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BSC模式运用

2018-08-07梁晶华

科教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二级学院高校

梁晶华

摘 要 BSC模式最初作为一种组织绩效衡量体系,在欧美国家收到了广泛认可。BSC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同时加入了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三个新的测评指数进行综合测评进而规划管理。以这四个管理目标作为借鉴,可以将其代入学校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利用BSC模式可建立起校院管理的整合框架,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自主管理效率,打造高校的专有特色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 二级学院 BSC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14

The Application of BSC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econd-level Colleges

LIANG Jinghua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The BSC model was initially used as a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received widespread recognition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BSC is based on financial indicator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dded three new evaluation indexes for customers, internal operations and learning growth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Taking these four management goals as a reference, they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chool's management mode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using the BSC model can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chool management, implement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ultivate and upgrade the teaching tea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chool's self-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university's proprie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ollege; second-level colleges; BSC mode

1 BSC模式的基本分析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最初产生于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Nolan Norton Institute)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并于1992年哈佛商業评论上首次提出,并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近75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方法之一。①

BSC对公司综合绩效的测评考核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以发展目标和战略为方向,加入了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三个新的测评指数。②这种全方位的规划管理,在维持四个指标平衡发展的同时有效确保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充分协调组织内外部间的关系,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源动力,保证组织可持续发展。

BSC也为高校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和实施指导,以高校传统二级学院的管理系统为基础,加入BSC管理模式的绩效测评体系,有助于改进现行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机制。

2 当下高校二级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

2.1 院级管理各行其是,忽略了学校整体的战略发展

我国高校现行的高校二级管理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我国仿照前苏联开始在高校推广实施校系两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旧的校系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新的发展需求。于是,许多高校将规模较小的“系”统一合并为“院”,作为新的一级的管理层次,形成新的院校二级管理系统。③

但因为旧体制的历史遗留影响和相应配套制度建设的缺乏,部分院系仍旧利用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学科优势,造成学院间恶意竞争的局势,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大量浪费,不同院系间无法形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势,忽略了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

2.2 校院两级权责利关系混乱,降低了院级的主观能动性

权责利关系对等,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是校内管理机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关键。现阶段国内高校大都出现了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权责不清的问题。④包括校、院间的基本职能划分不清晰,校级与院系职能部门的权责利界限划分模糊等问题。虽然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院的权利范围,但院系在招生、人事、资产使用等关键方面的自主权仍然较弱。因而如何协调校院间部门的职能分配,提高院系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2.3 校院机制不完善,限制了院系的发展

高校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以学校、学院的发展状况为基础。但针对不同学院采用同一套考核标准,且缺乏配套的考核机制,容易导致受学校重视支持的学院更有积极性,反之则积极性不高。其次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校院两级间监督管理力度低下。目前高校实施的党政联合管理制度,使得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且领导层的监督、同级职工间的监督常常因人情原因,处事模糊对待,难以实现有效监督。再次,教师的聘任机制大多为岗位聘任制,过程繁杂且涉及多部门,压缩了学院对教师聘任的自主权。

2.4 利用大数据管理校院仍待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学生教育等日常管理方面聚集了大量的有效信息。随着数据总量的累积不断扩大,最终使得数据形态从量变引发质变,开始跨入高校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校院管理和决策制定带来新的挑战。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社交方式、学习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构建。这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当下大数据技术仍待完善,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无法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传统的管理模式仍旧占据主要地位。因此,BSC管理模式的引入,对于改善高校现行的院校管理模式就至关重要。

3 利用BSC模式为高校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模式

依照卡普兰和诺顿的观点,“BSC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且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追踪和管理,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⑤依据BSC的流程运用图(图1),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四个管理目标作为借鉴,将其代入学校的管理模式。

3.1 BSC模式的管理维度

(1)客户维度。客户维度,是指“顾客”对高校院系的评价,这是高校二级院系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高校负有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因此“顾客”主要包括学生和社会组织。要满足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就需要通过院系建立、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来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使社会组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因此,“顾客”的需求和认可是高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二级院系的核心任务。

