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提及”类衔接成分的用法及其辨析

2018-09-10周利芳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辨析语篇

[关键词]语篇;提及类;承接关系;衔接成分;辨析

[摘要]现代汉语的“提及”类衔接成分通过话题的引入表示对话和上下文之间的承接关系,是承接类语篇衔接成分的下位类型。文章根据结构将“提及”类衔接成分分为2个小类:一是说到,说起,提起;二是说起来,提起来。并在各小类内部解释、辨析了这些成分的意义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H193.5;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8)02-0061-09

1.引言

语篇衔接成分(Cohesion component)指“语篇”(Discourse又译作“话语”)中把不同的句子连贯起来的成分。语言学界也常用“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来指称它们。“语篇衔接成分”“话语标记”两个概念角度不同,但所指基本相同。关于这类成分,廖秋忠(1992[1986]:62-91)、郑贵友(2002:38-45)、屈承熹(2010:322-354)等曾经从宏观上作过考察,周利芳(2005:35-40;2008:12-21)、周利芳、邢向东(2009:632-638)讨论了语篇衔接成分的共性、个性及其分类,并将口语中的语篇衔接成分分为肯定与否定、因果、承接、逆转四类。屈承熹(1991:64-78)、彭小川(2004:49-54)联系对外汉语论述了衔接成分及篇章教学的有关问题。李宗江(2007:56-64)以及其他学者的一系列论文,对“这下”等语篇衔接成分的特点和语法化进行个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秉震、张全生(2012:27-34)讨论了“说到”的话语功能,指出它具有重新引入话题的功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探讨“提及”类衔接成分的语篇功能,并对其中的异同加以辨析。

汉语语篇中有一类表示“提及”意义的衔接成分,其語篇功能是引入上文曾经提到的某个对象、某件事情作为话题,实现不同陈述、不同话题之间的承接关系,既可用于独自式的连续话语中的后续句,衔接前后句子;也可在对话中接续对方的话,尤其是承接对方提到的某一话题,实现话轮转换。不论用于同一人的连续话语还是用于对话,都要在接续前文的话题之后,接着陈述有关的事件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语篇衔接成分的分类来看,它们属于“承接”类衔接成分。

从内部构成的角度,“提及”类衔接成分可以分为2个小类。第一类是“说到、说起、提起”,内部结构是“动结”式,是由短语固化而来,引导的话题在其后作宾语。第二类是“说起来、提起来”,内部结构为“动+起来”,由“动趋”式短语语法化而来,带宾语的时候意义比较实在,作衔接成分时不带宾语。第一类本身必须携带话题成分,第二类本身不携带话题成分,有关的话题只出现在上文中。

这两类衔接成分不仅内部结构不同,衔接作用也有较大区别。下面分别进行描写、讨论。

2.说到、说起、提起

“说到、说起、提起”的共同作用是通过重新引入话题而实现语篇的“上递下接”。即其后都能引入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是上文正在谈论的,或已经提到的。

2.1说到

当上文或对方提到某个事情时,用“说到”引出这个事情(或事情的相关要件)作为话题,该话题成分在结构上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所以从句法来看,“说到”可直接带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宾语。例如:

(1)“这个风气太不好,好书就是好书,不用哪个名人做序抬身价。”适夷老人说。说到现在出版界的情况,这位干了一辈子出版工作的老人最大的激愤是好书出不来,而坏书却肆意泛滥。(孙小宁《生无所息的楼适夷》)

(2)我们提出要搞建设,搞改革,争取比较快的发展。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上举例(1)中“现在出版界的情况”是新话题,例(2)“改革”是新话题,它们或在上文出现过,或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

有时候,“说到”引导的话题不一定明确地在上文出现,只是包含在上文的有关内容中。例如:

(3)夫妻俩一边制毛围巾一边闲话家常。说到今后的生计问题,安娜停住了手里的活计,对郭沫若诉苦道:“和儿已经九岁了,超过了入小学的年龄已经三年。”(桑逢康《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该例中,“今后的生计问题”是“说到”引导的话题,并未出现在上文中,但它是“闲话家常”的内容。

