用。好的交通能够更好的提高区域内外的联动功能,增强各区的实力、效益。但是昆明市由于交通问题,整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且相互牵扯。

健康的城市发展应该是整体协调的。如果说交通的问题限制城市的发展,那倒推回来可以发现是城市内空间格局的不合理发展导致交通问题的产生。例如相距甚远的昆明市长水国际机场与昆明市新火车南站的位置分处于昆明市中心的东南和东北两个不同方向,这就是很典型的完全不合理的规划设计造成了市民必须分配更多的时间在转乘的路上。

昆明市老城中心区的发展模式是以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但城市中心区周边功能布局的不完善导致交通覆盖率不足,使得昆明市周边交通无法很好的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同时,为了排解昆明市中心区压力,昆明市大力发展呈贡新区,结果却不尽如意。因为像呈贡这样的新区发展盲目,缺乏产业支撑、功能不合理,诸多产业对于大学城的依赖性过强导致呈贡新区人流潮汐性明显。

这样不稳定的城市功能布局,不均衡的城市发展自然持续性的引发交通问题。

图2 昆明市三代交通点位置图

3.2 交通与景观

交通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与其他类别不同,存在一种共生互换的特殊性质,即在某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允许两者相互替换。例如广场,广场既满足交通又属于景观的范畴。所以笔者将交通与景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交通外的景观,一种是交通内的景观。而造成昆明市交通问题的一般都由于前者,后者可以理解为顺应前者产生的一种解决方式。

交通外的景观主要是将景观作为城市中的一类功能区来考虑其可能产生的对于交通的影响。普遍情况下景观良好的地区交通更为发达,而景观的建造也会参考周边一定范围内交通的可达性与流通性。

例如昆明的翠湖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异的景观资源成为昆明一大景点,但也其地理优势对于交通而言却成为了引起交通事故的因素。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迈出房门体验自然锻炼身体,景观良好的地方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首选。但昆明市翠湖公园建设年久,景观中并不具备相应的功能,受场地限制不足以满足市民全部的运动需求,因此市民抢占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运动锻炼的现象频繁。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翠湖周边夜跑市民众多,多数市民选择在外围较明亮的非机动车道进行锻炼,而翠湖周边的非机动车道为双向车道,来回行驶的众多非机动车驾驶者怕挤撞行人便会行驶至机动车道,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如此增加了事故发生几率。

另一种交通内的景观可以理解为一种交通与景观功能周期性置换的场地,利用景观的说法类似于“弹性景观”的概念,又或者可以称为“潮汐交通”,比如在某一时间段(上下班高峰期、周末节假日等)交通场地无法容纳过剩的车辆,于是把周边紧邻交通或者某一处适当的景观场地性质转换以此来缓解交通压力。

3.3 交通与建筑

建筑的设计不应当作为独立的组成板块来考虑,应将之当作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如果说昆明老城区的建筑是由于建设时没有预料到汽车的普及导致现在城市建筑密度大尚可理解,那么许多新区的规划也出现建筑密度大的问题就是设计者对于交通的理解不够具备整体性,没有考虑到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上来设计。

昆明市老城中存在很多原本尺度适宜的建筑在对于建筑进行新建或者改建的时候缺乏对交通环境的考虑,或是修改了建筑密度、或是转变了建筑产业性质,直接影响到了周边的交通流量进而引发交通问题的现象。同样昆明市有很多临街建筑利用自身便利占道经营,人行道沦为停车场、露天饭堂,将人流逼至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并行,也是造成昆明市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的一大因素。

3.4 交通与人

人作为社会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与众不同,这也造成了城市的发展绝不会是按照一条既定的路线,其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以及预料之外的因素,很多城市问题需要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显现并且均具备不可复制性。而交通产生的根本动力也是因为人,归根结底交通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强烈。为了交通更好的服务人,于是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来引导人正确的使用交通,降低交通问题的产生。甚至可以从人的行为心理学的方面来研究人为引起的交通事故。

在昆明市,由人引发的交通问题主要是由于自身意识不具备约束性而导致的一些违法违章行为,例如:“三驾”(疲劳驾、酒驾、毒驾)、“三乱”(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两闯”(闯红灯、闯禁行)、“三车”(电动车、渣土运输车、货车)等[5]。处于这种情况下昆明相关管理体制的落后更是促使昆明市交通问题恶化。

表1 利用融贯法解析昆明市交通问题

3.5 交通与新时代交通

昆明市在几十年前是不存在交通问题的,新时代带入的新事物对于昆明市交通的冲击非常大,例如:与日俱增的车辆、人们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全民共享时代带来的共享交通等。人们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城市与自然不同的多类交通形式,而城市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或上天或入地式的交通通道。这些多变的交通通道是为了优化城市交通而产生,但设计不好反而会变成城市拥堵的元凶。例如昆明市的小西门龟背立交桥,车辆上行,人与非机动车自立交桥下穿行。原本该处立交桥是为了解决此处车辆来往密集人流量大的问题,但是自建成以来由于指向标识不明,差异设计弱导致此处反而成了附近交通最拥堵的地段。因此不合理与不适应新时代的交通设计也是导致昆明交通问题改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利用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尝试解决昆明市交通问题

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将昆明市交通问题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从不同学科角度总结了五个造成昆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昆明市交通问题为导向利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来尝试解决昆明市交通问题。

