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国家认同观念的策略

2018-08-23杨艳

考试周刊 2018年77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优美,文字简练,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观念;潜移默化

一、 在小学阶段的全程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观念

我们在小学阶段设置了6个学段,语文教材共有12册,从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将国家认同观念渗透其中,并一直延续到小学六年级,并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设置一定的梯度,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全面的“国家认同”意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的“写字”和“认字”,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教材在编排中融入了大量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资源。例如,五星红旗、天安门的插圖可以让学生幼小的心灵感知祖国的神圣;南海区域九段线的国家地图明确地显示了“钓鱼岛属于中国”,从而唤起学生保家卫国、祖国领土不可侵犯的激情;少数民族艳丽的服饰和我国各地很多种美食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广阔性……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丰富的资源,有的是让学生认知“国家”概念,有的是让学生认同国家意识,有的是培养学生保护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小学语文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念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 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时期,而近代的落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暂时的落后并不是我们妄自菲薄的理由。伟大中华的复兴不是梦,终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将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升到国家层面,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热潮。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史,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局限性,但不应该全盘否定,更不该“全盘西化”。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取精去粗,继承其精华,抛其糟粕。小学语文教学要承担起这一伟大使命,以儿童认知的角度培养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通过文化认同达到国家认同。教育部编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比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都多,涵盖了民俗礼仪、古代建筑风格、神话传说、科技成果等很多方面,如《北京的春节》《赵州桥》《长城》《秦兵马俑》《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热爱感,进而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培养。

三、 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内容。如《徐霞客游记》《鸟的天堂》《记金华的双龙洞》等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祖国丰富的自然美貌,令人心驰神往;教师还可以开展活动,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经到过的祖国风景名胜,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唤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和课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无限拓展课堂空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詹天佑》《西门豹》等篇目反映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统一、富强,不辱使命,顽强奋斗,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藏戏》对中国戏剧大家族中的藏族传统剧种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和田淳朴的风俗,反映出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丝绸之路》让学生了解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讲述了民族团结与不怕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这些篇目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古老中国曾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能够激励学生从小树立国家统一、多民族融合、自强不息等爱国主义情操。

四、 重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使国家认同成为一以贯之的主线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国家认同”。重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要使语文教科书适合儿童的需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学习语文,才能发挥语文教科书的重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要探索一条创新的教材编写方式,打破以文学体例为单元的传统编排方式,既强调趣味性,又注重思想引导,充分发掘教科书在塑造国家认同上的潜力。

五、 渗透国家认同观念时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在渗透国家认同观念时须认识到选文所表达的“国家观念”的历史局限性,要站在民族融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观念审视教材中的选文。另外,在渗透国家认同观念时须以世界性的眼光尊重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文化差异。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多篇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一种“大世界观”,求同存异,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尊重的同时辩证地对待,从另一个侧面树立学生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为之自豪,勇于担当历史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感,是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需要明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文的本真”,语文课程依然向学生传播的是语文知识,与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毕竟不同,因而我们必须在渗透国家认同感的同时主要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并要注意渗透的方式和理念,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参考文献:

[1]常贝贝.多元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族群文化的探究—以人教版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24.

[2]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3(10):46-51.

[3]董洪亮.教育部印发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课堂[N].人民日报,2014(12).

[4]俞祖华.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J].河北学刊,2013(1):57-65.

[5]张心科.《水浒传》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史[J].明清小说研究,2011(1):27-49.

作者简介:杨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动画剧本课程研讨式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微电影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