(4)冬季和春天,则可慢慢恢复,到了盛夏,身体便可恢复得很好。所以,施先生有几个月没有走下他的“北山楼”了。说到锻炼,他说:“我没有锻炼,我就是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施先生称他从来没有刻意去锻炼过。(吴霖《智慧长者施蛰存》)

该例中,“锻炼”与上文的内容有关,但并未在文中出现过。

2.2说起

“说起”所引导的话题在前文有所交代,这个话题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由代词或名词充当,也可以是主谓短语,用“说起”直接引出,常常用于追述和补述与上文有关的某件事情。例如:

(5)1935年3月,她突然接到一个电报“速回上海排《娜拉》”。发报人是范伯滋。说起范伯滋,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在一次孙达生邀她去郊区辅导业余剧团时认识的一个小伙子,……(王素萍《她还没叫江青的时候》)

(6)她老伴老孔在旁边插话道,说起树的品种和数量,他们也仅仅只知道一个大概数,因为确实太多了。(《报刊精选》1994)

(7)在高邮市武安乡,我们见到了56岁的农民赵松友,说起少生快富,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报刊精选》1994)

(8)播映后的第二天,法国报纸、电台对此出现了一片叫好声。特别是饰演“程蝶衣”的张国荣,更是得到了一致首肯。说起张国荣饰演“程蝶衣”还属偶然。几年前,张国荣已从香港移居加拿大。偶然回港加盟某片,也纯属客串。(王大庸《<霸王别姬>在戛纳》)

例(5)(6)由专有名词和名词短语充当引入的话题,例(7)“少生快富”是动词性并列短语充当新话题;例(8)“张国荣饰演‘程蝶衣”是主谓短语充当新话题,“还属偶然”是述题,“几年前……”则是对此述题的进一步展开。

2.3提起

“提起”引导的话题也是上文提到的人或事。“提起”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经常直言“提起……的/这个话题”,凸显其引导话题的作用。此时引人的话题一定是上文曾经提到的一件事,因此结构可以很复杂,并可用“这个”回指。例如:

(9)王涛唱歌经常得到父母的指点。提起儿子唱歌的话题,王涛的父亲王世俊的兴致甭提有多高。(《人民日报》1995)

(10)大半个世纪的沧桑世事赐予了姑太们一种坦然平和的气质。提起一辈子不结婚这个话题,她们并不显得激动,黄姑说,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新华社2003年4月份新闻报道)

(11)王蒙委员发言后不久,记者就“帝王戏”泛滥现象采访了人称“巴蜀鬼才”的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委员。提起这个话题,魏明伦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我非常赞同刚才王蒙的发言,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网络语料)

“提起”引导的话题之后,述题部分可以是无主句,包括“兼语句、有字句”等,其后的篇章展开对该话题的陈述。例如:

(12)另一块写着:1861年2月22日,林肯曾在这里升起了国旗。提起林肯,不禁令人想起他领导合众国反对奴隶制度、反对制造“两个美国”、维护美国统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人民日报》1998)

(13)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科普作品,如科学幻想小说《飞向冥王星的人》,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提起《圆圆和方方》,还有一个小故事哩!一天,有一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象棋的棋子是圆的,军棋的棋子是方的?”(《读书》)

(14)他叫孫志礼,今年67岁,共产党员,村计生协会长。提起他创办“孙里村人口讲习所”,还有一串动人的故事。(《人民日报》1996)

述题部分另带主语的如:

(15)土家人过去都住在吊脚楼里,往往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家里经常臭气熏天。提起往昔,村民李发富有句顺口溜:“黑屋黑瓦脊,出门满脚泥;人在猪圈大小便,房前屋后看不得”。(新华社2002年1月份新闻报道)

(16)阎淑贤,是徐水县考生刘红杰的母亲。提起这次考试,她非常激动,拉住笔者的手说:……(《人民日报》1998)

2.4“说到、说起、提起”的异同

2.4.1相同之处

“说到”等的作用都是引入上文提到的某个对象或某件事情作为新话题,所以经常能够互换。如下面两例中,“说起、提起、说到”可以互换:

