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ELLP综合征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

2018-08-20薛晓霞郭书爱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枕叶脑水肿子痫

薛晓霞 郭书爱 王 欣

1.河北省邢台市第九医院 (0552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近20年来被报道的较为少见的可逆性脑部疾病,病因多样,产科常以高血压为诱因。常被误诊为脑出血、静脉窦血栓等,如能尽早诊断,经积极治疗,改善紊乱的神经细胞功能,预后良好。否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变形、变性和死亡。

1 病例资料

1.1 病史

患者女性,45岁,农民,孕39周,孕4产3,因左“上肢无力2+h”于2017年7月29日入院。患者自幼智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及家人无法提供孕期情况。停经8月余首次就诊,超声检查诊断妊娠,未行系统性产前检查。超声报告遗失,报告内容不详。入院前2 h自觉左上肢无力,无呕吐,叙述不清是否存在如下症状:头痛、头晕、视力改变、心慌、憋气、恶心等。月经史不详,既往足月自然分娩2次,孕期情况不详。现存子女2个,均存在智力障碍,未行医学遗传学检查。2年前“孕8+月、胎儿脑积水”引产,家人述当时诊为“重度子痫前期”。

1.2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 27.9/14.6 kPa,表情淡漠,意识清楚,反应迟钝,对答欠流利,贫血貌。神经系统查体:自由体位,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0级,深浅感觉消失,左上肢病理反射及生理反射均消失。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5级,深浅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产科检查未见异常。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Hb)100 g/L,血小板(PLT)42×109/L。尿蛋白2+。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 46.7 U/L,谷草转氨酶(AST) 65.5 U/L,乳酸脱氢酶(LDH) 1060.3 U/L,总胆红素(TBIL) 40.7μmol/L,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 819.5 U/L,Ca+2.18mmol/L,K+3.04 mmol/L。胎儿彩超示:双顶径8.66 cm,股骨长6.81 cm,羊水指数8.5 cm。

1.4 孕妇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左房扩大,各瓣口轻度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包积液。双下肢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颅脑CT: 双侧额顶枕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形态无异常,脑沟裂无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考虑双侧顶枕叶梗塞灶(图1)。

图1 孕妇剖宫产术日头颅CT

1.5 头颅核磁情况

入院后5 h在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一正常女婴。术后患者神志清晰,左上肢仍无肌力,转入神经内科监护室。给予重症护理、吸氧、心电监测,抗凝改善循环脱水、预防感染等治疗。术后1d头颅核磁回报:① 脑干、双侧基底节、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颞顶枕叶T1稍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D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ADC为高信号,边缘欠清,病变局部脑沟变浅(图2);②颅内MRA血管成像表现: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较对侧细,椎动脉走行迂曲;③头部血管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表现:右侧颈内静脉横窦血流信号走行正常,未见明显闭塞,右侧乙状窦末端局部血流信号弱,管腔狭窄。左侧横窦、直窦未见明显显影。上矢状窦局部可见双支。左侧颈内静脉、乙状窦较对侧细(图3)。印象: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图2 孕妇术后1天头颅磁共振成像

图3 孕妇术后1天头部血管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

根据病例并发于子痫前期及HELLP综合征后,左上肢肌张力消失,影像学提示血管源性水肿改变等特点诊断:HELLP综合征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病脑病综合征。手术当日及术后第1天,腱反射和病理反射同入院时。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嗜睡,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不言语。患者病情加重,当日加大脱水利尿力度, 继续降压治疗。患者术后3d意识清楚,可言语,左上肢无力减轻。术后9d左上肢肌力恢复正常。患者经积极利尿后病情迅速好转,考虑病情加重与脑水肿加重有关。复查头颅核磁:左侧侧脑室旁及双侧额颞枕叶可见多发斑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缘不清,见图4。术后10d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血压20.0/12.0 kPa,左上肢肢体活动级及感觉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RPLS是1996年Hinchey等[1]在《新英格兰杂志》首先报道,2000年Casey[2]等提出命名,是一种临床神经影像学概念的综合征,其病因较复杂,可见于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3-4]。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01%[5],好发于孕妇,尤其是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其他包括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等[3-4]。另外有报道认为,剖宫产术后的患者也可以并发该病[6]。

图4 术后9天头颅磁共振成像

RPL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几种假说被广泛接受:①脑血管痉挛学说[7],常见于子痫患者,可能因为动脉或静脉痉挛导致血管收缩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的水肿所致。本病例继发于HELLP综合征,血管MRA和MRV表现均提示动静脉均存在痉挛。②脑高灌注学说[8]。③多种机制共同影响,包括血压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液体潴留、药物或致病因子对血脑屏障的损伤等因素[8-9]。本病例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血压升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局部组织的血管源性水肿。

RPLS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见,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者在数周内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本病例妊娠女性既往体健,以“肢体活动受限”就医,因其有智力障碍,有些症状无法叙述清楚。本次起病的主要原因为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存在RPLS的病因。

RPL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白质水肿,病变主要位于后循环系统,常见的部位为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脑干、小脑、基底节和额叶亦可累及,少数患者皮质亦可受累。CT表现多为双侧顶枕叶的对称片状低密度影。MRI主要反映了脑组织结构和病理学改变,由于RPLS主要为血管源性脑水肿,所以T1像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FLAIR像呈高信号,D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ADC为高信号[9]。本病例影像学符合上述典型的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后复查头颅MRI病变明显好转。

PRLS易发生在大脑后循环的脑梗死(如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及分水岭区脑梗死等,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枕叶皮质、丘脑、颞叶内下、小脑以及中脑梗死,梗死性病变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ADC呈现低信号,DWI呈现高信号,病变往往不可逆。本病需与脑静脉血栓形成等鉴别。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常见于脑水肿、脑梗死和脑出血, MRV可发现深静脉、浅静脉以及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或闭塞,无RPLS典型的可逆性病程特点[10]。本病例,产科及神经内科医生对RPLS认识不充分,易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梗塞混淆,影响患者的治疗。核磁共振可以很好的做出鉴别诊断。

RPLS治疗措施主要包括:①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②加强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的频繁发作,同时适当使用脱水剂治疗,一方面以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另一方面有利于解除癫痫发作后存在的细胞性脑水肿;③原发病的治疗,原有严重基础疾病应针对性积极治疗,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停用或根据情况减量,待病情缓解后可以继续使用。本病例产后在治疗过程中一度出现病情加重,考虑降压、脱水不足导致脑水肿加重,经过积极降压、脱水,病情迅速好转。

产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具有RPLS诱因。以往常常被误认为高血压性颅内出血,虽然给于降颅压、脱水治疗,但也常伴随止血治疗,如不能及时正确诊断PRLS,在妊娠期高凝状态下再加以止血药物,可能会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在重度子痫前期突然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时应及时除外PRLS。本案病例与颅内出血、脑梗塞难以鉴别之处在于出现了一侧上肢肌力减退,在以往的病例报告中未见先例。

猜你喜欢

枕叶脑水肿子痫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先兆子痫的应用进展
53例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偏转发作在枕叶癫痫中的定侧价值研究
家兔烫伤早期脑水肿脑组织AQP4表达与MRI成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