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8-09-07周雁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探讨问题研究

周雁飞

【摘 要】 小学古诗教学对健全小学生语文认知模式,强化小学生对古诗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加强小学生古诗词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形成语文核心素养。鉴于此,本文就小学古诗教学有效策略展开详细探讨,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问题研究;策略探讨

古诗属于传统国学文化,承载着国学文化优秀的道德理念及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历代先哲的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和文化传播价值。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一直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提倡敬畏自然、尊敬长者、关爱生命、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平友好相处。赵朴初、冰心等老一辈文学家在国家政治会议上曾多次指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之精粹,是构成中华民族灵魂的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在当代如果不重视对古诗文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那么文化将在下一代消散,我们将成为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从素质化教学理念来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有着直接关系,健全课堂组织架构,基于小学生古诗学习兴趣及认知模式构建教学情境,可健全小学生的认知架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入情入境开展教学

营造与诗歌意境相融的教学氛围,是师生能否进行交流互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能够做到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将诗歌内容声情并茂地讲解出来,学生一定会感到老师讲解妙趣横生具有感染力,学生会沉入到老师讲解的意境中,认真倾听。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与“认知理解记忆”就会在这种教学机制中横向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文知识。

《渔歌子》是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看到安史之乱导致国家破碎心有所想所作,他不愿意面对动荡的社会,归隐田园,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又深受皇帝喜爱,名字也是皇帝赐予的。这样能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老师要注重主题意境的塑造:“阳春三月西塞山色美,白鹭翱翔天际,诗人在桃花的陪伴下悠闲地在树林散步,聆听溪水流动,看鱼儿追逐嬉戏,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即使斜风细雨,贪恋美景不愿归家”。这样能让学生深层次品味诗歌的主题意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的思想感情,体会到诗人“不须归”的内在含义,这样能架起学生与诗人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度品味诗歌,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二、灵活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一首古诗词,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感受,因人生经历不同,在阅读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如此。西方作家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这句话对古诗词作品而言只说对了一半,在阅读品味时谁又能保证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并不意味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涉及到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思考的问题,需要老师深入挖掘古诗文作品内容,在课堂教学能设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或颇具张力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

例如在讲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对于教学问题的设置,学生立刻明白王维在设想家人在重阳佳节登高时思念自己的场景,从而以明显设问,隐喻回答的方式极富创意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设置可在古诗教学中有目的、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关注古诗内容,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古诗的认知。

又如在叶绍翁《游园不值》教学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叶绍翁路过墙边看到一枝红杏出墙就能知道有满园春色,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诗歌把满园春色记录下来,而是以一种概括的说法表现满园春色?”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能产生多种理解:“叶绍翁之前来过已经见到了满园春色,不会再用诗歌直接记录下来”;“作者故意设问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面对这些回答,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试想,你推开了院门,会见到怎样别致的满园春色?”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满园春色产生多种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课堂趣味。

三、开拓学生期待视野,加强学生认知理解

教学实践中为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要开拓学生视野,可参照首都师范大学吕丽红教授提出的“期待视野”学说,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学生在阅读古诗文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学习习惯、自我认知模式等定向思维组成的意识框架”。具体而言,当学生面对一部古诗作品时,他的“期待视野”是横向发展的,接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会在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阅读古诗作品。因此在古詩词教学中,老师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强化学生个体认知意识基础上,充分利用“期待视野”理论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

在向学生讲《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首先从课堂教学主题角度出发,根据诗词的含义树立教学目标,先让学生谈谈对“庐山”和“瀑布”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旅游经历深入理解庐山面貌和瀑布的气势,然后老师通过询问学生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庐山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询问老师诗人是从哪里望庐山瀑布,有的学生询问老师诗人为何对庐山瀑布情有独钟?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古诗,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主题,促进学生对古诗形成正确认知理解。

四、构建情感沟通桥梁,强化学生自主认知

古诗作为一种传统语言文学和文字应用形式,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著名作家朱光潜先生言:“说文者、道文者,不如所见所闻者”。也就是说,促进小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关键在于要让小学生能结合所见所闻、生活学习经历理解诗文内在含义。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情感关注,也离不开作者思维意识的支持,没有情感审美和情感投入是很难健全学生情感认知架构的。

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在含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引领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作者角度品味作者感情,这种换位思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正确认知古诗表达的思想。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作者李白角度,理解此时好友相别的心情。可以塑造这样的教学情景:如果你是李白,此时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帆船,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这种情景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认知,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促进小学生对古诗形成正确理解,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加强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要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通过优化课堂组织架构,制定情感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意境中,深入感受诗词的魅力,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事实上,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认知模式,养成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帮助。提高古诗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不同作家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情感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6(9):119-120.

[2] 杨丽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 语文建设,2014(9):21-22.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策略探讨问题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