(17)在今天说起方便面,这几乎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食品,说起方便面的发源地,也许有些人能知道是在日本,但要问方便面的始创者是谁时,恐怕知晓的人凤毛麟角。(《报刊精选》1994)

(18)她最不喜欢做的事,恐怕就是买菜和烧饭了。提起她煮饭的历史,就我所知道的,可以追溯到她刚出国的时候。(《读者》(合订本))

同时,述题部分都可以带泛指性的主语“人们”,其中“说起、提起”尤其突出,“说到”略少。例如:

(19)然而,这里的“一冷一热”却使这座城市名扬世界。说到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冰寒透骨的西伯利亚寒流;说到热,是因为这里……(《人民日报》2000)

(20)今日卫东林场绿树成荫,3万多亩沙荒变良田,粮、棉、油产量成倍增长,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说起这今昔巨变,人们总要提起治沙迷张振江。(《人民日报》1995)

(21)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说起索引,人们有一误解,以为有了电脑,以后索引可以不要了。事实上恰巧相反。(《读书》)

(22)鼠年已至。提起鼠,人们会立刻想到小眼溜圆、尖嘴细尾、令人厌恶的“老鼠”。那么,老鼠到底何时起源?鼠类究竟有多少?(《人民日报》1996)

(23)蒙古地处亚洲腹地,毗邻中俄两国。从地图上看,形似元宝。提起蒙古,人们或许多以为其莽原浩瀚,大漠无边,苍凉而又神秘。(《人民日报》1995)

2.4.2相异之处

第一,从与上文的关系看,“说起、提起”引导的话题往往紧接前面提到的某个人和某件事,比较具体,多数要重复这个人或事;但“说到”引导的话题往往是一件事、一个概念,而且比较宽泛,也不一定具体到前面提到的人和事,所以不一定重复作为话题的某个成分。如例(24)中,“说到”不能换用“说起、提起”,例(25)“提起”可换用“说起”,但不能换用“说到”:

(24)他说,年轻人埋头揣摩学作八股文,却不知道司马迁、范仲淹是哪朝人,也不知道汉高祖、唐太宗是哪朝皇帝;如果说到亚洲地理、欧洲政治,他们更是目瞪口呆了,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治理国家!(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25)经她查扣的物品有珍贵的文物、猎隼、珍珠、手表、金银首饰等。提起她,走私分子既恨又怕。(《人民日报》2000)

第二,“说起、提起”引入的话题,往往可以是述题中动词的宾语,“说到”一般不具备这一特点,说明“说起、提起”的语法化程度低于“说到”。如下面2例,“说起/提起+话题”甚至可以分析为连贯复句的前分句,如果换用“说到”,句子的连贯性就大为减弱:

(26)这位秀气俊样的姑娘是甘泉人,叫张泉颖。她知道路遥的《人生》就是在她们甘泉写成的。说起这位故人,仍然深深怀念。她说,这间病房里过去摆放着一张钢丝床,路遥住不惯,换成了硬板床。(晓雷《路遥故乡行》)

(27)我认识那里好多人,包括赶马帮的流浪汉,山上的老景颇等等。提起会修表的王二,大家都知道。我和他们在火边喝那种两毛钱一斤的酒,能喝很多。(王小波《黄金时代》。笔者按:会修表的“王二”即“我”。)

第三,上面两点都反映,“说到”的语法化程度相对较高,与此相联系,它使用的宏观语境可以很抽象,如议论文、演讲等,但“说起、提起”出现的宏观语境比较具体,用在叙事性文体中非常合适,用在议论文中有时就不够得体。所以下面的例子中“说到”不能换用“说起、提起”:

(28)至于说到我们自己,一定要承认:不仅普通的党员,而且有不少相当负责的干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9)比如说到“砖有什么用途”,很多人都能想到能用它来造房子,但拓宽视野来看,还可以用它来铺路、砌花台,还可以用它来敲钉子、垫东西等等。(《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有时,“说到”所引导的话题只是下面要叙述、说明的内容的背景,“说起、提起”一般不这样用。例如:

