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医师培养对中老年人社区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2018-09-13冀慧玲李娇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全科

冀慧玲 李娇萌 辛 燕 王 萍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随着老龄化现象的逐渐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人作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及满意度有别于其他年龄段,老年居民目前是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全科医师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素质和诊疗水平的有效提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5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调查,了解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对其满意度评价有何影响,进而遵循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目标,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长春市某社区150名50岁及以上具有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自填式或访谈式问卷调查。

1.2调查工具 调查内容分三部分,①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共同居住的人员、本人职业、参与养老意愿、存在感和孤独感等;②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涵盖咨询与帮助、诊治的技术和水平、服务态度、医治费用,可将其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5项,并分别赋值为1~5分,得分相加得出满意度总分,按总分进行排序,得分高于P73作为高分组,低于P27作为低分组;③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此量表用来测试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有23项同意-不同意式条目,姚春生等〔1〕研究表明,本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04(P<0.001),分数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

1.3调查方法 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事前联系,征求被调查者同意,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当场发放调查表,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0.9%。

1.4数据分析 应用Epidate11.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150名调查对象中,男90名,女60名;同居情况:独居17名,配偶68名,子女21名,配偶和子女39名,亲戚2名,看护/陪护人员3名,职业:干部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6名,农民30名,工人38名,商业、服务业人员19名,军人2名,其他25名;签约家庭医生意愿:愿意137名,不愿意13名;养老意愿:家庭养老103名,社区居家养老33名,机构养老14名;健康自评:很好34名,好51名,一般53名,不好12名;孤独感:不孤独90名,偶尔孤独45名,很孤独15名;职工医保类型64名,近一半以上老人表示有过社区上门服务。

2.2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老年人在是否有意愿签约家庭医生、不同职业、养老意愿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1。两两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对社区服务在治疗费用上的满意度最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咨询帮助、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治疗费用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社区居养老。

2.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计算能得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低分组85名,高分组65名。以满意度总得分为应变量,所有被调查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医保类型、签约家庭医生计划、社区上门服务、养老意愿、健康自评、有无慢性病)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能够与原始数据较好拟合(P=0.276),回归方程预测的准确度高达80.5%,年龄、医保类型、养老意愿和健康自评状况与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签约家庭医生意愿、是否有过社区上门服务和有无慢性病与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无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机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

表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经济、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卫生诊治和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需求〔2〕。通过了解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认知、认可状态,对加强我省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体系建设、提高社区从业医师诊治能力及全社会对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背景下的全科医学的真正内涵,丰富和完善我省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呈基本满意的态度,其满意度受不同因素影响,部分指标差异显著,职业为农民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般治疗费用满意度最低;老年人是否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咨询与帮助、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上满意度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因为有意愿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人在知识文化水平上高于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人,对新文件、新制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高,且从职业上也能说明这一点,即农民对新制度的接受能力较差,无法普及到全科医生的概念,因此对社区的各项满意度也低于其他行业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患者满意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将是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3〕。全科医生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建立,就我国目前现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为“5+3”模式,即五年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加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其中,三年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阶段〔4〕。鉴于全科医学的学科架构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内涵,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包括临床阶段轮训和社区阶段综合训练,二者缺一不可。临床阶段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在于熟知各临床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要求能够做到独立管床;社区阶段综合培训的重要性在于熟悉和了解社区常见慢性疾病、高发人群等,学习与社区人群的人际沟通。鉴于以上研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关系到我国医疗卫体制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根本利益,想要切实提升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贯彻国家卫生政策,需要从改善全科医生和培养模式、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升全科医生医疗职业素养做起。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全科
家庭医生签约体检的中医体质辨识及指导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家庭医生困局待破
家庭医生增强基层首诊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