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距”理论视野下的叙事文本解读

2018-09-01杨春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贝尔曼叙事文时距

杨春方

叙事文的特征是叙事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系列事件。在叙事文本中,叙事者有时用较长的篇幅叙述瞬间的事件,有时则用较短的篇幅叙述长时间段里发生的事件,这些差异就是时距研究的课题。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将时距分为四种叙述运动:概要(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场景(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省略(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停顿(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

停顿、场景、概要、省略,四种叙述运动速度逐步加快,构成了叙事文本中的不同节奏。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时距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式自身并无价值,语文教学研究叙事文本的四种叙述运动须同阅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文本分析技术,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去发现文本的叙述节奏规律,解读出文本特有的风格和意蕴。

一、从“场景”中捕捉人物动作和对话

场景即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篇幅长度)大致相等,它主要由人物对话和简略的外部动作构成。解读场景的文字,就是要玩味动词的运用是否具体、精准,是否形象可感,是否生动地再现和恰如其分地传情;就是要解读出人物对话的句式、称谓、标点、语态、神态和动作等表达形式。如鲁迅《故乡》中的一个片段: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一场景中两句短短的对话用了7种标点符号,传递出“我”和闰土再遇时复杂的情感。一个问句,一個感叹号,表现出我的惊喜激动;两个省略号,传递出看到彼此欲言又止,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的语塞;一声“老爷”的称谓,表现闰土内心的挣扎和认命;至于“兴奋”“欢喜”而“凄凉”“恭敬”“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这些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加入则又让人物的心理表现得幽微和真切。

二、从“概要”中辨析概述内容的作用

概述表现为叙述篇幅长于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常常是场景之前的铺垫和场景之间的过渡。在中国古代小说美学中将场景和概要的这种变化称为“近山浓抹,远山轻描”,浓淡实际上是叙述时间节奏的疾徐。

解读概述的文字,主要是讨论概述内容的作用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差异产生的表达效果。如,朱自清《背影》开篇概述家里的境况,这是对故事背景的介绍,是对父亲形象的全面解读的必不可少的底色铺陈。

一般来说,概要运用于叙事文中那些只需几笔带过的事件,但也有的文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概述故事中的重要事件以产生独特的效果。如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一段: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以上文段,从人物对话来看是属于场景,但文本借小说人物苏艾之口讲述贝尔曼画常青藤叶子的事件,这就镶嵌了一个概要在场景之中。贝尔曼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画常青藤也是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事件,却用了极少的篇幅放在文本结尾来简略地叙述,重要事件的时间和叙述时间形成巨大反差,欧·亨利的这个情节处理,巧妙地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说构思艺术,堪称经典。

三、从“省略”中开拓阅读的想象

所谓省略,是指叙述篇幅为零。有的文本将故事的某些关键部分秘而不宣,以激起读者穷于探究的心理,直到后来才加以交代,这是情节设置的需要,不是省略。被省略的情节有时候是避免重复赘述,有时候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起着深化意蕴的作用。如,《曹刿论战》中的一个片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本段叙述的事件是作战,却并没有描写两军交战、搏斗的场景,属于情节的省略。这样的省略是必要的,因为文章的写作中心在“论”,而不是“战”。

再如,鲁迅的《祝福》省略了对祥林嫂回到鲁镇前的一段经历,尽管情节省略了,但从祥林嫂走前和回来后外貌的变化中,我们能想象出祥林嫂多舛的命运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这段空白无疑深化了小说的意蕴。如果展开叙述,除了会带来情节的赘述之外,可能达不到现在这样的表达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省略就没有艺术。艺术的质量不仅在于它挑选了什么,而且在于它没有挑选什么。在叙事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无字之处”正是“难写之点”,那里蕴藏着省略的无穷奥秘。

四、从“停顿”中分析静述内容的作用

静述指的是文本用了一定的篇幅展开叙述,但故事情节却没有往前推进。停顿通常以关于某个观察对象的描述出现在叙事作品中。不过热奈特指出,只有故事外的叙述者为了向读者提供某些信息,从自己的视角而不是从人物的视角来描述人物或场景,暂时停止故事世界里实际发生的连续过程时,描述才成为停顿。

解读停顿的文字,主要是讨论静述内容的作用,探讨其与主要事件之间的关系。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开篇第一段: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停顿的文字,属于故事背景的介绍,介绍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短衣和长衫的区别既反映了社会现状,也为孔乙己着装的不伦不类及其遭遇埋下了伏笔。

停顿、场景、概要、省略,这四种叙述运动往往交替出现在叙事文本中,使得作品犹如音乐一样富有节奏地运动。叙述者对这些叙述手法的巧妙处理使得叙事文本获得某种特有的风格和意蕴,同时也赋予了作品叙述节奏层面的美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实验中学(214433)

猜你喜欢

贝尔曼叙事文时距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最后一片藤叶
趣味性进度提示设计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学习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短时距估计的比较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标量计时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论诗歌叙事语符对诗歌叙事文本语义的结构主义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