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群体心理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8-09-10王会兹

大东方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会兹

摘 要: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他们的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或者多个群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会直接促进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形成。在群体心理的视野下展开高校的教育工作,得到的会是全新的启发。充分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探寻大学生群体心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并加以应用,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实行。

关键词:群体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群体心理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而言的,是指群体内部的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群体成员在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境、情绪、认识和反应”。成员间会因群体的布局与他们的沟通互动来拉近距离,使得每个个体在心理上相互寻求慰藉。

(1)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

随着社会环境包容度增加,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加深,政治氛围宽松度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转变。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也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件,敢于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保留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从、随大流,而是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在群体中以卓尔不群为傲,这些现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压力减小和从众心理的弱化。

(2)正式群体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逐步削弱,非正式群体作用和影响力增强。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拜金风气和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不断浸入在国人之中,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建构,与网络接触的较多,他们更容易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在班集体中,有的大学生集体观念单薄,当涉及个人和集体利益时,总是斤斤计较,对集体的考虑很少,只为自己多谋利益。与之相反的是,大学生自发、自愿建立的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他们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老乡群”等,从中结伴回家,组织活动,而且能做到信息互通,了解各种资讯。因而可知,正式群体对个体的作用正在逐渐削弱。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作用在逐步加深,他们也越是乐意参加非正式群体。

(3)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经受不住波折或挫折考验的不健康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同岁人中的优秀者,是被别人爱慕的角色,他们习惯了光环下成长的环境,常常受到家人老师的表扬,很少经历过大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不健康心态,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脆弱、不堪一击的,在遇到挫折失败时缺少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有时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然而大学是众多人才的聚集地,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优越感会降低,同时自身的一些不足也会显现出来,这让他们很难一时接受,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对所处的大学环境会产生强烈的不适。

二、运用群体心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可见他很重视集体的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终究是对人的教育,而人是处于集体中不能被孤立的个体。要对“个人”的想法行为加以教育指导,可以从群体心理这个角度来把握。在集体中成员间可以平等的进行沟通交流,相互激励一起奋进,让那些有畸形心理的个人能及时发现错误,通过调整获得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对群体进行教育,群体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可起到辅导员和心理老师不能代替的作用。它可以耳濡目染地是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

(2)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入社会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主要原因就是大学单纯舒适的环境与社会的残酷性差别太大,使他们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了解的太少,不知该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将群体心理理论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让大学生在群体中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不断充实自己,在学习中锻炼磨砺自己。这样可以使大学生之间更加团结,感情变得深厚,关系愈加融洽。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務的展开。总之,研究学校群体心理“有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特有的心理状态与表现;有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群体心理对组织的作用”。

(3)有助于通过群体心理来指引个体心理

一方面,群体压力会致使内部成员产生盲从。当个体的关注点与群体中的主流观点不相同时,个体便会产生疑虑和紧张的心理压力,个体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主观上观点的一致。另一方面,群体心理会增强群体成员间的聚合力。因此,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技巧,让其在班集体中发挥导向和制约作用,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三、运用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对高校正式群体的建设

在高校的正式群体中,较典型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便是班级和宿舍。班集体对法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良好的班级氛围,会使人心情愉悦、奋发向上、激起班集体成员的斗志;反之,就会使人消极低沉、停滞不前、让班集体成员缺乏动力。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要确立一致的奋斗方向,增加班级向心力、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使班级成员保持高度的纪律性,时刻端正自己的态度,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和娱乐的地方,良好的舍友关系也会对他们的日常活动产生正向能量。要使学生意识到健康宿舍环境的意义,舍友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坦诚相见,共同打造一个干净、舒服的休闲场所,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想家一样的温暖。因此,班集体和学生宿舍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加强对高校正式群体的建设。

(2)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非正式群体也借助其组织发展起来,由于非正式群体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门槛较低、成员构成复杂、不稳定性较强等,在满足大学生群体需求、带来便利的同时,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大多是为了弥补大学生的需求空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需要积极地融入到大学生中去,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逐步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所需所求。同时,高校对于健康向上的非正式群体要给予肯定和其合理性,并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必要的帮助,促使其尽快向正式群体的转变。

(3)引导网络群体的发展

在高校,网络群体的规模日益增大,对大学生的观念、行动力和心理建构等的方面起到了较强的影响。互联网的两面性决定了它们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有利于网络群体相互取经、分享经验、便于沟通;另一方面,假设不对网络群体加以控制和管理,它们容易误入歧途,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网络群体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定期开展网络培训,结合网络特点和现实情况引导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网络心理,让网络成为一个能量宝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不是垃圾场。

(4)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沙龙,让群体力量感化不良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够稳定的,他们容易冲动、易怒、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较大。然而,學生内心想法会左右他们的行为,如果心理有问题,行为也就难以保证正确。教育工作者要按时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沙龙,测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的内心动向,能够适时地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式,纠正他们的错误心理,引导大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群体中出现的不理智行为,要严厉制止,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少数学生在群体生活出现的不适,要进行必要的启发和辅助,使他们尽快打消这种念头,主动加入到集体活动中,在群体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和身体的安全。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准确的教育目标,更要有合理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领会和掌控大学生的群体生理状态,增强高校正式群体的扶植,合理引导非正式群体成长,使其发挥正向功能,才能更好通过群体心理作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茜:《浅论群体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第150-152页。

[2]张月霞:《群体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23-26页。

[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