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涟漪型”阅读的拓展策略

2018-08-24戴俊涛崔秀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涟漪玛丽课外

戴俊涛 崔秀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积累和拓展,“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面”的扩大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堂所推出的“涟漪型”阅读拓展启发于“水中投石”荡漾的水波,以教材中所选课文为“圆心”,链接一篇类文进行对比阅读,或者链接一组有相似点的文章拓展阅读,或者带出一整本书系统阅读。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拓展的意识,打开思维,多角度研读文章,增加自身阅读体验,由阅读积累内化为阅读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一课带一篇”阅读拓展

“一课带一篇”的阅读方式是诸多老师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老师所选取的课外文章与课内文章有着相同的题材,方便用来做“对比阅读”。老师要充分运用学生手中的阅读材料,实现“一课带一篇”式的阅读。如教材配套的阅读材料《悦读》中就有类似教材的文章,直接融入课堂教学。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课外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让学生即时分析课内外异同点,训练思维能力。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作者情感不同,學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感悟,阅读的路便会越走越宽。

如阅读鲁教版八年级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可以把朱德先生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打印出来,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胡适笔下的“母亲”年纪轻轻便承揽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勤劳、隐忍,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朱德笔下的“母亲”则是一生勤劳,文中所记录的母亲干的活有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别概括出两位“母亲”的形象,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社会背景加以理解,了解特定时期的妇女所承载的社会角色。学生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想想自己的母亲在家庭中的付出,从而生发出对母亲角色的敬仰之情。

二、“一课带一组”阅读拓展

“一课带一组”的阅读角度更多,需要老师为学生点拨指导。如相同主题、相同文体、相同作者、相同写作手法等,都可作为“一组”选文。“一组”文章要在三篇以上,材料的来源可以是老师通过网络提供,可以是学生根据手头资料推荐,目的都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课带一组”类似于“群文阅读”,老师在设置阅读问题时要照顾到所涉及到的文章,让学生系统阅读并形成于书面。学生的阅读总结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鼓励学生的创新阅读,让学生的思维犹如“涟漪”般发散蔓延。

如在学习六年级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时,可以把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放在一起阅读。《我的信念》是玛丽·居里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之情;《悼念玛丽·居里》是爱因斯坦以“朋友”的身份对玛丽·居里的评价,她是坚强的、谦虚的、严肃的,其道德品质方面的伟大胜于才智方面的成就;《美丽的颜色》则是玛丽·居里的女儿用回忆录的方式介绍了居里夫妇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现“镭”的过程,赞颂了居里夫妇科学探究精神。学生通读三篇文章,对玛丽·居里的了解更加立体,感受到玛丽·居里对科学探究的痴迷精神,理解玛丽·居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组文”阅读让学生在概括性问题的引领下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一课带一本”阅读拓展

“一课带一本”比较固定,大多是相同作者的文章。教材所选文章大多出自大文豪的某一部作品,有的文章还是“节选”,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这样就带出了“一整本”。整本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选文的背景,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名家名作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认识每一位名家都是从教材选文开始的,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刻推出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或对作品精彩片段做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原作品的兴趣。

初中阶段教材所选鲁迅的文章较多,六年级学《风筝》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散文诗集《野草》,拓展至七年级《雪》的阅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散文集《朝花夕拾》,提前接触《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学习《社戏》时推荐学生阅读其小说集《呐喊》,提前阅读八九年级的教材文章《故乡》和《孔乙己》。学生系统阅读以后对“鲁迅”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再读他的杂文集时也更容易理解。这样,不但由“一课”带出了“一本”,而且还带出了更多的作品集,这种“涟漪型”阅读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涟漪型”阅读以教材课文为中心,多种方式拓展阅读内容,保证了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在阅读拓展过程中要做好组织和指导,为学生的拓展阅读切实做好“护航”工作。

戴俊涛,崔秀玲,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涟漪玛丽课外
涟漪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