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再思考

2018-08-24史龙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修饰语勾画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侧重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作业布置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阐述提高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的尝试与思考。

一、提高预习作业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共同需要

在以往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反馈中,我不时会遭遇以下的尴尬:

检查同学们勾画关键句、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完成情况,一些同学倒是勾画了,但一问到为什么是关键信息?他们往往随便应付了事,说不清,道不明;还有一些同学,参照练习勾画几句,倒是找到一些“關键”了,但也不知“为什么”;更有甚者,胡乱勾画几句,忽悠老师,顺便忽悠自己。

有时,让同学们初读课文,做点旁批。有的同学不知道批注什么才好……

这些尴尬与我这个教师有莫大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中,除了指向明确外,任务则是宽泛而空洞。面对这样的任务,一些学生自然无从下手,一些学生自然可以采用不阅读,假阅读的方式完成预习作业,一些学生也很认真地去完成任务,却难以找准用劲的方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与认识,我开始在阅读教学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方面,付诸实践,以期提高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装饰课文的“窗户”,在课前预习作业布置中见课文的整体面貌

以往的预心作业布置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让我始终有个“痛点”;不少学生要么不见课文的容貌,要么“碎片化”阅读,就如欣赏一朵花,只见绿叶,不见花朵;只见花瓣,不见模样,只见花朵,不识其清香。因此,我以协助学生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见课文的整体面貌为改变预习作业布置的突破口。

我首先想到的是课文的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室内的人物、陈设,而借助对室内的人、物的了解,再来装饰这扇“窗”,则需要学生去全面阅读并融入思考。

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给课文题目加修饰语。修饰语,看似缩小了课文的题目,但它恰好能够让学生聚焦课文的某一点,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貌。

例如,布置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预习作业时,考虑到课文段落多、篇幅长、学生不容易瞻前顾后,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全文,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题目添加一个修饰语,将题目的形式变成“(的)故乡”。

学生的回答,让我兴奋而欣喜!有的学生添加了“变化的”这一修饰语,理由是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反映了故乡的变化。这一回答,自然引出了对比这一写作手法。有的学生添加了“三个”这一修饰语,理由是课文写了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有的学生则添加“回不去的”这一修饰语,理由是“我”虽然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但这已是“我”陌生的、不愿看到的故乡。……

这些回答,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引发了更大的亮光,照亮了学生彼此,更照亮了我。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还是写作手法分析、主题概括,都很轻松,课堂效率也很高。

2.在课文题目后添动词。动词,单独看,是动作行为。而在文章中,它们则常常能够贯串起人物的经历、体验,反应人物处境和精神世界。

准备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的教学时,反复看了文章几遍,联想以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体验,我始终担心学生难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两“难”,将会在学生与作者之间形成一道鸿沟。反复阅读,反复思量之下,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题:阅读课文,请在文章题目后面添加一个动词,并说明理由。

坦率地说,这道预习作业题并不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我希望的是,学生在与课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能读透某一点就好。学生的回答,的确也达成了我的目的,有的学生添加了“受虐”“煎熬”“挣扎”等动词,有的学生添加了“思考”“反思”“审视”等动词,有的学生添加了“振作”“奋起”等动词。当我们交流完这一问题,再看看我板书的关键动词,师生豁然开朗,无意中,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沙漠中心煎熬——在沙漠中心思考——在沙漠中心振作。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那份欣喜,让师生更加坚信珍惜与课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价值。

史龙刚,河北乐亭县新寨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修饰语勾画课前预习
邵焜琨:勾画环保产业新生态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找一找
我国反腐败立法路线图如何勾画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浩浩荡荡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