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央视春晚的社会记忆建构

2018-09-13余金红

声屏世界 2018年3期

余金红

摘要:依靠传统电视媒介走进千家万户的央视春晚,在满足受众情感诉求和塑造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建构社会记忆,以此反映和表征社会现实,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受众对家国形象的认同。此外,新媒介环境下央视春晚在记忆建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记忆的再生产。

关键词:央视春晚 社会记忆 记忆建构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第一次电视直播以来,历经三十五年的发展,春晚已然成为一种新民俗。作为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庆典,央视春晚将身处全球各地的华人“凝聚”在一起,在除夕夜这个神圣的时刻共同回忆过去一年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回忆过去中建构大众的社会记忆。“媒介是社会记忆的结构要素,是社会记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记忆传承体系的构成方式。社会记忆的存在和表现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记忆媒介才能成为可能。”①央视春晚正是通过电视这种传统媒介,在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中建构和呈现社会记忆。

视频档案的属性与形成

档案是承载过去的存储器,包括知识、文化、记忆等内容,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央视春晚经过数十年的發展和积累,已经形成并具备了“视频档案”的属性。这种属性主要包括一年一度的国家大事回忆录和自身发展记忆录。

央视春晚的总时长为四个多小时,从除夕夜的八点到新年零点以后,节目内容容量有限。因此,在塑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时,只能选取当年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正能量事件,在春晚的舞台上加以精简的呈现或通过节目演员和主持人的台词表述。如2017年春晚小品《大城小爱》中,通过演员口中的“生气”与“生孩”两个词语中“生”字的关联,将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表述出来。在临近零点钟声的时候,主持人将获得全国首届文明家庭的五位家庭代表在镜头前一一加以介绍,呈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对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视。央视春晚在呈现这些正能量的大事件时,虽然不能讲述事件的的全部,但在呈现事件的过程中,自发转变成为一个视频档案,将发生在过去一年当中的大事件收录其中。在当下及其以后,人们可以从这个视频档案中去寻找当年的国家大事记忆,春晚精简的表述和呈现成为年度国家大事回忆录的索引。

由姜昆、唐杰忠表演的相声《虎口遐想》在1987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赢得观众的喜欢,广受好评,可谓春晚舞台上的经典节目之一。时隔三十年,2017年央视春晚再次邀请姜昆、戴志诚表演了一段《新虎口遐想》,反响热烈。新作品一方面是向三十年前的《虎口遐想》致敬,同时也在唤起观众对过往春晚的记忆。正如作品所表述的,三十年前姜昆掉老虎洞,人们解衣系绳营救,三十年后的今天,当姜昆再次掉老虎洞,大家都在拿着手机直播。这反映的不仅是三十年来社会心态的变迁,也是春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央视春晚三十五年不间断的制作播出,在塑造了众多经典节目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身发展的视频记忆,在未来大众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回顾春晚的历史。

家国形象的感知与认同

德国文化学者扬·阿斯曼在其著作《文化记忆》中提到,记忆的形成依赖于个人感官对具体事物形象的感知和认同。央视春晚通过精心挑选与制作的节目内容让观众感知家国形象,从而产生对“小家”形象和“大国”身份的认同,建构大众的社会记忆。

第一,“小家”的形象认同。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个体成长的摇篮,也是每个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时间都去哪了》是2014年央视春晚的一首歌曲节目,歌手王铮亮在边弹边唱的时候,舞台背景屏幕上依次呈现大萌子从出生到26岁与父亲的合照、亲人合照及全家福。“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忆、对起着巩固根基作用的回忆形象的现时化,群体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②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这些照片的出现唤起观众对自身与父母相处的过往点滴,并将这些回忆投射到舞台背景照片中,形成一种虚拟的回忆形象的现时化状态,让观众感知到亲情和家的存在,确认自己家庭成员的属性,从而对个体“小家”的形象产生认同。

第二,“大国”的身份认同。“被回忆的过去永远掺杂着对身份认同的设计,对当下的解释以及对有效性的诉求。因此关于回忆的问题也就深入到了政治动因和国家身份认同建立的核心。”③央视的国家主流媒体属性和其作为春晚的制作方身份,使得央视春晚在满足大众情感的诉求外,还要使大众建立对国家身份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认同和凝聚力在2017年春晚舞台上的表现就体现在由国家武术队表演的武术节目《中国骄傲》,由成龙和两岸三地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表演的歌曲节目《国家》等众多类型的节目中。主持人借助中国11位航天员的集体亮相春晚现场,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与“中国梦”相结合,使观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与日益强大感到骄傲自豪。舞台背景屏幕墙上的五星红旗、长城、黄河等图像,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符号不断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激发人们对这些符号的记忆再现,在这种无意识的回忆中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正如歌曲《国家》中所唱的“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家与国是不可分割的,观众在感知到“家”的存在时,也就有了“国”的归属感。通过在节目中不断呈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国家的形象符号,让观众在自我回忆中感知并认同繁荣富强的“大国”身份。

社会现实的反映与表征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为大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在通过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建构社会记忆,而“过去在记忆中不能保留其本来面目,持续向前的当下生产出不断变化的参照框架,过去在此框架中被不断重新组织。”④因此,这种建构所形成的社会记忆不是记忆的本来面目,而是对过去现实的表征。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大众可以快速使用文字、图像等方式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形成当下的记忆档案,这种记忆档案已然是对事实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下的文字和图像以新的当下作为参照就成为了过去,之前所形成的记忆档案就变成了人造回忆。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所呈现和反映的不管是时事热点,还是传统文化,在当下舞台上呈现之前,都已经在发生时事热点或形成传统文化的当下成为了人造回忆,当再次在春晚舞台上呈现时,已经是对人造回忆的反映,对社会事实的表征。以除夕夜这个神圣的时刻作为参照框架,央视春晚在这个框架内对过去进行选择性的组织,从而实现其建构社会记忆的功能。

社会记忆的再生产

新媒介环境下央视春晚的现场直播已经不具备让大众一直守候在电视机旁的吸引力,数字媒体时代信息存储和传播的方便快捷让大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地点观看春晚。因此央视春晚的传播不仅仅是在除夕夜,在除夕夜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受众群体。当大众在直播当下过后再次通过春晚录播视频等进行回忆时,跟观看现场直播所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回忆不是重新制造过程中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新的感知的生产性的行为。”⑤无论时隔多久,出于何种诉求,当大众在直播过后再次去观看央视春晚的录播,去传播央视春晚的节目时,这种关注行为不是观看主体的被动行为,而是一个新的感知行为,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记忆。

央视春晚在直播的当下时间里实现其建构社会记忆的功能后,在媒介的广泛传播下,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观看、议论等行为当中。在这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观看和议论中,使春晚建构的社会记忆得到传播和传承,并在不断的观看和议论中改变已经建构的社会记忆所表征的社会现实,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记忆的再生产。

结语

每当除夕夜春节序曲响起的时候,身处全球各地的华人便会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开始直播了,从而在共同的北京时间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人们在由春晚打造的“想象时空”中共度佳节。“广播沖击的是视觉,照片冲击的是听觉”,⑥而新媒介环境使央视春晚面临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央视春晚就必须不断追求改变、创新,从而形成阿莱达·阿斯曼所谓的“热”回忆。央视春晚建构的社会记忆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表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也在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记忆,唤起大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为树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注释:

①丁华东:《论现代传媒与社会记忆再生产》,《学术界》,2015(9)。

②④[德]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7页、第35页。

③⑤[德]阿莱达·阿斯曼著,潘 璐译:《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页、第113页。

⑥[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