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018-07-25孔祥娜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宏观语义

孔祥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英语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关于英语教学的理论也相对较为丰富,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极高实用性的英语翻译在现代高校当中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1]在最近几年当中关于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依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在高等院校翻译教学当中有两大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即应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以及如何进行翻译实践,同时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升与翻译思维的有效养成也是影响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高等院校英语翻译理论的选择要点

对于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是否需要遵循特定的理论,大部分的专家与学者都给与了肯定的答复。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翻译教学领域当中,究竟应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每个教师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所带学生的翻译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翻译理论的选择必须要以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本依据。[2]当前阶段,在英语翻译教学当中,留给英语翻译理论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翻译理论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必须要遵循“少而精”的基本原则。翻译理论首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与翻译实践之间也必须要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

从翻译的具体内容来看,英语翻译需要实现的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有效转化,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英语与汉语转化的基本规律,或者通过英语与汉语的对比在思维方面实现有效转化。[3]此外,从当前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版的翻译理论教材来看,大部分的教材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但是大部分的教材所讲述的内容都局限在翻译的微观技巧方面,并没有从宏观上对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往往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但是在思维方面并无法实现有效转化。因此,这些教材中的翻译理论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强。

此外,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基础知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往往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表达基础方面相对较为薄弱。第一,在语言的宏观转化方面不知道思维转化的具体方向,对于语法与词典过度依赖,也只能从文字的表面意思进行转化;第二,无法有效把握翻译的忠实度;第三,无法从思维逻辑方面确定定义微观语意;第四,译文的整体形象不精炼,汉语审美存在着较大的缺陷。[4]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等院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当中首要任务是需要实现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宏观对比,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英语翻译理论教学,并加强学生的语义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院校英语翻译理论的选择策略

(一)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

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应该包括翻译的具体标准、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以及翻译病的有效规避策略,这些翻译理论可以从思维上为学生提供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何种情况下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以及何种情况下应该采用意译翻译。此外,在进行直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不能有效把握忠诚于原文的程度,对于原文过分的依赖,也会导致翻译的效果过于直白,无法有效表达原文中的意思。而在进行意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不明确其自由发挥可以到达何种程度,往往也会导致翻译过于天马行空,翻译的内容与原文可能并不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理论教学当中,关于直译与意译的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有效把握住度的概念才能实现有效翻译。

此外,许多学生在学习翻译之处,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汉语,这就是典型的翻译病。这种不伦不类的汉语使得学生的母语感受到了较为强烈的破坏,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得不偿失的。[5]因此,翻译理论必须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翻译病,即要学生明确在翻译过程当中哪些地方可能会出现翻译病以及如何的去有效规避这种现象,同时还需要指出具体的规避策略,例如,对于副词的使用、不同词语的搭配等技巧。

(二)英语与汉语在宏观结构方面的对比分析

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是在宏观结构方面的差异性对翻译教学的影响更大,因此,必须要对英语与汉语在宏观结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叙事原则的对比。即先发生的事件在前,后发生的事件在后。第二,对比原则。即铺叙在前,主旨在后。第三,连贯原则。当翻译在逻辑上发生矛盾时需要根据连贯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第四,理论原则。即条件在前,结论在后。第五,比较原则。即表面信息在前,深层信息在后。

通过对英语与汉语在宏观结构方面的对比与分析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实现质的飞跃,从语义与逻辑层面上有效把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在进行语言宏观结果对比的练习过程当中,练习的材料既可以选择单独的句子,也可以选择语言篇章,但是最终都需要回归到语言篇章当中。

(三)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对比

在翻译过程当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文化问题,由于文化往往只在特定的语言群体当中才存在,而在其他语言当中往往并不具有对应的实体。同时根据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而在使用跨文化策略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往往并不能找到对应的语言符号满足拟翻译语言符号的所有层面的意义。对于此种问题的处理,一般采用“异化”处理的方式进行,但是必须要尽量保障文化内在的真实性。

(四)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属于微观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语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语义的概念意义、风格意义等与翻译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概念意义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学会查字典,并通过思维逻辑对语义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判断,同时在选择概念意义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与原词相背离的意义。此外,根据不同的风格标志来选择翻译的具体风格也极为重要,在不同的文体当中语言具有不同的风格,而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当中也具有不同的登记,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风格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三、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具体的翻译教学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译文的具体内容,选择一篇类似目的语作品以供学生选择与学习,或者运行学生在日常翻译的过程当中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对自己的语言库进行补充,在感受名家作品的过程当中,加强对语言的感知。

第二,在课堂教师点评当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翻译中的亮点,并给与学生一定的鼓励性评价。

第三,在翻译课当中增设翻译鉴赏课,将部分名家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从名家作品当中感受翻译心得。

第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翻译教学,即学生在翻译完成之后互相批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到其他学生的翻译方式。[6]

此外,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才能完成,但是过量的练习并非具有绝对意义。一般情况下,每周进行一次200~400字的练习,每学期进行2次大篇幅的练习就足够了。

下图1所示反映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与英汉宏观对比以及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图1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与英汉宏观对比以及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词典的使用

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使用专业的英英词典。首先,英汉词典依然是通过翻译而来的,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为了照顾大大多数的语境,其词义在具体的表达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特定的翻译场景当中,英汉词典当中的语义并不明确。其次,使用英英词典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词典的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英语单词,了解英语单词在英语文化中的具体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意译具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翻译者在自我创造与自我克制之间的有效平衡,通过英英词典的使用学生可以有效了解到在实际的翻译过程当中应该掌握的度,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之上通过创造性的发挥,使得翻译更加传神。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在实践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要探索新的翻译理论,为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撑。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提出了高等院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过程当中所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学生能力培养以及词典的正确使用策略,希望能对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宏观语义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语言与语义
宏观与政策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