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病毒性肝炎降酶的疗效观察

2018-09-12陈慧芳侯英芝张迪虎吕立峰李淑英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疗效观察

陈慧芳 侯英芝 张迪虎 吕立峰 李淑英

【摘要】目的 自拟方“疏肝解瘀汤”,运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对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患者进行降酶治疗。方法 选取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将组方与免疫调节作用综合运用,对两组进行降酶治疗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临床症状、肝功能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疏肝解瘀汤中免疫调节作用降酶的疗效确定,并有实践价值和推广前景。

【关键词】中药;免疫调节;病毒性肝炎;降酶;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多种病毒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可传染的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肝著”、“胁痛”等范畴。《内径》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致病根源,病情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体正邪的消长、平衡。本病是人体阴阳失衡、内外二因所致,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湿热疫毒侵袭人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即是中药免疫增强作用,如补益正气、滋养肝肾;“祛邪”即是中药免疫抑制作用,如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抗病毒等。我们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病机,自拟方“疏肝解瘀汤”,将组方与中药免疫调节制剂合理运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降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分组

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症状、肝功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如下:(1)病原学诊断: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类型。(2)肝功能检查:检测血清酶并对值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3)排除标准:a.药物性、酒精性肝病等他特定疾病;b.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肝脾肿大、肝区隐痛等特殊症状。

1.2.2 中医辩证标准

参照1999年肝病专委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试行)》。中医辩证属肝胆湿热,临床表现为厌油,纳呆,面蜡黄,轻度肝掌,口苦,黄尿,困乏,苔黄腻,脉弦滑数。

1.3 方法

1.3.1 一般治疗

建议患者清淡、低脂饮食,戒烟酒,多静休。

1.3.2 药物治疗

两组配于250 mL的5%葡萄糖分别静脉注射1.2 g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150 mg甘草酸二胺针剂,1次/d,10天为一疗程。

1.3.3 对照组

对肝郁脾虚、湿热未尽型患者,按照中医传统的治则、处方和汤剂加减用药。用法: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温服。以30日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分析一次疗效。

1.3.4 治疗组

根据病情侧重中药免疫调节作用,以疏肝解瘀汤为本方(柴胡9 g、茵陈30 g、板蓝根15 g、茯苓、当归、党参、炒白术各10 g,丹参、莪术、三棱各12 g,五味子、女贞子、黄芪各20 g。)对症加减用药,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飯后温服。治疗组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统计分析疗效。

1.4 观察指标

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厌油,纳呆,面蜡黄,轻度肝掌,口苦,黄尿,困乏,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前后分别记录1次。检测肝功能,治疗前后检测、观察患者空腹血清学数值,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2年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断标准(试行)》。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肝功能下降>2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正常或下降>40%。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 结 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3 讨 论

转氨酶升高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最基本的反映指标,通过中药免疫调节作用降酶来治疗病毒性肝炎,观察和论证其疗效是本文的主旨。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和内环境稳定的关键是免疫调节,要使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而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因此,阻止肝细胞损伤、修复肝细胞和有效抑制病情发展,重建免疫系统,必须依靠合理的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由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组成,它是在免疫调节机制控制下,对发生病态免疫反应的器官捐献治疗和修复,使器官的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适当水平,从而实现人体机体阴阳平衡。“扶正”是通过中药的免疫增强作用,扶助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体内外环境的适应力;“祛邪”是通过中药的抑制免疫作用,祛除外来病毒的侵袭和内生的湿、热、淤、血等。促进免疫增强治疗“虚症”,临床上多用补益类中药;免疫抑制治疗“邪盛症”,用药多祛邪为主,加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抗病毒等。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与病理,充分发挥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有机结合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免疫抑制作用),补虚(免疫增强作用)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自拟“疏肝解瘀汤”,针对病毒性肝炎血清酶的变化,合理运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有效降酶,治疗前要考虑到患者原有肝细胞损伤的情况,根据患者血清酶(HLT)上升的幅度调整治疗方案,具体用药原则如下:

(1)ALT在100U/L左右患者,将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和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治则合而用之,同时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对于转氨酶长期反复升高但上升幅度不大、原本存在较轻肝细胞损伤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法同前,不可急于降酶。(扶正祛邪同治)用药:原方(疏肝解瘀汤原方;用法:水煎服,1剂/d,600 mL,3次/d,饭后温服。

(2)ALT在200 U/L以下,B超提示肝、脾心态未见明显改变患者,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为主,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为辅,合而用之,免疫增强作用辅之。(祛邪为主、扶正辅之)用药:原方减用量(五味子15g、女贞子10 g、当归6 g、党参6 g、炒白术9 g、黄芪15 g),用法:如常。

(3)ALT在300 U/L以上,处于活动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治法,避免使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起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祛邪为主)用药:原方减女贞子、当归、党参、炒白术黄芪,加白花蛇舌草20 g、田基黄20 g、升麻15 g、甘草10 g;用法:如常。

(4)ALT在500 U/L以上患者,应加大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免疫抑制作用,配合少量免疫增强剂,为尽快抑制症状可加用甘草酸二胺静脉肌注,体现甘草的免疫双向调节的作用,达到积极降酶的效果。(祛邪为主、轻度扶正,实则祛邪)用药:原方减量女贞子10 g、五味子10 g、当归6 g、黄芪15 g、党参6 g、炒白术9 g、大枣6 g,加白花蛇舌草20 g、夏枯草20 g、田基黄20 g、垂盆草30 g。用法:如常。

总之,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充分运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对降酶的独特的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整体调节的优势,而且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于东林,王义国,张 磊."胆主消化"中医文献源流探析[J],中医杂志,2014(14):91-92.

[2] 刘亮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J],吉林医学,2011(18):124-125.

[3] 黄文珍.《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浅析》,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359-02.

[4] 周悦芳,范培红.《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文章出处《时珍国医国药医药201701期》).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疗效观察
密蒙花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石见穿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病毒性肝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人参水提液通过免疫调节TAMs影响A549增殖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
PD-1/PD-L1通路在免疫调节作用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