(30)说到成都,公共(电)汽车司售人员的服务质量的确很好,无论乘客来自何方、年龄大小、衣着如何,只要你有要求,售票员都会尽可能地为你提供方便,即使因能力有限而无法办到,他们也会很客气地向你解释并指给你最佳的乘车路线。(《人民日报》1993)

第四,“说到”后经常带上“这儿、这里”等,充当“转换话题”的衔接成分(详另文讨论);“说起、提起”没有这两种用法,但可以在话题之后缀一“来”字,实际上是由“说/提起来”引导话题,不过用例不是很多。例如:

(31)常言道:“百孝善当先,万恶淫为首”。足见,淫乱之人是可耻的,最起码是很不道德的。说起礼义廉耻来,文人是最为在行的了,也是最爱乐于挂口的事了。可是,在“色”字与女人身上,文人却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网络语料)

(32)记者在他家看到,来自不同村庄的农民们或睡在床上,或打着地铺,有的舒舒服服地抽着旱烟。提起刘道中来,他们感动得直竖大拇指,可刘道中摆摆手,淡淡地说:“他们比我更苦。”(新华社2003年12月份新闻报道)

第五,当与关联词语连用时,在“如果、只要、假如”等连词之后一般只能接“说到”;而在“一……就……”格式中,则只能用“说起、提起”,如:“她一说起这事儿就掉眼泪。”“他一提起在内蒙古的日子就眉飞色舞。”此处不赘。

3.说起来、提起来

“说起来、提起来”的内部结构为“动+起来”,由动趋式短语语法化而来,带宾语的时候意义比较实在,作衔接成分时不带宾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本身并不携带话题成分,而主要起衔接作用。

3.1说起来

“说起来”的宏观语境是叙述当下发生的事情,其中的时间跨度可以很长。其主要功能是在叙述、议论某些事情的时候,插入同一句话的主谓之间、分句之间,在舒缓语气的同时,表示顺承、转折类关系;也可用于一个语段的不同句子之间,衔接话题,有时可以衔接相反的或不同的观点。

3.1.1用于同一个句子内部

主要作用有下列几点。

第一,在同一句话的话题与述题之间起衔接作用,目的是舒缓语气,并有追根溯源的意味。例如:

(33)小墩子跟群龙的特殊缘分,说起来,是起始于一根三分钱的红果冰棍。(《刘心武选集·小墩子》)

(34)兰州牛肉面名扬全国,说起来也是近几年的事。(《报刊精选》1994)

(35)学校愿意办班,家长愿意让孩子花钱去上;出版商愿意出辅导教材,学校愿意代学生购进,说起来全是“愿打愿挨”的事。(《报刊精选》1994)

(36)在外人眼里,我的人生之路似乎是越走越窄了,但在我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说起来,为的都是圆一个梦,一个寻找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梦。(《人民日报》1994)

第二,在连贯、因果复句中起衔接作用,表达顺承关系。从功能来看,“说起来”前后的内容属于同一话题之下的不同述题。这时,“说起来”的意思相当于“其实”。例如:

(37)大半辈子,最钟情的就是漫画了,但始终将它放在第二位上,又耽誤了22年的时间,说起来还没正儿八经地搞过创作呢,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到了这会儿,才真正地将漫画作为自己的第一职业,全心身地投入。(《报刊精选》1994)

(38)而且也有消息传来说,一些最早进入市场的作家,已经开始“发”了,最得意的人,年收入居然达到了几十万元,说起来,也真是让人眼红。这时候,柳溪同志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咱们比不了。”(林希《柳溪的合格答卷》)

第三,用在转折复句的从句中,表示让步关系,意思相当于“尽管”。最常见的套语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例如:

(39)这样,即使偷捕了鱼,饭店不敢卖,食客也不敢吃。湟鱼的生存条件好了,数量正在增加。这说明,保护野生动物,说起来困难很多,但只要认真去做,抓住关键环节,一定能成功。(《当代》)

