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在心中,美在课堂

2018-08-24潘金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灵教材老师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仔细揣摩并研究三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者,他们同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心灵,即,作为教师应经营好的两个事业——教育和情感。教育既需要激昂奋进的情感,又需要娓娓道来的表述,它既需要徐徐清风,又需要古典文化的积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纵观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艳阳高照,学生精神抖擞。而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乌云密布,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一在于老师的语文积淀和素养,二在于老师的上课魅力。

一、教在心中

一位好教师一定是一个教学理念新、教学素质佳、知识储备广、教材理解透的老师。

所谓教学理念新,就是在教学中有生本理念,淡化教得,强化学得,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过程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再造课堂,注意课堂生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师的语言蹩脚,书写幼拙,教态失度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的语言特别好,朗诵交流堪比主持人;有的教师书写特别好,板书就像书法家;有的教师知识特别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有的教师文笔特别好,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有的教师将板书设计成图文并茂的造型,使学生感到趣味横生。这些都是一位教师素质佳的表现。

知识渊博,涉猎广泛是一位教师知识储备广的明显标志。和学生聊天或讲课,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提起古代讲智绝诸葛亮,提起现代讲三维郭敬明;提起爱情小说讲缠绵,提起武打小说讲绝招;谈到历史挖根源,说到山河讲秀美;先锋乒羽话英雄,综艺小说戏明星。试想,碰到如此丰富睿智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不迷恋,不为之叫好吗?

教材解读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课堂的向导,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层次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一节好课要求新并非倡导在教材处理上“剑走偏锋”,应基于课程标准处理教材,而不是以“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之名信马由缰地教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刻,才能把握住教材的核心价值,在开放的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驾驭处理恰当从容,并引导学生课堂生成。

二、美在课堂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怡情。”美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最能撼动人心和最具教育性的力量。

课堂之美,美在仪表,美在开场,美在激情,美在激发。

仪表虽说不能造就人,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增添教学的美感,满足学生的眼球,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激情,更加精彩。一个衣着得体、光鲜亮丽的教师总比一个不修边幅的教师更让学生欢迎。

授课伊始,若忽视了“开场锣鼓”,必然会让学生兴趣不浓,意向不定。有意地并适当地创设情境氛围,是很好的开场吸引。

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桌面下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能否让学生真正地为书而喜,为情而悲,这是老师的能力,也是老师的魅力。老师没有鲜明的爱憎,没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一节,正体现了他强烈的语言感召力和喷涌的情感。

课堂上,“在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形成。”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目视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桑地亚哥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却一无所获,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这时,我们就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这位背运的老人真的被打败了吗?学生定会沉思,如果能激发学生用亮剑精神来诠释桑迪亚哥的人格魅力:“当知道对立者不是自己的对手的时候,为出剑;当知道自己不是对立者的对手的时候,为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这是一个男子汉的骨气和尊严。”那么不用再多说,激疑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那么课堂就是滋润生长的圣地,呵护生长的殿堂。“教在心中,美在课堂”,这既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潘金凤,甘肃酒泉市新城区玉门油田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心灵教材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六·一放假么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