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合作+点拨”式阅读教学尝试

2018-08-24张淑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藤野交流课文

阅读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原因不仅是阅读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大,更重要的是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初中语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而言,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突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感悟不深,体验不丰。提倡“自主+合作+点拨”式阅读教学,旨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阅读过程中,以此而丰富学生体验,提高阅读效率。

一、任务引导,自主阅读

实施“自主+合作+点拨”式阅读教学,该环节一般在课前进行。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对所要探究的课文一无所知,课堂中再留时间让学生去读、交流问题,那么,课堂时间不够用,阅读效果也难以提升。在课前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初步了解课文的背景、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样,在课堂中再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交流也会更加积极,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自主阅读是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尤其是七年级阶段,要注重在方法上多给予学生引导,这样,过渡到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才会更加自主地进行阅读。

在该环节,任务一定要清楚明了,要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课前任务为:1.了解海伦·凯勒;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又如《济南的冬天》课前任务为:1.了解老舍;2.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3.借助网络了解济南;3.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布置课前任务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为保证学生有效完成课前任务,在进入新课前,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分组进行检查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检查可采用抽查形式,也可利用课前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对学案进行检查。

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当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借助情境而导入新课后,接下来就需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该环节是阅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涵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以《藤野先生》为例,该文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我”求学经历的了解及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掌握藤野先生的高贵的品质,体验“我”爱国情感。那么,在合作探究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1.根据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弄清“我”的求学经历,即理清课文的脉络;2.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3.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而文章理清脉络,弄清事件,通过事件分析而把握藤野先生的品质,体会“我”的情感。

在探究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借助辅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典型事件是关键,针对这些事件,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而概括事件,结合事件来交流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如“纠正解剖图”事件能表现藤野先生什么品质,又如“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等事件。在交流中要结合具体事件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关键词句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三、抓住关键,点拨指导

在交流与讨论中,教师是以导师、参与者的身份存在的,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同时,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反馈和评价。如上述《藤野先生》中,针对“添改讲义”事件,引导学生读相应段落并概括,学生读并概括后,教师要及时对该事件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概括为“藤野先生帮‘我添加、修改了讲义”,及时对学生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概括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引导学生用“添改讲义”来简化概括。

以任务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任务驱动下自主阅读,自主获得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提出疑问,借助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以此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结合教学重难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点,给予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如此,学生变得主动了,积极参与,问题得到了解决,阅读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张淑飞,浙江慈溪市长河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