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报道中新媒体的作为与创新
——以党的十九大报道为例

2018-08-15唐彩红

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态受众

文/唐彩红

2017年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2017年新闻报道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道无疑是一次重要的主旋律报道,与五年前的十八大相比,新媒体在这次报道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传播速度、叙事方式、语态格局、传播效果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探索新媒体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的突出作为和创新之举,有利于为媒体做好主旋律报道积累经验和指引方向。笔者通过对十九大新闻报道实际的观察与学习,总结出新媒体在主旋律报道中体现出的三种精神:“猎豹”精神、工匠精神、“草根”精神,新时代我国的新媒体在主旋律报道中应起到“绘”“凝”“激”三方面的作用,从内容叙事、技术依托、语态转换三个层面创新主旋律报道。

新媒体在主旋律报道中的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达96.3%。随着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升级和基础网络服务的提速降价,网站、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在主旋律报道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其作用主要可用三个关键字加以概括。

绘:描绘宏伟蓝图,绘就美好愿景。主旋律报道的目的,是要弘扬国家和社会当前的主旋律,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传递给每位百姓。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道,就是要将党和国家在十九大之后及较长一段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地告知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为百姓描绘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在十九大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及各省、市级新闻媒体的新媒体端(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第一时间刊载十九大报告全文,通过图文、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对十九大报告进行深度解读,有效地将十九大绘制的国家发展蓝图展现给全国亿万群众,为全体中国人绘就了美好的未来发展图景。

凝: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48字要求,其中提到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新媒体的受众覆盖面广、结构多样、身份各异,包含各年龄、各阶层、各党派的人士。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主旋律报道能在最广受众面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赢得共识,凝聚力量。

新华网推出的H5轻应用《你有一封来自大会堂的信》,“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为网友提供了近万封“来自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首日封”实体礼物,同时发动网友录制祝福音频在国社平台发布,参与人次达3亿。庞大的参与人群、低门槛的传播成本,使新媒体的主旋律宣传能够抵达更多基层和边远地区。

激:激发正能量,激励事业心。价值引领是主流媒体的基本任务。在主旋律报道中,媒体通过展现发展成就,揭示巨大变迁,弘扬主流价值,获得受众在价值观和情感归依上的共鸣,激发出广大受众强烈的正能量和豪迈的事业心,是媒体功能从信息传播到关照现实的更高目标的延展。

微信推文《19句话解读十九大报告》收获点赞数3万多次,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工作的激情,网友泰勒留言说:“作为中国人,越来越自信了!”网友玉山寒雪留言:“继续岗位奋发努力,去迎接美好的明天!”网友hiker留言:“满满的震撼和正能量,紧紧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媒体在主旋律报道中大展作为

目前,新媒体已当之无愧成为新时代的舆论主阵地。在主旋律报道中,新媒体发挥时效优势,将报道信息碎片化、可视化、形象化,充分运用新媒体语言表达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双双提升。

“猎豹”精神:以时效性赢得传播力。在自然界竞争中,猎豹以“反应灵敏、速度惊人”著称。在十九大新闻报道的竞技场上,各路媒体使出浑身解数拼时效,新媒体更是蓄势待发,随时准备以猎豹般的速度百米冲刺。新媒体灵活的反应机制和高效的处置流程,决定了其更有机会获得“首发”,在“首发效应”中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力。

10月25日上午11时55分左右,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采访报道十九大的中外记者见面,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并且在不到一小时就发布了更详细的相关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均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同步直播。人民日报客户端还于12时48分发布“号外”,以动图形式再现习近平率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的场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发布了简讯;中国网同步直播结束后立即上传了见面会视频。

工匠精神:以精湛作品扩大影响力。正如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一样,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信息获取上升到更高的阅读体验。人们不仅要从新闻作品中了解事实,更希望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情的共鸣、理的深度。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以更高的标准对待新闻作品,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标准出精品、创佳作。

新华社为十九大推出的新媒体系列短视频——《我们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饱含工匠精神的新媒体作品,系列微视频包括《人间正道》《真理永恒》《天下归心》《中华之魂》,分别以“一条路”“一本书”“一座无形大厦”“一场逐梦奔跑”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系列短片立意高远、逻辑清晰、镜头考究、制作精良,充分运用“蒙太奇”、震撼音效、虚实结合等电视艺术手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为受众提供了一部艺术水准极高的新媒体精品。