以交通问题为核心,相关多学科的研究(城市规划、建筑、景观、人的行为心理学)得出表1内容。[4-6]

综合表1分析理论初步得出以下具体措施:

(1)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昆明市各个下辖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昆明市整体交通规划发展大方向,做出明确限定目标。促进昆明市各区域交通发展的整体协调;

昆明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但是核心旅游区域基本集中于昆明二环以内的市中心以及以滇池为核心的环绕区域,其他区地方主要是昆明市本地人的生活活动区以及其他产业所在区域。不难发现旅游的发展促成了昆明城市的发展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昆明市内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由于现状昆明市已建成比较成熟的交通网络,大型的调整方案过于不切实际,所以建议可以结合不同区域实际功能偏向考虑,逐步的在城市规划层面上整合昆明城市分区,在城市发展的时候有目的引导,让不同区域的功能变得更加明确且集中。根据不同的功能在区域内建设相应的路网结构如:旅游为主的区域交通优先考虑各个景点的流畅性与连接性、生活为主的区域优先考虑居民日常出行便捷与快速的需求、生产为主的区域优先考虑运输流动交通等,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连接则根据其不同功能设置不同规模的流通接口,提升不同目的地之间的连系度、便捷度。由此实行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交通方案,同步城市各个区域的交通网络保证城市健康、有序、协调的反战。

(2)重新认识昆明市交通问题,保持看待昆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观”,在有限的目标下融贯研究,始终保持研究发展改善昆明市交通问题的整体思维;

前文提到过昆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的成因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只是单独某一个原因引起,如人的行为心理习惯、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环境条件、街边建筑材质高度等都可能成为交通问题的成因。以此建议时常从整体把握,考虑到任何可能引起交通问题的因素。尤其建议成立专门的监测调研组织,定期对各个路段进行监测对比,对市民使用出行情况进行掌控,不仅可以提早发现某些路段存在的潜在问题,还可以通过不同路段路况对比找出解决方法,以此达到处理、优化城市交通的效果。

(3)考虑结合景观特性结合设计具备潮汐性的交通场所;

城市中常见的各类街边绿地、广场等,其中多数绿地、广场由于周边人口结构与环境变化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闲置情况,当代人的都市生活习惯构成了非常明显的潮汐人流,例如,上下班时的人流高峰期,为一天之内的“潮汐”,周末等日常上班族休息日为一个星期的“潮汐”,寒暑假、国家节日等为一年的“潮汐”。这不仅对城市交通负载弹性提出挑战,也是一种对城市街边绿地、广场的新要求,景观作为唯一具备分担城市交通功能的城市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起来,将闲置的街边绿地、广场用于协调城市交通不同时段的需求,根据人群潮汐性的使用特性,在不同时间段赋予场所新的功能,就像是多功能海绵一样,在不同时期的潮汐之中都有相应的接收能力,应对效应。

例如城市街边广场,开设分流出入口,在上下班高峰期进行开放,限制人流,允许车辆通行,解决交通车堵问题。而其他时间段则恢复广场使用功能。又如大型城市绿地的一级道路或消防通道结合城市交通网络进行规划,能与城市交通网形成系统,既符合其本身功能又能在某些车流量大的情况下进行开放消化一部分车流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4)加大昆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坚定公正执法引导;

不同的城市具备不同的地理条件,造成了不同的交通发展情况,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国家统一法规进行交通管制稍显不足。昆明市地势条件平坦开阔,尤其有利于交通建设,如近年大火的“共享交通”体系,在昆明这类地势平坦的区域发展尤其的迅猛。但相关法规却难跟上,造成新的城市交通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要有灵敏迅速的反应应对能力,及时提出应对方案,避免问题扩展。

(5)因地制宜,多方审核共同设计合理化昆明市交通建设;

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当摒弃现在的各部分各司其职的现状,应当联合不同部门分功合作如与城市交通紧密联系的水网、电网、气网等等不同管道的铺设。避免出现相互冲突,重复返工的情况。

(6)结合研究预测昆明市人居环境的自适应系统,认识昆明市人居环境的自适应性;

预测昆明市人居环境对于昆明市交通系统的变化其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自适应反应,这种自适应系统不仅具有面对问题的针对性,也是一种对交通网络以及城市环境的检测与考验,所以对这自适应系统模拟或预测同时收集已有的当交通问题出现时某些情况下昆明市人居环境自身产生的对应反应。并针对这些自适应反应进行分析提炼,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问题创造出可行的且具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建设切合实际的昆明市交通体系,创造宜居宜人的优质人居环境。

昆明城市交通问题盘根错节,解决方式需要多方部门与广大市民配合整改,本文仅根据前文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5 小结

城市作为人类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复杂巨系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每一个城市问题又由于多方因素的混杂复杂难解。而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是一种整体性的理论方法总结,可以正确引导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将昆明市交通问题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结合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来深度透析昆明市交通问题,可以更为宏观的认识并掌握昆明市交通问题。有利于透彻、客观的了解昆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更具备针对性的意见。

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多学科多角度来研究,始终保持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思维。确保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相互配合整体掌控,才能更有效的从根源上解决昆明市交通问题,为昆明市塑造优质的人居环境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昆明市人居昆明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昆明市延安医院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