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的艺术资讯APP交互设计研究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2018-08-15杨东润

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画作

文/杨东润 孟 翔

移动互联网时代,艺术的传播手段、渠道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设计符合艺术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的移动端交互形式,是目前艺术资讯类交互设计团队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未来随着市场和用户的成熟,对艺术应用的内容品质要求将逐步提高,系统的理论支撑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前提之一,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艺术内容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符号在交互设计中应用现状

由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艺术内容方向的应用作为垂直领域发展时间较短,国内艺术界对符号学理论和交互设计理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现阶段,国内主流的艺术内容APP有艺术头条、爱艺术、ARTAND、微艺术、艺术狗、艺堆等。以符号学的视角,从视觉符号元素的设计原则、符号的指向性和交互功能之间的关联考察这些APP交互设计可以发现,此类APP交互设计新闻化、图库化、列表式倾向明显。艺术内容不同于一般新闻信息,其信息的传递更注重审美层面的诉求,是置于交互系统中综合性多功能的符号元素集。艺术内容APP的符号与交互除了需要体现一般资讯应用中的功能性关联外,还需要提炼出文化性、审美性关联,这些关联的密度、频度、烈度都是需要研究和实测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互产品才能让用户产生积极的认知反应,认同符号的组织方式,产生预期的交互行为。如今艺术内容已经由过去“实用功能的使用”转变为“符号意义建构和审美体验情感”。与观众产生审美体验情感的交互是未来艺术传播和发展的大趋势。

从2013年起,故宫陆续发行了《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故宫陶瓷馆》《清代皇帝服饰》等系列APP,其中,尤以《韩熙载夜宴图》最受好评,除了内容上的专业和细致,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交互体验创新也为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APP在传统绘画语境下对符号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应用、通过图形符号和交互逻辑产生了准确的符号意义指向,并在功能和内容审美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为用户深入体验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新的鉴赏手段。

二、交互设计中的符号价值

1.强化艺术资讯的审美情感。艺术品所表现是人类的情感,也正是这些情感造就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家的符号,并且通过艺术中的符号来向外投射艺术情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符号的心理隐喻。这种隐喻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交互的艺术表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时大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该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传世佳品,绘画本身包含了人物、服饰、空间、酒具、乐器、舞蹈、礼仪、技法、家具等丰富的图像符号内容,在图像学、史学等方面极具史料价值。符号作为交互设计中的链接环,将画作本身的内容作为审美范式依据,对APP中的符号进行设计和展现,不仅从功能上,更从内容上将这些艺术信息隐喻串联,让用户更容易理解这幅佳作的艺术审美价值,引起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知兴趣。

2.优化交互过程的指向意义。目前,数字内容正向“替代”阶段发展,即对艺术流传的历史场景、人物和事件的面貌进行解读,需要对大量的艺术信息符号进行组织,通过交互过程进行串联、整合,最终实现艺术符号集的整体概念。《韩熙载夜宴图》将原著“听琴、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五段内容中的“听琴、观舞、清吹”进行精读,虽然从内容总量上来讲,会引起用户交互认知负担的增加,但在符号学理论框架下,可以通过运用符号的“能指”表达艺术产品的“所指”内容(感知与体验),降低交互认知成本。《韩熙载夜宴图》从画作的内容符号出发,将画作本身和其中的图形提取成交互符号,有效地提高了交互的效率和成功率,既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担,同时也很好地保持了交互过程的流畅性。

三、APP交互中的符号表现

1.《韩熙载夜宴图》APP中的交互符号设计。APP中的符号图像分为两类,即功能符号图像和内容符号图像。在一般资讯类交互设计中,两者的关系属于弱联系,一方面功能符号需要兼容大量不同类型的资讯内容,另一方面,用户对功能和内容联系的认知需求和强度也较低。在艺术类资讯中,两者的关系则属于强联系,内容符号图像直接决定了功能符号图像的审美和设计方向、范畴。

《韩熙载夜宴图》APP的最终目的是介绍和展示画作本身,因此画作的艺术内涵是总体交互设计之源,是前置内容,功能符号必须服务和指向内容符号。所以,在《韩熙载夜宴图》APP中,功能性符号大都源自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主要文字导航符号采用国画一色裱的装裱样式进行版式设计,字体采用宋体,背景底纹采用洒金宣纸纹样,虽然是功能符号,但在符号元素上与国画的审美形式保持了高度一致,保证了用户在进行内容交互过程中审美情绪的稳定和持续。