“草根”精神:用贴近性提高吸引力。新闻传播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主旋律宣传尤其如此,将宏大主题融于巧妙叙事,通过贴近网友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以深沉的情感打动人、以有趣的表达“萌翻”人,用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主流声音的有效传播,正是新媒体“草根”精神的优势和长处。

风靡新媒体平台的 RAP神曲《I'm going to China》中,两个洋歌手举着自拍杆,骑着小黄车,用一种让人看了就停不下来的节奏,说唱他们眼中的中国和十九大,充满轻松和喜感,让人不自觉地转发。由人民日报社出品的微视频——《中国进入新时代》,不到三分钟,讲述7位“草根”中国人的“中国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引起了较大反响。

新媒体如何实现主旋律报道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大势下,新媒体应当不断创新宣传内容、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才能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

以内容为基点,创新叙事主体。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不管媒介形式如何变化,主旋律宣传最重要的载体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媒体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宣传,在内容创新上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切入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细微角度呈现事物全貌;二是选准主人翁,通过小人物们“小而美”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小确幸”,展现大时代的主旋律;三是瞄准爆发点,这个“爆发点”可能是一个动作、一组数据,或是一首诗、一段歌、一张图,通过放大情感的张力、细节的温度,让受众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动画《史上最牛团队这样创业!》用动画形式讲述党的创业史,角度新颖、引人关注。微信推文《【号外】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发布新闻信息的同时设置了收藏号外的互动,总收藏量超过一千万份。“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全媒体活动通过邀请社会名人和十九大代表为十九大点赞、打call,普通网友也可录制音频上传,页面浏览人次超过6.8亿。

以技术为依托,实现融合报道。当前,媒体融合是新闻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主旋律报道也是一次体现媒体融合水平的新闻实践检验。“媒体融合始终有两个要坚持的原则:一是“内容是硬道理”,二是“科技是生产力”。新技术引领新媒体,技术创新成为媒体融合的关键环节。新技术的发掘与应用,是主旋律报道出新创彩的重要决定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迭,新媒体可应用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3D动画、动漫、沙画、H5、互动游戏、VR建模、AR(增强现实)等,这些新技术创意新颖、趣味丰富、交互性强,引发网友间的“病毒式”传播,使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效果可观。央视网动画作品《小路的中国五年》、VR全景视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有所探索,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传播效应。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的交互式H5“这是我的军装照”刷爆朋友圈,累计浏览量突破8.2亿,因为对新媒体技术的成功应用和对受众喜好的准确把握,造就了一次“现象级”的融合传播。

以语态为突破,重塑媒体表达。在传媒领域,“语态”泛指视觉元素、声音内容、表述方式的综合呈现。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特征,“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新闻语态正在发生新一轮的革新,一种社交式风格、互动式的新语态正在兴起”。既要把枯燥严肃的政策传播出去,又要适应新时代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以“萌元素”“调皮”“接地气”为特征的新语态,成为新媒体有效传播的有力推手。

具体来说,新媒体语态突破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善于使用、创造“热词”。这些“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如“最强男团”“梦之队”“打call”等都是各新媒体“发明”的热词;二是注重视觉化表达。将枯燥乏味的数字、成就通过视觉加工,制作成简单易读的可视化“图解”产品,形成一图、多图、动图、交互图等多种图解表达,是新媒体语态的新拓展;三是转换传播角色,建立与受众的关系。在传统的传播关系中,媒体从自身新闻价值的判断出发,从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方面选取新闻点。而在新媒体的传播关系中,传者应当更明确地为受众“画像”,寻找新闻事件与传播对象之间的连接点,从社交媒体中衍生而出的“@......”“你有一封来自......”式标题,是建立受众关系的一种有效易行的尝试。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有着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舞台。在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媒体职责中,新媒体应主动作为,锐意创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发挥技术优势,革新传播内容和语态,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猜你喜欢

语态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动词“Take”的用法
动词的时态、语态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