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地区流动育龄女性优生知、信、性调查分析

2018-08-20王文璐窦洪珊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育龄妇女态度流动

王文璐 窦洪珊 王 琦

青岛市市立医院(26601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其中大多数女性处于育龄期[1]。有报道[2],流动育龄期女性的新生儿死亡率及出生缺陷率均高于常住人口,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我国的优生目标相冲突。因此,关注流动育龄期女性是我国优生工作的重点,开展孕前预防是提高新生儿质量的最有效方法[3]。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市沿海地区流动育龄女性有关优生的知识、态度、行为开展调查分析,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6月-2016年6月对青岛市沿海地区的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及市南区、黄岛区等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符合条件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的已婚育龄妇女;②非本市户籍且居住于本市时间≥3个月;③身体无严重疾患。

1.2 资料获取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所选地区符合入选条件的女性进行上门面对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优生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等信息[4]。 问卷调查主要分4部分:一般情况包括女性的年龄、本地居住时间、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结构组成、丈夫相关情况等。优生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孕前需要优生检查、通过优生检查可避免出生缺陷、出生缺陷的定义等孕前准备知识,以及预产期如何推算、产检的次数、妊娠异常的预防等孕期保障知识情况,每一条目根据了解程度分为4个等级,分别对应1、2、3、4分,总分80分, 60~80分为优, 40~60分为中, <40分为差;对优生态度问卷共5个条目,主要了解研究对象对婚检、计划妊娠、优生检查、产检及住院分娩的必要性态度;优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共7个条目,主要了解研究对象婚前性伴侣、服用叶酸、主动寻求优生信息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行为。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7份,回收有效率为91.2%。调查对象年龄(27.6±3.4)岁,其中19~25岁67例(12.3%)、26~29岁319例(58.3%)、30~35岁129例(23.6%)、>35岁32例(5.9%);学历为小学及以下11例(2.0%)、初中106例(19.4%)、高中或高职159例(29.1%)、大学或大专237例(43.3%)、研究生34例(6.2%)。

2.2调查对象优生知识

育龄妇女对优生知识了解达到优秀的有168人(30.7%),中等的有274人(50.1%),差的有105人(19.2%)。

2.3 调查对象优生态度

育龄妇女认为有必要产前检查449人(82.1%),其次为住院分娩417人(76.2)、计划妊娠356人(65.1%)、孕前优生筛查301人(55.0%),认为有必要婚检的为265人(48.4%)。

2.4 调查对象优生行为

育龄妇女中,婚前有固定性伴侣的有476人(87.0%),参加产前检查401人(73.3%)、获得丈夫支持产前检查的381人(69.6%)、主动寻求优生信息357人(65.3%)、服用叶酸342人(62.5%)、参加优生筛查298人(54.5%),改变生活方式236人(43.1%)。

2.5 调查对象优生知识、态度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Spearman 线性相关性分析对影响调查对象优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高职,大学或大专,研究生)、本地居住时间、职业(包括工人、服务人员、公司职员、个体经商及其他)、家庭结构(包括与父母同住,夫妻或与孩子同住,独住)、丈夫职业、丈夫月收入、丈夫文化程度、月收入(包括≤1000 元,1001~2000 元,2001~3000 元,3001~4000,>4000元)、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包括商业保险,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Y4=1,无)。根据结果可知,影响育龄妇女优生知识的因素为:职业、丈夫职业、丈夫月收入、丈夫文化程度、月收入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影响妇女优生态度的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丈夫职业、丈夫月收入、丈夫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影响妇女优生保健行为的因素为:文化程度、居住时间、职业、丈夫职业、丈夫月收入、丈夫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见表1。

表1 青岛市沿海地区流动育龄妇女优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P<0.05#P<0.01

3 讨论

3.1 流动育龄女性优生状况不乐观

有报道称,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流动人口较多[5]。本次调查发现青岛市流动育龄女性的优生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都不尽如人意,距离优生优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优生知识水平达到优秀仅占调查人群的30.7%,部分女性受访时表示从未接受过优生优育教育,也没有了解优生优育知识的打算,认为怀孕生育是自然现象,无需干预。在20项知识问卷调查中,得分较低的项目为孕前接触宠物危害认识、妊娠异常的判定及预防、胎动的检测以及服用叶酸,显示出群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在优生态度方面,认为有必要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筛查的比例约占50%。我国目前婚姻登记时也不强制需要婚前检查,因此大部分女性不重视婚前检查。而婚前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门槛,可保障婚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6]。另外,婚前检查不仅仅是一次检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新婚夫妇传播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指导计划妊娠,从而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7]。在优生保健行为方面,有过改变生活方式的女性仅占43.1%,参与优生筛查者仅占54.5%。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儿的出生质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久坐不运动等都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质量[8]。

3.2 影响流动育龄女性优生的因素分析

根据Spearman 线性相关性分析可知,影响流动育龄妇女优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职业以及丈夫情况。

3.2.1文化程度的影响有报道称,流动人口的新生儿缺陷率高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程度越低,其接受教育水平越低,对自身的要求也越低,缺乏生育保健的相关知识[9]。配偶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女性的优生态度及行为,高文化程度的配偶会向妇女传播优生相关知识,并且给予一定的支持行为[10]。本次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者占多数。而这就提示我们在卫生保健工作中要注意对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干预,要加强这类人员的卫生保健重视宣讲,并指导其制定合理的生育计划[11]。

3.2.2职业的影响在对不同职业女性进行分析时发现,公司职员或工人的优生知识、态度、行为均优于个体经商或全职太太。这与彭爱霞的观点是一致的[12]。在企业或公司工作中,处于一个社会群体中,都面临相同的境遇如怀孕、生育等,同事之间会进行有关知识的交流与传播[13]。随着近年来各大公司或企业人文关怀的提升,育龄期妇女接受优生保健知识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14]。

3.3 丈夫情况对女性优生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流动育龄期女性的优生知识、态度、行为与丈夫的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息息相关。这与我国的传统观念有一定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丈夫为核心,一个丈夫对待优生的态度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其对丈夫的信赖程度及依赖程度均较高[15]。不仅如此,丈夫本身的态度行为也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质量,如吸烟酗酒、无计划怀孕措施、孕期不控制同房等。女性在妊娠生育期间均需要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丈夫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言喻。

综上所述,青岛市沿海地区流动育龄期女性的优生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均需提高,在一级预防的干预中要注重对低文化程度、单独就业女性的教育引导,并注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手段。

猜你喜欢

育龄妇女态度流动
90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流动的光
一六七团社区为育龄妇女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态度决定一切
南通市2 239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
分析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以及需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