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节目热现象的冷思考

2018-09-13胡迎春

声屏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节目创新全民阅读认同感

胡迎春

摘要: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激发着人们对阅读的渴望,燃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的双向融合,还在传媒领域重铸电视媒介的聚合效应。文章从文化类节目热现象,进行冷思考,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全民阅读 文化自信 政策引领 认同感 节目创新

近年来,各种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似涓涓清流,激发着人们对阅读的渴望,燃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的双向融合,还在传媒领域重铸电视媒介的聚合效应。平民化、情感化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2017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以《文化类节目何以赢得口碑 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为题,对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点赞。文章中对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就受到观众关注,在荧屏内外引发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进行了肯定。这只是文化类节目市场火热景象的一个缩影。貌似低调高冷的小成本文化类节目何以做到“收视与口碑齐飞”?它传递出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什么信号?

文化类电视节目强势回归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政策的引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网络时代下,阅读触手可及,人们对“精神花园”的追求有了更多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2016年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时代课题。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第三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全民阅读日益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文化类节目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土壤。为顺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综艺节目进行了政策调控,提出以“公益、文化、原创”为发展方向,歌唱、选秀等引进版权的娱乐节目大幅减少,中国特色的文化类自主原创节目比重日益加大,以影像形式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之举蔚然成风,在文化领域做出了有益示范。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为代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脱颖而出,获得收视和市场的好评和认可,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这些过去出现在教材书籍当中的经典文化瑰宝犹如阳春白雪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让大多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受众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于是,很多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更加注重作品与社会各阶层百姓的互动,越来越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使文化类节目更具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比如,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利用纪实拍摄、人物采访等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家书及其背后蕴藏着的一段段父母儿女之间的平凡故事,展示普通人的良好家风。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来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在观众面前讲述自己的生活体会。如快递员辛苦劳动之余依然不放弃梦想,军人激动地叙说着自己的使命担当,哈佛女孩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国强则少年强”,网络主播为“喊麦”正名……以“展现华夏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明确定位是文化类节目成功的重要一步,观众在观看这类节目时,与根植在其灵魂深处的共同文化基因产生共鸣,给该类节目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文化节目的创新。纵观走红的文化类节目,其平民化情节、情感化设置、故事化风格和以平民化的嘉宾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在节目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载体,在其身上展现的人性光辉,使人文色彩和人文精神在节目中交相辉映,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也超越了文本与媒介,成为永恒的人文景观。可以说,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在文化类节目中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们对温暖质朴情怀的渴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优质的文化类节目不仅感染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彰显了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大家从一起学汉字、背诗词、忙听写、搞竞赛,发展到提倡阅读,关注民歌,聚焦美食,传颂家风。文化类节目跳出以往题材重复难有新意的窠臼,不再囿于诗词歌赋的竞赛比拼,而是开辟了许多聚焦城市风光、美食、戏曲等领域的人文题材,让观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华,都是一种至纯至美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洗礼。时代需要这样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人们需要这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如何让文化类节目走得更远、更好

一、突破旧传统,让文化之基筑得更牢。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精髓,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开启智慧的钥匙。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贡献,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既是文化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与根本目的,也是广电发展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电视专栏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相互交流沟通融合,最能体现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创作者应进一步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努力寻找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相契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然而,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不足,电视创作人才缺乏,导致千篇一律的节目形式,似曾相识的节目内容天天在荧屏上重复着,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加强文化内涵的同时,应不断改进节目编排和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和体制,赢得更多受众。在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明确定位受众目标,表现形式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有多种选择,节目形式应该“接地气”,应以简洁、温和、生动、个性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及其本质。同时,应该注重真实性,综合运用生动的故事、精简语言、平凡人物等,通过具有创意的表现手法呈现文化美、情感美、生命美。

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成为“智慧的化身”,还要集幽默感、悬念感、刺激性、戏剧性于一体,通过诸如以一敌百、两两组合等“PK”奖惩模式和游戏设定,将多种节目样态与元素巧妙嫁接在一起。另外,适当展示选手自身的风采,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增添其表现力与辨识度,也是为节目增加可看性、提高艺术生命力的必备条件。当前大量综艺节目通过宣传使名不见经传的素人嘉宾变成“网红”,而这些网络名人再反过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节目宣传,双方形成共赢局面,就是例证。

二、擅用新技术,让文化之根扎得更深。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推广营销文化类节目时,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呈几何级数的扩大。节目还可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样的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延宕,放大节目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形成“文化现象”,使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化内容在大众化的综艺节目包装下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传播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对全党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提出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电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弘扬文化的重任,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多出精品力作,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盛宴。

(作者单位:萍乡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节目创新全民阅读认同感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日的创新
户外竞技类节目的创新
《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探讨
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