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见平遥》故事原型分析

2018-09-13李侠

声屏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析

李侠

摘要: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凭借着精彩动人的故事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取得巨大的演出成功,成为平遥古城的一张名片。文章针对《又见平遥》中的故事文本,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其进行原型分析,探求它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又见平遥》 故事原型 分析 神话传说

2013年2月18日,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山西平遥正式公演,反响热烈,观众好评如潮。自正式售票至今,每逢节假日,演出门票均被抢售一空。几年来,热度不减,虽门票价格不菲,前来观看的人却始终络绎不绝,形成一种“来平遥古城必不能错过《又见平遥》”的平遥现象。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层层探析《又见平遥》中的故事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

“神话批评”是从早期的宗教现象解释文学现象。1957年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系统阐发了“原型批评”的理论,正式确立了以原型概念为核心的“原型批评”观。叶舒宪综合这两种概念,命名为“神话——原型批评”。我们今天的文学根植于原始文化,可以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或多或少找到它的影像,这些影像却有些清晰,有些模糊,又是怎么回事?弗莱把神话定义为“一种叙述”,一种与真实性或“现实主义”不完全相符的传统化或程式化的叙述。叶舒宪认为现实主义的虚构中所出现的神话结构要使人信以为真,就要涉及到某些技巧问题,他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手法命名为“置换变形”。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文学中所出现的许多故事元素就是经过置换变形的古代神话结构,而《又见平遥》中的故事原型即是经过置换变形的古代神话结构要素。《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即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用自己以及232名镖师的性命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

英雄情节原型分析

《又见平遥》故事中充满了英雄道义,无论是与人质一家并无血亲和师友关系却舍身组织救人的票号东家赵易硕,还是大义赶去沙俄赴死救人的同兴公镖局的232名镖师,在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英雄道义的光芒。故事中的这种英雄模式就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战斗精神和英雄的奉献牺牲精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许多英雄的传说,表现出远古英雄们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先民们渴望英雄出现敢于同自然及同类进行战斗的勇气。

一、古代神话中英雄的战斗精神。《列子·汤问》中记载了共工的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曰: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共工是炎帝的后代,《列子·汤问》中记载他对黄帝的后人颛顼不满,便与之争帝位,一怒之下拦腰斩断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才有了后来的女娲炼石以补苍天的传说。共工死后,赢得人们的尊重,被封为水神。

二、古代神话中英雄的奉献、牺牲精神。《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上古百姓靠采草籽、喝生水、吃野果和地上爬行的小虫子维持生活,经常生病、中毒,于是神农开始教百姓根据土地性质播种五谷,然后尝遍每一种植物和每一条泉水的味道,曾一天之内身中七十种毒,为百姓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为感念他的恩德,后世尊他为农业之神,有些地方为他修建药王庙,尊他为医药之祖。

子嗣情节的原型分析

《又见平遥》的故事体现出中国人重子嗣繁衍这一传统思想。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和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冒险要去沙俄保回人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质是分号王掌柜的唯一血脉,他们要为王掌柜留下一条根。而赵易硕出发之前的选妻行为也是为了给赵家留下子嗣,延续血脉。整个故事弥漫着浓厚的子嗣情节,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香火意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种子嗣、血脉意识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早就有所萌芽。

一、传说中远古部落首领之位的血亲相传。根据传说,远古部落的首领多是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或兄弟相传。比如,伏羲氏继母亲华胥氏之位,女娲氏继丈夫伏羲氏之位,女娲后又将首领之位传于外孙神农氏;黄帝让位于曾孙颛顼,颛顼让位于侄子帝喾,帝喾让位于长子帝挚,后帝挚执政不善让位于其弟尧,尧因长子丹朱不贤而指定舜为其继承人,才结束了部落首领之位的血缘相传制度。

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血脉意识。《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有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下发了水灾,鲧没得到天帝的命令擅自盗取息壤来堵塞洪水,被天帝下令杀死。鲧死之后,尸体不腐,从腹中生出禹。禹带领百姓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治水成功,完成父亲遗志。父子相续、子承父命的思想展露无遗。

叶落归根情节的原型分析

《又见平遥》故事中体现出浓厚的叶落归根的故乡情怀。剧中有两个重要的情节,即沐浴和魂归,前者讲的是同兴公镖局的232名镖师出发之前沐浴、告别的场景,后者讲的是票号东家赵易硕与镖师们的魂魄在风雪之夜回到家乡平遥的场景。一个表达了镖师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留恋和不舍,一个表达了东家和镖师们纵然死去灵魂也要还鄉的眷眷深情,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剧中传达出了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故土情怀,这种故土意识最早也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找到踪迹。

一、远古部落的战争与融合——先民的地域意识。中国远古时代,存在着不同的部落和部落集团,他们经过长期的交往、斗争,最终融合为华夏族。其中,力量较强的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在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的时候,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起来与九黎族展开大战,打败九黎族并杀死其首领蚩尤。之后,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生存地盘又展开三次大战,最终黄帝打败炎帝而成为黄河中下游大部落联盟的首领。远古部落之间对地盘的争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民们已萌芽的地域意识,即地域之间是有界限的,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资源和特色,在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了地域差别的意识,也就有了故乡和他乡的区别。

二、杜鹃鸟啼叫“归去”的传说。《常用典故词典》里记载了“望帝啼鹃”的传说:“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其他典籍也有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结合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故事梗概:望帝让位于臣,自己隐居西山。后来事情有变,望帝想要收回帝位而不得,便化为杜鹃鸟,悲啼不已,啼声听起来就仿佛是“归去——归去”。

民间流传的杜宇的传说与书上不同:岷江上游有条恶龙,常发洪水害百姓。龙妹赴下游泄洪水,却被恶龙锁于铁笼中。有一个猎人叫杜宇,为百姓求治水之法,打败恶龙,救出龙妹。杜宇因治水有功被百姓拥戴为王。有贼臣嫉妒杜宇与恶龙密谋,骗杜宇至山中而囚之。杜宇被囚死于山中,其魂化鸟,返回宫殿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这是故事的两个版本,却共同解释了民间关于杜鹃鸟叫声的传说。杜鹃鸟又名子规、布谷,叫声凄厉,听起来很像“不如归去”,出门在外的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会引起思归之情,反映出人性中热爱、眷恋故土的一面。

三、狐死首丘、代马依风的传说。《楚辞·九章·涉江》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礼记·檀弓上》有“狐死正丘首,仁也”句,就是狐死首丘的传说。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它们出生的山丘,表达对出生地的眷恋与向往。

《盐铁论·未通》中有“代马依风”的传说:“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古巢,莫不哀其声。”代:古国名,泛指北方。代马依风意即北方所产的马总是依恋北边吹来的风,鸟儿总是朝向它们的老巢飞翔。鸟兽尚且如此依恋故乡,更何况人呢?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说:“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意思是太公虽封地在齐,却连续五代人去世之后都要埋葬到周地,周、齐两地同在中原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身处遥远的边境,又怎能不想念家乡呢?人们叶落归根的故土情节至此可见一斑。(2014年山西省教育厅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项目《传媒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国学读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栏目责编:吉 庆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