(40)增加收入,说起来只有四个字,真正实现却相当困难。(《人民日报》1993)

(41)据说全国已有600多家电视台,说起来数量不少,但这些台覆盖面不一样,有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地方性的又分成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人民日报》1993)

第四,用在因果复句的前后分句之间,大多数情况下结果分句在前,原因分句在后。“说起来”本身带有一点假设的意味,相当于“要说的话”,例如:

(42)阿英能有今天,又当上党员,说起来,还要谢谢秦妈妈和张小玲哩,全靠她们帮助领着阿英往正路上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43)江苏大丰县沈灶镇人口2.8万,却养有50多万羽鸽子,人均200羽,说起来,这和镇党委书记杨桂庭是个“鸽迷”密不可分。(《人民日报》1994)

(44)只是尘劳草草,一饭艰难,说起来,采菊东篱,倒像是奢望。不过常常放在心中,想一想,也是有趣。(《读书》)

3.1.2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

作用是衔接前后相关的不同话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前面所述话题之外,接引出另一个话题,或者补充、追加一个与上文有关的话题,它本身并不攜带话题。表达此功能时,“说起来”的意思是“说起甲来,就想到乙。”例如:

(45)其实张道藩不只是有钱而已,他非常懂女人的弱点和心思。说起来,也真是可悲,我母亲只不过是他无数女人中的一个,所不同的就是母亲与他保持了最长久的关系。(范泓、徐忻炜《悲鸿之女谈两位母亲》)

(46)沈阳市会计师事务所签署的验资报告,持有这份报告的那家中外合资企业要求海关据此给予进口汽车免税的优惠待遇。说起来,沈阳市会计师事务所成立近10年了,在东北地区的同行中,它规模最大,注册会计师也最多。(《市场报》)

(47)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的工作从北京到了上海,所以,我就跟他们到上海,我在上海开始上小学。说起来,北京是我的出生地,上海是我居住的地方。(陈丹燕《我的写作与上海》)

例(45)包含2句话,有2个话题,其中“张道藩”是话题一,“我母亲”是话题二,由张道藩联系到我母亲;例(46)的话题一是验资报告,话题二是沈阳市会计师事务所,由验资报告转接到它的提交单位;例(47)前文的话题是“我”,“说起来”顺势接引新话题:“北京……,上海……。”

第二,“说起来”有时可以衔接相反的或不同的观点,略微带有转折性,作用相当于“不过”。例如:

(48)但金绮纹的态度使对方极度失望,她冷冷地说:“不可以了。我一个人过惯了。说起来,我还得谢谢你。你当年卷包一走,倒让我成了个自食其力的人。在新社会里,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刘心武《如意》)

(49)老大娘说,“一见面我就喜欢你,疼你。我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又住在城关,好姑娘好媳妇,看见的不知道有多少,说起来,哪个也比不上你。你是我心尖儿上的人。”(孙犁《风云初记》)

例(48)中“不可以了。我一个人过惯了”是观点一,“我还得谢谢你……”是观点二,两者之间是转折关系。

3.2提起来

“提起来”使用的宏观语境是叙述以前发生的事情。句法上既可用于同一句子的分句之间,也可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话语中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是在叙述往事时,用“提起来”将话题、场景转换到现在,也有在叙述当下的事情或表达某种观点的时候,将话题、场景转换到过去。细分起来,其衔接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3.2.1表顺承关系

“提起来”可以在一句话之内,衔接不同的分句,表达顺承关系。从句法性质看,它介于紧缩复句前分句和插入语之间,语法化程度较低。这时上下文可能出现“提”字,或者有“别提了”之类词语,通过“提”字的间隔反复加强句子的连贯性。例如:

(50)她的情郎是江湖中一个德高望重的著名高僧。叶二娘在江湖上很坏,提起来无人不切齿痛恨,她把自己的名声越搞越坏。可是,她却始终不肯吐露自己的情人是谁,她不能坏了她情郎的名头。(孔庆东《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

