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地方特色 开发课程资源

2018-08-24欧阳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庐陵杨万里戏曲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庐陵文化,具有科举入仕旺地、忠义节烈之邦、文化教育强郡的特点。自唐以来,庐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庐陵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并使之纳入日常教学,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全市开展的庐陵文化、经典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谈谈庐陵文化资源进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运用地方特色人文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那么,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达到有意识运用地方人文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的目的。

在教授关汉卿的《窦娥冤》时,适时介绍代表庐陵戏剧文化的“吉水三角班”以及本地戏曲采茶戏。通过播放有名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戏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戏曲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从语文知识角度感悟本地戏曲的魅力,甚至通过模仿秀的方式体验这种魅力,逐渐喜欢上这种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传统戏曲。这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认同和关注,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很好方式。

在必修3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开展“咏庐陵”诗歌朗诵活动。学生查找资料,寻找名人诗词,不仅朗诵了庐陵名人诗歌,而且还朗诵了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诗词,如欧阳修的《劳停驿》(2015年湖北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年新课标I卷),杨万里的《野菊》(2012年天津卷)、《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年安徽卷)等。这不但使教师的教学更具独创性,更有特色,而且无形之中让学生关注了高考题。同时,编写读本《杨万里诗歌300首》,学生诵读其诗,享受其美,进一步体会“诚斋体”清新自然的独特诗风。

在教授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时,把庐陵人文盛况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庐陵文化名人”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询问家长的途径,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课前五分钟开展以“我所知道的庐陵人”为主题的故事会活动。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上台讲述名人事迹,如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杨邦乂、胡铨、周必大、邹元标以及“庐陵醇儒”欧阳守道、一代廉吏杨长儒等。这些名人事迹让学生深受鼓舞,也让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深深的敬意。

二、促进课程与乡土环境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课程与乡土环境互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充分利用乡土环境,引导学生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积极交流,相互作用。在理解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赣江边去领略诗中所写的美妙景色;理解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时,引导学生在秧苗吐新绿时节,到农田里去体会“遥看”有“草色”“近却无”的美妙感受。把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引入教学中来,为教学所用,能使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世界连成一片。

庐陵山清水秀,名胜古迹较多,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来确定主题内容。如“庐陵文化寻根”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游览井冈山、大东山、石莲洞、桃花岛等,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体会家乡的优美风光;组织学生参观杨万里故居、欧阳修纪念馆、文天祥纪念馆、燕坊古村、渼陂古村等,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吉水人过元宵节的时间并不都是正月十五,有的村庄是十三、十四、十八,有的村庄是二月初一,各村风俗不一,至于傍晚时分的“散花灯”,更是各有特色。为进一步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开展了“吉水人过元宵节”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写家乡元宵节的传统特色。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留意身边的风土人情,而且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关键是增强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能力,充分發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

欧阳梅,江西吉水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庐陵杨万里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赞庐陵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杨万里诗一首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