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育于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2018-09-07赖芬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成长活动

赖芬

【摘 要】 本文旨在思考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开展有效活动,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有机融合,让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活动;成长

《品德与生活》提倡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长大了》的教学中,我选择使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乐趣,看到自己和同学的进步与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我将整节课分成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游戏导入,感受我长大了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玩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出示了几张幼儿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几轮游戏下来,同学们几乎猜不出照片上的主人翁是谁,紧接着我引导他们观察图片上的主人翁小时候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了。

【思考】 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现童年精彩的回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成长是身体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不光是我在成长,而是我们都在成长,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导入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物品展示,感受我进步了

先学习课本中的小诗——《别说我小》,看看诗中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哪些本领,然后在小组内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在组内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有的展示了一段自己学到的舞蹈,有的同学将自己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有的同学兴奋地介绍着自己曾经获得的奖励……每个孩子都非常自信地向同伴们介绍着自己学到的本领,同伴也给予了真诚的赞叹和鼓励。

【思考】 老师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变化,也是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让他们在搜集交流过程中学习初步社交,感受自身的成长,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活动三:情景再现,感受我懂事了

按照课文插图进行情景表演。学生不仅演出了插图中人物的动作,更是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走到了人物的心里,完美地解决了游戏和宝宝睡觉中的矛盾,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在表演中的语言、动作彬彬有礼,让人说不出的高兴。孩子们通过讨论、汇报以及情景剧的表演以及诗歌的创作,进一步了解到懂事了,能够体谅、帮助别人了,更是长大的一种表现。

这个环节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几位爸爸妈妈回顾孩子了的成长历程。孩子们看完视频后,一直热闹的教室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孩子们都在静静体味,原来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很多辛劳。我顺势抛出话题:“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爸爸说?”“你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有同学说:“爸爸妈妈,我爱你!”“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妈妈,我来照顾弟弟,您去休息一会吧!“妈妈,我来为您做顿饭。”“我会……”我惊讶于二年级的孩子心思竟然如此细腻,能够为家人分担这么多事情。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也知道感恩父母家人了。尔后,我引导孩子们模仿《别说我小》的形式将自己想为父母做的事情写成小诗。很快从孩子们笔尖涌出来一首首饱含情感的小诗,让人忍不住点头称赞。

【思考】 通过讨论、汇报以及情景剧的表演以及诗歌的创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懂事了,能够体谅、帮助别人了,更是长大的一种表现。

活动四:团康游戏,感受同伴互助

我有与学生们玩了《听声寻宝》的游戏:一名学生当“寻宝者”,老师悄悄将“宝物”藏起,其他学生只能用掌声来提示“寻宝者”,帮助他找到礼物。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非常投入,在大家的努力下,“宝物”很快被找到了。掌握了游戏技巧后,孩子们的“寻宝”一次比一次快。在游戏结束之后采访“寻宝者”:你为什么能找到“宝物”呢?谁帮助了你?几位“寻宝者”都纷纷表示是同学们的掌声帮助了自己。因为大家团结一致,控制了掌声的大小,所以自己能够迅速找到“宝物”。当小睿站起来回答:“他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帮助他!”我很高兴,孩子们真的明白了这个游戏的内涵。伴随着长大,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在自己进步的同时,还能尽自己所能去幫助周围的人。

【思考】 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产生了集体荣誉感。本环节旨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同伴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大家团结互助,班级会越来越进步,同时为本课第二课时的活动“我们班级也进步了”埋下一个伏笔。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活动都留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和体验时间,并以板书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成长的喜悦,并学会感恩,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成长树的形式出现,树干是本节课的主题,树冠分别代表着“我长大了”“我进步了”“我懂事了”,分别从生理、心理、行动的变化层层递进。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成长的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分析学情显得尤为重要。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逐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生理上,二年级的孩子骨骼、肌肉、心脑系统和神经系统都较一年级有了进一步成长。心理上对事物的整理感知还比较笼统,不够精确,观察事物大多从兴趣出发。在情感上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具有爱憎的感情,并能够表现在行动上。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逐渐产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故而我把本课分为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先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二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会了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三是让孩子们了解懂事更是长大的一种表现。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个活动,使得教学内容三个层次能够得以较好地体现。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还小,一味说教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并不能直击学生心灵深处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方法:

(1)激趣导入法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够通过趣味性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之中。

(2)情景创设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虚拟出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深刻内省,以达到教学目的。

(3)游戏教学法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玩”和“学”看似是一对矛盾体,如果通过游戏的设计将“玩”和“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潜能。“听声寻宝”的游戏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尝到了寓教育于活动中的甜头,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当然,这节课也有小小的遗憾。在物品展示的环节,学生们都非常自信地想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可是时间关系只能请几位同学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在视屏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孩子脸上的幸福是藏不住的,相比之下,其他孩子脸上的那一丝失落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在活动过程当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沈翠英. 略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J]. 速读(上旬),2018(4).

[2] 苏桂艳.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J]. 中华少年,2016(3).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成长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