(51)这么一想,我们大家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了,提起来心里就发乱。可是我们对那俩孩子改变了点态度,我们就看这俩小东西可怜——我们这条街上善心的人真是不少。(老舍《毛毛虫》)

(52)毛丰关:这个就别提了,提起来让人伤心呐!(《人民日报》1994)

3.2.2表达对过往事实的主观评价

“提起来”最常见的用法,是位于句(分句)与句(分句)之间,承续前一句的话题,接引说话人带有强烈感情的主观评价,往往是一句感慨。在主观评价或感情表达之后,可能就此结句,也可能引出新的话题。不管是否引出新话题,所发出的感慨、议论都同过去和现在的联系有关。例如:

(53)可见,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发生了许多变化,提起来,不免感慨万千了。(《报刊精选》1994)

(54)记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撸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沈从文《老伴》)

(55)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汪曾祺《葵·薤》)

(56)出国留学了两年就得花很大的一笔钱、(,)所以他们俩就有很大的负担,这件事提起来我心里小(有)点儿不舒服(,)而且[还是]很可怜他们。(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

例(53)(54)由远及近,例(55)由近及远,都是用“提起来”接引主观评价与感慨,同时将过往与当下联系起来。例(56)是留学生作文,“提起来”插入“这件事”与“我……”之间,用法是对的,当然也可改为“提起这件事来”。

3.2.3表达追述

“提起来”也常用于表达“追述”,在一个陈述、感叹之后,回溯、描写与前一句话有关的事物,这时“提起来”后仍经常带着表达主观评价、感慨的话语,后头才是追述的内容。这种语境下,有时也可以用“说起来”,但多数还是用“提起来”。如下面3例,都不能换用“说起来”:

(57)往事不提也罢!提起来,我真该打自己,天培给了我二十万,如果我好好利用,今天,你也不用卖唱,你可以继续念书。(岑凯伦《合家欢》)

(58)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那个小瓶可还存在吗,提起来倒是非常怀念了。那瓶的大小如苹果,浑圆如苹果,只是多出一个很小很厚的瓶嘴儿。(李广田《回声》)

(59)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的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掘地梨”的时候,……(孙犁《织席记》)

3.3“说起来”与“提起来”的区别

“说起来”与“提起来”仅有一字之差,表面上意思接近,功能一致。实际上差异很大,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互换。即使能够互换,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3.3.1表“插入式衔接”时的异同

“说起来”常常引导一个谓词性成分,在连贯的话语中横插一句,插入的目的是补充作者的评价、感叹等,去掉这句话,话语仍然完整,甚至更加连贯。这一用法可以概括为“插入式衔接”。这种语境下也可使用“提起来”,但并不能随意换用。下面2例中,例(60)的“说起来”不能换用“提起来”,例(61)可以互换,能否互换的关键在于“说/提起来”所涉对象的性质,如果涉及的对象是一个“名物”,且比较具体、明确,那么就可以互换;如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事件,且比较抽象复杂,就只能用“说起来”。例如:

(60)单位的孙书记听后很高兴,忙置办酒菜,款待二位,临走又给了盘缠。第二天,我到另一个镇的一个厂里办事,说起来也真是冤家路窄,这一老一少又在这儿“寻雷锋”。吃过饭,他们又向厂长要回去的路费。(《人民日报》1995)

(61)相比之下,社会科学方面的读物仍然很少。且不说世界史读物,就拿中国史来说吧,提起来惭愧,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竟然至今还找不到一本可供少年们课外阅读的通俗浅显、简明扼要的读物。(《读书》)

3.3.2表追述时的异同

“说起来”“提起来”都可用于追述,即用“说起来话长”之类短语引出新的话题,对以往的事情加以追述,常用在小说、戏剧中对话的开头。其中,“说起来话长”熟语性强,搭配比较固定,“说来话长”已成为口语成语。“提起来”则可以和“话就长”“一句话说不完”等句子、短语连用,“提起来+话长”的熟语性差,变化多样,也没有“提来话长”的说法。例如:

(62)虽然这十篇是经过了一番剔选,可是我还得说话,我看不起它们。不用问我哪篇较比的好,我看它们都不好。说起来,话可就长了:我在去年七月中辞去齐大的教职,八月跑到上海。(老舍《蛤藻集序》)

