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的三个角度

2018-08-24刘家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脉络散文语境

散文向来有“美文”之称,阅读散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散文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要真正提升散文教学效果,还得引导学生去从理解语言、体会情感、感性意境这三方面入手。

第一、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细读文本,不是要去研究语言的特点,而是通过阅读去理清文脉,把握线索,进而理解文本内容。

1.抓住关键词,理清脉络。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首先得理清脉络,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从文章题目当中我们大概可以获悉本文主写了四季雨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雨喜爱之情。文章以“我喜欢雨”开篇,然后分四段分别描述了春雨的娇美,夏雨的粗犷,秋雨的深情,冬雨的平静。通过阅读,学生只要抓住关键词,也就理解文章的脉络。还有一些文章脉络线索不是很清晰,对于这样的文章首先得学生明白在文本当中记叙了什么事,或者描述了什么样的景物,这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

2.关注作者情感体验。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因此在理解文本内容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得不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例如初中九年级语文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写道:“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正是作者情感的集中,因为这种树到处都有所以普通,因为只有这种树可以在此生长,所心它又不平凡。而这句话也正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关注“省略”体会言外之间。“留白”或者“省略”是写作当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作者将一些内容一笔带过,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也只是这样,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产生,例如在怀戚的《散步》中写道:“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文章没有写作原因,读到此处学生自然会问其中原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去结合上下文,更得去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这样通过一个“原点”,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都串了起來,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

第二、关注文本矛盾之处,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散文是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文体,学生对于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如何再引导学生去深体会文本内容呢?许多老师常觉得散文内容浅显,没有可以深究的,在教学时往往过多关注于文本的形式,而忽视了情感。正如孙绍振教授在《名作习读》中所指出的:“为什么一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没有东西可讲呢?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无法入深刻的内涵突进,就只好从表面到表面,在字、词、句段、篇上瞎折腾。”其实关注文章的“矛盾点”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例如许多参考书上都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表达的情感定格于“父子情深”,那为什么在文本当中说几年未曾回家看望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一个矛盾,而要解开这个矛盾,就必须得去了解朱自清与自己父亲之间的“矛盾”,但是了解了相关背景之后,我们从文本当中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父亲的一分愧疚。通过解决文本的“矛盾”也就将我们引向了深入。

第三、细读文本,把握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相同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通过仔细的品味,才能真正把握语境,进而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1.关注语序变换,体会作者情感。在文章当中,作者为了突出一些内容,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诸如改变语序,仔细分析这些句子,一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二可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在《荷塘月色》中写道:“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这句话先说结果,夜晚很好,然后写原因,月光淡淡的,也就表达出了作者那种平静的心境。

2.关注修辞,体会语义。散文借助修辞,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而在修辞当中,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在理解文本时,就不得不去关注修辞的运用了。例如在《背影》当中,有两处写自己“聪明”,一处是“我那里直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号一处是“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但是结合上下文,不能发现这两处其实是反语,实则说自己“太不懂”“自以为是”。当然在散文当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还有许多,只有我们仔细去阅读,才能发现它的真正含义。

在散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就得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当中,通过抓关键、体验情感、体会语境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刘家生,甘肃张掖市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脉络散文语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