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

2018-09-10占伟帆

大东方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情感表达

占伟帆

摘 要:音乐家格鲁克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打破了传统意大利歌剧形式,使得意大利歌剧实现了历史上的跨越,其中最为经典的唱段就是《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在当代声乐教学中,这首作品的基调都是渲染比较悲情的氛围,对于演唱者来说不管是在情感表达还是演唱技巧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文从演唱的角度出发,对这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演唱中具体的角色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格鲁克;创作风格;情感表达

由于意大利的文化发展,歌剧的其中一种形式正歌剧出现了浮夸这一弊端,德国的作曲家格鲁克为了针对于这一弊端进行了改革,《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问世,使歌剧有了新的意义,其中最为著名的唱段就是《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在当代声乐教学中,这首作品的基调都是渲染比较悲情的氛围,对于演唱者来说情感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背景,文本将分析这首咏叹调,希望对演唱者有所帮助。

一、格鲁克及歌剧创作风格概述

(一)格鲁克歌剧创作风格特点

欧洲各地的游学经历让格鲁克有机会充分的接收不同的歌剧创作理念以及歌剧创作形式。格鲁克的早期歌剧《阿尔塔塞斯》并没有冲破传统的枷锁,依然局限在一般作家风格中。华丽的声乐演唱技巧无一不是那个时期正歌剧的典型象征,毫无意外这部歌剧在当时的米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格鲁克在这种歌剧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而在这一期间,启蒙运动的思想热潮为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他的变革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时代的变革思潮与激进思想的鼓舞,又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归属。“歌剧应该优美而简洁”——这成为了格鲁尔那部让人瞠目的歌剧的宣言。对于德国传统形式下的歌剧形式格鲁克持不同的意见,为此他完成了一种他理想的歌剧模式,这是他歌剧创作之路的一个转折点,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只是一个开始,1767年的《阿尔切斯特》和1770年的《帕里德和爱琳娜》让观众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了格鲁克对于歌剧改革的大刀阔斧。1774年法国皇后认可了格鲁克的创新,格鲁克因此成功的创造了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得》,格鲁克也借此成功地迈出了改革的一步,法国大思想家卢梭高度赞扬了他的这部作品,顿时格鲁克名噪天下。格鲁克在创作晚期遵从本心创作了《阿尔米德》,格鲁克在创新时融合了乐队于歌剧当中。两年之后,格鲁克突破世俗,《伊菲姬妮在陶里德》被格鲁克以新的方式呈现现在世人眼前。这部作品舍弃了传统爱情基础,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突显了咏叹调,这也是格鲁克改革创新圆满结束的标志。

(二)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概述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来源于茜腊神话“爱的赞歌与盛大的芭蕾舞会”,这部歌剧由著名编剧家卡尔扎比吉编剧,由著名作曲家格鲁克作曲。该剧讲述了在神灵面亲为自己不幸死去的爱妻优丽狄茜恸哭的歌唱家奥菲欧感动了爱神,他绝美的歌声为自己赢取了一次去冥界拯救自己妻子的机会,然后在如愿见到自己妻子的奥菲欧在妻子的不理解下不顾爱神的警告,再次失去自己的妻子。懊悔至极将要殉情的他再次感动了爱神,并最终挽救自己妻子的生命的故事。一反原有神话中的悲剧结局,大团圆式的结局在增强故事戏剧性的同时又体现了作曲家在启蒙思想影响下的创作动机。剧本脚本在改编中摒弃了神话中原有的悲剧结局,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同时,在第三幕结局再次反转时出现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是整部剧作的高潮与灵魂,也是在整个歌剧声乐中最能体现格鲁克变革思想与创作精华的一部分。简单回环的歌词与曲调缓缓吟唱,整部剧作中感情的明线——奥菲欧对优丽狄茜爱的是那么深沉。从这段曲调中溢出的爱又成为引出爱神,造成反转式结局的点睛之笔,因此该段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歌剧中首次出现的管弦乐伴奏成为了缩小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差异的一道桥梁,整部剧作在讲述优美故事,这段咏叹调又将宣叙式的曲调引向咏叹的形式,形成了这两者革新之间的神来之笔。在声乐学习中亦有很大的帮助。

二、分析《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

这是一首典型的A-B-A-C-A结構的作品,由A到A最终回归A的谱曲特征正式回旋曲式结构的典型代表。将微量的旋律作为主歌部分进行重复,在旋律上又加以细分,从细小音节的变化去体现人物的情感。首先从整体的旋律来看,整首作品的旋律线运势平缓并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在局部又有小节的突起变化在避免作品单调的同时又有效的发挥作品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的功效。其次,在作品力度以及节奏节拍速度上,整体是以比较缓慢的速度延伸,力度在中弱力度中夹杂着较强的节奏变换能力,使其整体在中低音色区域延伸,又伴以高音区的几个音作为强调,很好的去表现曲式结构中的变化。最后,这种曲式回环结构以C大调为主调,在B、C两段利用G大调和c小调进行离调,最终回归主调,构成完美的曲式回环。美丽的妻子在自己的失误下再次失去,无助、后悔、哀伤等极端情绪随着旋律的回环在奥菲欧身上一一展现,舒缓的曲调中,整剧的高潮在这种回环结构中到来。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是格鲁克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向旧剧作发出挑战的宣言,这部剧作所起到的里程碑式作用将会被歌剧史所铭记。脱离了传统歌剧的浮华与僵化,格鲁克将歌剧赋予真正的生命力,使得歌剧家不再是为了歌唱而歌唱,而是真正的走向剧本的灵魂,去深入展现人物角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作曲家的名字可能会被历史所忘记,然而作为经典存在的作品将会一直存在,并持续的带给人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贝贝. 浅析格鲁克歌剧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J].大众文艺,2012

[2]李晨. 歌剧咏叹调的舞台表现与演唱技巧研究[J].四川音乐学院,2014

[3]戴融融. 论歌剧咏叹调的审美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情感表达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浅谈普契尼歌剧的音乐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