(2)财务维度。高校二级院系管理要以培养人才为立足点。对校级管理而言,首先要认识到高校只有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才能获得立足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高校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但充足的经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开展各项专业课程、购买教学器材等办公活动均需要经费的支持。从财务维度来讲,院系管理在争取校级经费和自筹经费的过程中,同企业管理一样,必须严格进行成本预算和支出管理。保证校院两级在管理过程中的物质基础,也是输出人才的必备基础条件。

(3)内部管理维度。要高效地利用高校二级院系内部有限的教育资源,必须依据“顾客”需求构建培养学生的具体环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院系的竞争优势,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校、院各部门之间也要互相沟通,共同进行内部流程的选择与设计,以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高校也需要明确的策略、简洁有效的工作流程,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要合理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

(4)学习与培养维度。高校开展二级院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学生,但说到底教师的水平是决定学生发展高度的基础。高校可以借鉴企业运营中的人才吸引和奖励政策,如聘任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支持并嘉奖科研与创新课题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2 将BSC模式引入高校的校院二级管理

(1)利用BSC模式为校院管理建立整合的框架。由于校院两级的管理部门间存在的诸多混乱和障碍,减弱了高校核心优势的竞争力,弱化了高校育人为本的中心职能。因而将BSC模式引入高校传统的二级管理的运营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弊端。

BSC模式利用对学校的合理定位,采取相应管理教育措施,将二级院系的发展与学校整体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实现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协同性。同时BSC模式综合了影响教育的各类指标,将社会组织对人才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院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以及各类资金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汇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力量,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运行模式。

(2)帮助高校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将自身优势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制订专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当下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特色弱化、分类混乱、片面追求“综合化”等问题。⑥利用BSC模式可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落实为实际的管理行为,从顾客、财务、内部运行、学习与培养四个方面综合关注学校和二级院系的协调运行,涵盖学校教学、财政等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战略管理系统,使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变为切实可行的执行计划。

(3)利用BSC模式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通常我们所说的高校的二级院系管理,是依照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自身优势,按照某种准则将相同或相似的专业有序地组成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其目的在于汇集相近专业的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綜合的教学团队,培育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由于学校大都注重对院系的财务等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对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提高,使得院系的管理仅仅徘徊在处理一些日常基本事务的层面上。

我们可以利用BSC模式中“顾客、财务、内部运行、学习与培养”这四个指标对院系的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测评,促进院系在工作中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为引导,结合本院系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重视教学团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要培养高素养的人才,也要能保证本院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利用BSC模式提高自主管理效率。将BSC模式引入高校管理,可以避免传统的校院管理模式下学院间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等问题,提高学院自主管理的运行效率。通过BSC模式,可以将学校战略规划层层分解和落实,又为院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自身工作的角度。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部门,首先要认识本部门的存在可以为学校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其次要保证本部门价值的实现,应当为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培养体系,应当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工作体制,应该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29页)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再次,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改进;最后,每位教职工都应当明确哪些重点方面要继续改进,有效提高自主管理的效率,才能不断提升工作绩效,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然,BSC管理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The balanced scorecard》一书中明确介绍到:BSC不是一种工具,是一个系统,它不是为了战略构成而发生作用,是解决如何将战略分解到运营中的活动里。

总而言之,只有当学校的各个层级不同部门都充分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理解了BSC模式,并以此作为发展目标的时候,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高校战略的横向协调性和纵向一致性,学校的整体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利用BSC管理模式打造高校的专有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所需之栋梁。

注释

① 吴迎新,张娟娟.基于BSC和G1法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7(6):72-75.

② 廖建英,任少波.基于BSC的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浙江G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6(2):46-50.

③ 吉颖.基于BSC的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④ 成长群,王晓飞,史文鹏.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2010(3):41-44.

⑤ 马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管理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9.

⑥ 黄青山,帅毅.基于BSC的高校财务绩效考核研究[J].财会通讯,2013(32):33-35.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孙学通.基于BSC理论的高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研究[J].经贸实践,2017(21):328-329.

猜你喜欢

二级学院高校
基于绩效机制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