2.符号在《韩熙载夜宴图》APP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一是突出画作本身,在符号集的概念下实施交互。从符号角度考虑《韩熙载夜宴图》画作本身即是一个符号,同时也是一个符号集的整体,APP的目的是介绍画作本身,因此,需从宏观上保持和传递画作的完整性,交互设计的技法隐匿在这个符号集之下。用户首先看到的不是传统交互界面,而是完整的画幅,逐步浏览之后再给用户提供标签性的交互点,层层深入。

二是拓展内容符号,精简交互符号。艺术类资讯产品的交互逻辑应当是在内容上做加法,在界面上做减法,拓展艺术内容的符号面。《韩熙载夜宴图》本身是图像符号,难以表达其中的声音、动作等内容。而移动互联网具有集合多重媒介符号的能力,既能承载传统媒介的符号内容,又能表达声音、动作等信息符号,因此,通过系统化的组合,将画作中的歌舞身形、声音韵律等整合成多维信息符号内容。对于理解古典名画这类具有复杂内容的文化符号具有独到的优势。精简交互符号则是在丰富内容符号的同时,一方面减少用户的符号认知负担,另一方面,提高用户对内容符号的的认知频次,其目的也是突出内容符号本身。

三是在交互过程中激发符号内容认知。文化内容相较于新闻资讯,在效率和认知两个方面更倾向于认知。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体验到文化认知的乐趣,是文化内容应有的特点。优秀的交互逻辑设计,能提升文化内容的体验乐趣。在《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内容鉴赏过程中,用画面内容替代功能性符号,用户点击画中的歌姬图像,立刻转化成真人表演场景;点击草书内容,立刻转化成标准印刷宋体字,将图像与符号功能融为一体,消解了功能与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让用户直接在画作符号的整体框架下完成阅读目标,实现兴趣叠加,产生认知欲望。

3.《韩熙载夜宴图》APP交互设计中的符号指向体验。一是在系统结构层面。《韩熙载夜宴图》APP运用三层递进的符号系统,将画作中复杂的内容符号层层分解,从总体到局部,指向明确。总览层指向画作整体概览,将画作作为唯一符号呈现,以长卷详尽展示内容的交互方式提供画作总体信息;鉴赏层通过分段方式指向不同段落内容,以上中下三轴,按主题、图样、解说三部分横列,用缩略长图展示该层全部交互符号系统;探索层作为重交互层,内容指向明确,提供了丰富的符号元素,包括功能性符号和内容符号,引导用户平移、点击、长按、并辅以同步音效等丰富的交互体验和反馈,使得用户在细节浏览时能获得精确的信息指向。

二是在内容审美层面。作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精品,《韩熙载夜宴图》APP始终将内容审美放在用户交互感受的首位,在交互符号的色彩均衡性、象征性、纯度、造型等方面都和画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功能性符号大量采用传统装饰设计纹样,符号设计细致古典。用户在进行内容交互时,长按后局部高亮并加入了闪动效果,在交互操作上获得烛影摇曳的隐喻审美体验。在解读乐舞符号元素时,采用长按调出同位视频的交互方式,将图像符号直接还原为影视符号,配以专业讲解,提供深度信息,营造出类似AR的穿越式浏览体验,阅读的艺术情绪强烈,让用户全息化理解歌舞信息的艺术魅力。这种影、音、画符号复合实施构建文化情境的方式,兼顾了学术性和普及性,激发用户交互兴趣的同时强化了文化内容的审美解释精度。

四、结语

符号在人类文明和认知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交互设计中,目前多被用作工具和前端素材,作为新的认知模式,交互设计在利用和发掘符号功能和意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使产品的交互形态更匹配艺术内容,让用户更自然、直观地理解艺术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符号学视角下的艺术资讯APP交互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6YJC760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陈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现象——兼论“符号”的情感与时代 [J].艺术百家,2009(02).

[2]于安澜.宣和画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程定稆,蒋晓.交互产品设计中的符号指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8).

[4]林信华.社会符号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猜你喜欢

韩熙载夜宴画作
邂逅 《唐宫夜宴》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韩熙载和他的《夜宴图》
狂欢派对中的局
学生画作欣赏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