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的几点思考

2018-08-07刘钰周烈荣

科教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连续性群体心理健康

刘钰 周烈荣

摘 要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常规思维都泛指广大青少年及学生。新形势下,随着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每个人享受着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受到负面信息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在不同人群中滋生了不同心理健康隐患。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能单纯地以学生或者青少年群体为客体,而是要拓展到网络时代中的每一个公民。时间方面不能简单地以成年为界限,而应该具有连续性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不同年龄段。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38

Reflections on the Continu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LIU Yu, ZHOU Lierong

(Xi'an Campus of the Political College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8)

Abstract A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ople's general thinking refers to the majority of adolescent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wide use of the network in various fields, everyone enjoys the convenien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thus creating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risk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not simply take students or youth groups as the object, but expand to every citizen in the network age. Time cannot be simply defined as adults, but should have continuity concept, so tha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be extended to different age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tinuity

我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基本局限于学生时代,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局限于学生时代。离开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行业中尚未得到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无人问津。一旦心理问题导致事故案件,多数人注意力都集中于追责问责,而很少有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关注事故相关事故案件的源头。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对心理教育缺乏连续性理念所致。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时代开始贯彻连续性理念,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本文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这个全新课题做如下思考,希望读者受到一定启发。

1 关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集中,相对校外人员而言,心理问题更容易得到重视和解决,并且学生正处受教育阶段,学校能够课程化、制度化地安排全员受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文化熏陶,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及时自我调整,轻度的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自愈。关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问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家庭经济条件、家族圈子的受教育程度等,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例如直接影响学生的眼界、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因此,家庭环境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方面必须重视,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都要留意其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科学疏导,不能置若罔闻。

二是学校环境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整个在校时段保持连续性。从当前教育模式和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看,尚未实现连续性。主要是重视程度不连续、课程设置不连续、升学交接不连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连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断断续续,产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科学解决。近几年学校出现的一些恶性事故案件,如舍友关系问题导致的故意伤害、师生矛盾引发的过激言行、考试失利引发的自残轻生等,都是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所致。因此,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有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等信息化条件设立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以及符合客观环境的心理咨询方式。针对学生不同发育期要科学编写教材并统一配发,配备较为专业的师资力量,组织必要的促学考试。学习任务加重或者关键考试前要专项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三是社会方面。学生时代,不仅仅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也必须要和社会接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社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直接关系。例如,学校附近区域道路建设、商业发展模式等都要考虑到学生这个未成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之间要搞好协调配合。另外,社会在人才选拔方面要对心理健康问题严格加以考察筛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明确标准。因此,学校和社会之间并不是绝对隔离的两个世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要有连续性理念,如果学生在社会上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向学校或者家庭反馈,不能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脱离管控,脱离教育。

2 关于社会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里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是指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且有稳定单位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基本都是成年人,负担重、压力大、有事业、有家庭,并且大部分人员的身份相对特殊,有党员,有干部,出身不同,家境各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关于这个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家庭方面。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家庭是其坚强的后盾,同时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因此,核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关注。对于家庭来说,主要是处理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工作和生活尽量分开,不把工作方面的情绪带进生活,更不能把生活中的情緒带进工作。很多在岗位上因心理健康问题倒下的人,尤其是任务相对繁重的岗位,大部分都是个人没有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导致矛盾重叠,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心理问题,而后引发各种悲剧。因此,家庭关于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主要是在人员上班和下班两个方面做到连续关怀,保持常态心理健康,如果有心理异常要及时向单位协调反映,做出科学合理安排。

二是单位方面。单位与职工的关系不仅仅是合同制关系,尤其是新形势下个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已经不再是工薪的报酬所能满足了,而是更加依赖集体对个人的人文关怀。一个单位氛围好了,工作人员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尽心尽责,工作效率自然提高。相反,如果一个单位一味追求效益不顾员工感受,最终将面对破产。关于单位对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问题,主要是单位在用人之初应该对入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尤其是家庭情况,个人愿望情况等。而后维护好单位良好秩序和和谐内部关系,做好人员上班过程和休息时间的人文关怀,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单位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区分入职先后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岗位等形式,制度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者针对心理异常人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三是社会方面。当今社会,形成了对体制内人员和体制外人员的界限型看法,对体制内人员的能力素质盲目高估,当然也包括心理素质,这已经无形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如果体制内人员出现了问题,外界都是异口同声地加以指责,而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对社会上的道德、法制等约束根本是没有概念的,心理甚至是畸形的扭曲的。因此,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时时刻刻的,没有间断。关于对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就是要同等对待工作人员与非工作人员,尤其是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对工作人员加强关注接纳,并保护其相关隐私,确保人员无论是离开家庭还是单位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 关于社会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里所指的社会普通人群主要是指无业人员和老弱病残群体。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在于,成员复杂多元,收入微薄,大部分经济条件差,并且掌握信息渠道有限,严重与时代脱节。在新形势下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容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关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是家庭方面。对于正在奋斗的无业人员来说,家庭不能盲目攀比,要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是前进的最大动力。因此,家庭要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问题上要做到同情、理解、支持、鼓励、包容。针对老弱病残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就比较简单,主要是相应社区或者负责机构进行跟踪式的留意观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主要是针对掌握信息能力弱和接受信息渠道受限的问题,做好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和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二是社会方面。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和党和国家近年来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出台运行,无业人员和老弱病残群体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帮扶。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一是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鼓动产生违背道德和价值观的心理问题,例如对贫富差距问题不能从主观方面找原因而一味怨天尤人,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怪罪党和政府等极端思想滋生漫延,加之缺乏及时关注和有效制止,酿成了报复社会和他人等暴力恐怖行为、恶性案件。关于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主要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区分不同小群体搞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把惠民政策公开透明,落到实处,对他们反应的矛盾困难及时调查处理,做好安抚,不让矛盾升级,事态恶化。

三是心理服务机构方面。目前来看,心理服务机构成份比较复杂,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管理,尤其是在职业道德和咨询费用方面还比较杂乱。针对这种情况,广大心理服务机构要有服务行业的基本理念,也应该针对无业人员和老弱病残群体加以同情关照。现实中,大部分心理服务机构费用高,效率低,甚至还存在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假冒机构和非专业人员,导致这个特殊群体有了心理问题有的咨询不起,有的咨询无效,最后导致心理问题集中暴发,受害的是社会,是很多无辜群众。

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并非一时之功。个人在成长,社会在发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潮流一起保持连续性,从未成年到成年、从学校到社会、从家庭到社会,从就业到失业,从上岗到退休。心理服务机构要主动连续性服务、规范化运行,确实让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服务心理患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坚,唐燕儿.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2] 杜玫.学校心理教育实施途径之我见[J].大众心理学,1996(2).

[3] 胡碧霞.德育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增刊).

[4] 张宝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

[5]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倾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

猜你喜欢

连续性群体心理健康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调查
中间群体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