(63)严志和说:“提起来一句话说不完,咱先找个地方住下再说。”(梁斌《红旗谱》)

(64)“提起来话长得很!”瑞丰的小干脸上居然有点湿润的意思,像脸的全部都会落泪似的。(老舍《四世同堂》)

(65)冯老兰说:“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梁斌《红旗谱》)

3.4“提起来”的语法化

“提起来”的语法化程度低于“说起来”。其中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提起来”经常出现在句子内部,这时,它的性质比较复杂,有时是句子成分或从句,有时是插入语,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提起来”与“就”“便”等副词共现,组合为固定搭配“一提起来就/便……”,构成条件复句,“一提起来”作从句,“便/就……”为主句,“提起来”的宾语隐含在前文中,“一提起来”在上下文中已经具有衔接的作用,但从它在句子中的功能看,还应分析为从句。这种用法正是它充当插入语的来源。例如:

(66)周涛曾多次给我讲过这个案子,对此他愤恨不已,一提起来便泪流不止,一直盼着此案能早日破获。(张平《十面埋伏》)

(67)要想办法培养出几个羊把式,社里的羊群就会大发展;往后谁一提起来就要说,我跟杜大叔学的本事,多亏那个老头子,这不就是自己对国家、对集体的贡献吗?(浩然《夏青苗求师》)

(68)一提起来,就是“几几、几几”,其结果是,在呼家堡,辈份和姓氏的力量自然就淡了许多。(李佩甫《羊的门》)

再进一步,“提起来”前后不带“一”和“便、就”,但带有其他副词,“提起来”前面的成分具有[+人]的语义特点,和“提起来”可以构成主谓关系,这时,“提起来”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紧缩式条件复句,应当是从“一提起来便……”格式进一步省缩而成的。例如:

(69)把人调出来,说来令人感动,人间万事皆可解,唯有情字无解人,知道妈在那阵子是怎么设法和爸见面的人,如今提起来都还会鼻酸,所以不提也罢。(《读者》)

(70)都一律叫他“七舅舅”。就是我父母以及八娘曹叔他们,提起来也是说“你七舅舅”如何如何,而不说成“你七舅”如何。(刘心武《七舅舅》)

(71)这样的万元户,谁提起来都竖大拇指。(《人民日报》1996)

第三步,前面的成分不具有[+人]的语义特征,至少是不能同“提起来”构成主谓关系。这时,“提起来”句法上可以分析为插入语,放在话题和述题之间,目的是交代述题的条件、背景,形式上仍然像一个紧缩式条件复句的从句,功能上已经属于衔接成分了。例如:

(72)前几年,有机会到邯郸——那是个出典故的地方。黄粱一梦,提起来天下皆晓,黄粱梦村因此成了旅游景点。(《人民日报》1998)

(73)“娶媳妇盖厦,提起来害怕”“一起红白事,半辈爬不起”的歌谣,正道出了这些淳朴可敬的村民们的忧愁。(《报刊精选》1994)

3.5小结

总之,“说起来”与“提起来”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说起来”引起话题的功能强,“提起来”用于追忆的功能强;第二,当提及一个事物时,用“提起来”多,當提及一件事情时,用“说起来”多;当前文对提及的事物有所交代时,用“提起来”多,没有交代时,用“说起来”多。第三,“说起来”的语法化程度高,“提起来”的语法化程度低。

4.结语

“提及”类衔接成分的整体功能是将上文所说的内容承接下来,引为下文的句子乃至篇章的话题,起到上递下接的连接作用,从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但其中的具体成分,不论在衔接功能上,还是在语法化程度上,都存在一系列差异,需要精妙的语感或仔细的辨别才能正确使用。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这些意义、功能、字句相近的衔接成分无异于使用汉语的“雷区”,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引导。近义语篇衔接成分的辨析,应当成为高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责任编辑 师玉梅]

猜你喜欢

辨析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中考英语语篇及作文专项训练(四)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