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2018-08-28郭毅何宗亮张海

求知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高职生职业能力

郭毅 何宗亮 张海

摘 要: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政府、高校、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文章试图从学生、用人单位角度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找出二者差距,找出原因,为探索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有效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内容

课题组将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设计为七大基本能力,分别是:①沟通能力;②问题解决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④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⑤自我管理与提高能力;⑥实践能力;⑦数字运算能力。因调查对象不同,调查问卷分为用人单位卷和学生卷,对职业能力水平,按照要求程度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5非常好、4比较好、3一般、2比较差、1非常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水利类高职院校学生和水利工程方面用人单位为主体。调查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涉及的高职院校横跨四川、重庆、江西、广西、浙江、河南、湖南、山西共八个省份的九所水利高职院校。

调查用人单位层面,主要涉及政府机关、高校、事业单位、水电站、企业等类型用人单位,调查的重点是水利水电类企业、事业单位。

(三)调查形式和渠道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一是直接给受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二是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发布调查通知,公布内容要求和调查表格,公告性告知学生,从网上下载调查表,填写后传真或邮寄回学校;三是通过直接邮寄或传真调查问卷,然后回收;四是访问,即组织教师直接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五是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承办的蜀水文化研究培训研讨班和全国水利教育协会职教分会学校管理研究会为契机,向参会的各单位代表发放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

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0份,收回调查问卷2879份,其中有效问卷2587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180份,收回调查问卷164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用人单位对七大基本职业能力,除数字运行能力外,要求普遍偏高,要求达到非常高和高的比例达到60%以上。

(2)毕业生毕业时所掌握的职业能力,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普遍有待提高,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所掌握的能力仅能达到中等左右,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而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七大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二是用人单位通过筛选,进入单位的学生,普遍在能力上达到中等。

(3)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良好,一方面反映出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和强大的自信,但是同时也反映出学生自我评价出现一定的偏差,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所差距。

(4)我们还能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生的自我评价虽然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差距很大,但是其与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却非常的吻合,差距很小,表明学生虽然对自我评价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对社会需求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不够,还有待提高。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低下原因剖析

(一)学生方面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够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且正确的认识。但我们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的评价普遍远高于用人单位的实际评价。

2.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管理严格的高中升入大学后,高职学生与很多本科学院的大学生一样,从极不自由踏入了极其自由的另一个极端,甚至不少高职学生从入学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从其中的困境中走出来。失去目标的生活,让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学习提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自我爱好、兴趣和个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3.参与消极,缺乏主动

在目前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活动。同时,造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参与消极、缺乏主动的原因,和学生缺乏自我准确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有极其紧密的关系,而且三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进而缺乏明確的目标,没有目标导致自己的行为消极,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二)学校方面

1.职业能力教育内容简单粗糙、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校方免费提供的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的培训、讲座很少参加,甚至有不少的学生从不参与;另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付费培训、讲座却日益火爆以至于人满为患,需求极其旺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此前认为的大学生单纯易骗,被社会培训机构欺骗,实际上,现在的高职学生已经成年,基本拥有判别是非的能力。真实的原因,学校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检讨,根源在于校方提供的教育内容简单粗糙、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2.职业能力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从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层次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有些“不适应”,同时由于学校出于转型期,各方面都需要投入,普遍出现经费困难的情况。

这种背景下,加上对职业教育能力教育的认识不够,高职院校普遍出现经费紧张、设备落后、软件老化,师资缺乏的问题。

3.职业能力提升受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限制

虽然不少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为主的形式,职业能力的最终着力点,依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职业能力必须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但是,不少学生反映,部分课程教材老化,职业能力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与现实严重脱节。

四、工作建议及对策

客观冷静分析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低下的原因,除了学生和校方的原因外,社会就业形势、政府政策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和校方两个方面入手,从以下方面提高职业能力教育水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一)改变观念,重视职业能力教育

学生和职业院校都需要改变观念,新时代下,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可有可无、走过场的观念必须坚决抛弃,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

学校方面,要把职业能力教育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职业能力教育课程列入学院日常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各课程。

学生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有计划地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各种途径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工作目标、人生目标。

(二)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流程,以项目为载体设计专业课程,进而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达到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目的,思路和做法可以从五方面考虑:

一是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二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要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上着眼,三是突出“基于工作过程”要从岗位工作流程上着手,四是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要從教学效果上着力,五是深化校企合作要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

(三)丰富途径,完善职业教育形式

调查中发现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多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开展,大部分是简单、单一的指导,比如简历制作、求职书书写、礼仪礼貌等,且理论教育多过实践指导。从统计数据看,用人单位对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管理与提供能力、实践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都有不低的要求。

(四)加大投入,改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投入,以改善现有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观察,设施的改善在短时间内可以见效,而师资的改善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所以,一是要积极地通过培训、学习、深造和待岗实习的方式,提高职业能力教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展教师引进渠道,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聘请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企业界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学。

(五)第三方评价,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常态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引入第三方社会教育评价机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分析建立一种常态机制,每年作为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定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受调查分析评价的学生不应局限于毕业生,而是应该全面覆盖,从大一、大二、大三、毕业生中选取适当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为保证调查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把第三方评价、院校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进行综合比较,将综合评估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六)创造条件,鼓励校友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友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校的重要资源,在国外,校友资源被充分重视,而在中国,不少学校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校友工作部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美国部分大学的运作方式,加强校友与校方的关系建设,最后吸纳校友参与职业能力教育,把校友的成功作为高职院校工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付姝兰,陈 维.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例[J].调查分析,2008(13).

[2]刘 静.基于就业力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高职生职业能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