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018-08-24田俊李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品鉴语句基础知识

田俊 李柏

文言文是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文言文传承着民族文化,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中一个词通常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词的意思。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记住大量生词的意思,但是却对文言文学习充满了厌烦感。学习文言文根本就没有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于偏重于应试,教师多注重于基础语句的翻译。教师在学生读完文章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注释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很多时候,考试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更造成了教师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记忆;通常一篇文章学习下来,教师把重難点的语句翻译完成,课后习题解决完之后,一篇课文的讲解就已经结束了。整个过程缺乏对文章精美语句的剖析和理解。初中语文教材是把非常经典的文章结合到了一起,教师缺乏对于经典的深刻剖析,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

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格,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应该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应该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教会学生在文言文中体会古老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所以,初中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新课改中对于文言文教学方面的要求。

三、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析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能改变“老师要我学习文言文”到“我要学习文言文”态度的转变。还会积极思考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以及其中的精髓。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教师总是认为这个时期在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时已晚,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初中时期,教材中开始涌现较多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简单而且富于生动的表达。从七年级上册中的《论语》十则,这些文言文朗朗上口,背诵学习都没有太大的难度,教师可以事先播放一些关于孔子教学的基本视频,给学生播放。这些视频最好是简单生动的,学生一开始很容易被视频带入,上课的精神非常容易集中。通过讲解一些关于孔子的典故,引出教学中论语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对于论语的基本兴趣,而不是一看到文言文从心底里就发怵,有了一个可以愉快接受的开始,教学文言文就成功了一半。

2.完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侧重对于基本知识的讲解,语句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新课改要求下,不是说基础知识不重要,而是教师应该把“一言堂”的模式改变,换成学生来自己进行基本语句的翻译,通过自己的理解记忆反而更加深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7个人。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小组竞争还能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以蒲松龄的《狼》为例,教师可以将每三句分给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给出解释。学生接到各自不同的任务之后,积极地动用工具以及自己平时的积累给出句子的解释。在解释“目似瞑,意暇甚”这句话的额时候,学生解释为狼的眼睛已经闭上像睡觉一样,神思已经游离,根据后面的基本表述,狼还没有真的睡着,只是在假装睡觉,表现出了狼的狡猾。这句话学生分析的非常好,教师应该给予其奖励,这样就可以鼓励到学生大胆的发言。小组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小组内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提升教师的讲课效率,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案。

3.不断提升文言文的品鉴能力。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把基础知识讲解完成之后,这一篇文言文的讲解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教师忽略了,那就是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品鉴文言文的能力。《两小儿辩日》中,关于太阳什么时候离卫门比较近的一个小的辩论,这个故事其实非常的有趣,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两个小孩都善于思考,这就是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这一篇文章。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经典的语句中,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伴随着积累的增多,学生的品鉴能力自然能够上升。

四.小结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品鉴文言文的能力。

田俊,李柏,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品鉴语句基础知识
清律的基础知识
重点:语句衔接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