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关系、场所精神与悲剧价值

2018-07-20肖俊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侍萍周萍公馆

肖俊玲

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历来也是教材的重点篇目。就《雷雨》来说,教科书通常节选的是第二幕,即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重逢及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这一幕的小文本,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剧。前者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是虚伪的代表;后者他作为资本家,是罪恶的化身。主题探究逃不开牵强附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法、庸俗社会学分析法,而这原不是剧作者曹禺先生的本意。曹禺先生曾说,他是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的人们”,命运主题的张扬、悲剧价值的凸显,方是其创作初衷和价值所在。

笔者尝试以雷雨剧本的关键场所——周公馆的客厅为视点,以场所精神为工具,剖析以周朴园和侍萍、蘩漪和周萍、周萍和四凤为核心的人物关系及其行为动机,解读《雷雨》的悲剧价值。

一、作为关键场所的周公馆客厅

《雷雨》基本上遵守了“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周公馆的客厅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具有重要的场所价值。剧中,周公馆客厅内的摆设情况、客厅窗户的“开”“关”成为推进剧情发展、激化戏剧矛盾的重要因素。

周公馆的客厅有三个门,两边的门分别通向书房和饭厅,只有中间的门可以通向外部世界。周公馆的客厅是无锡时候周朴园和侍萍共同生活的空间延续,厅内依旧摆着侍萍年轻时候的旧照片以及她顶喜欢的旧家具。从南到北,几次搬家,周朴园都不肯丢下,为的是维护这个他和侍萍曾经共有的场所:“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这些旧家具跟华丽精致的其他物件摆在一起,显示出不调和的意味。加之,客厅的窗户总是常关不开,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也不例外。周朴园的理由是,因为侍萍生周萍受了病,总要关窗户,因此保留了关窗的习惯。客厅的窗户总是关着,屋子里足以把人闷死的“死气”和旧“家具都发了霉”的腐烂气息,家里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只是在周朴园峻厉的家长制面前,大家都从“忍受”转变成了“接受”。蘩漪虽然第一个敢于说出“开开它”并付诸实践,然而打开的窗户很快就在周朴园的命令下重新关上。

二、人物关系与场所精神

1.周朴园

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保持无锡时客厅摆设的样子,保持客厅关窗的习惯。他经常“一个人在这里休息”,平时也“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周朴园和侍萍在无锡的生活经历,有幸福,有冲突,经过他有意识的自我选择,留下了那些美好温存的回忆。他用复制屋子摆设的方式保持无锡时候的“场所”,用关窗和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方式维护“场所精神”。

周朴园在这个周公馆的客厅认出侍萍之后,迅速变脸的“突转”情节。我们转换思维,从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资本家”的周朴园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似乎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三十年后,侍萍还活着的事实,对周朴园来说,是一个黑天鹅事件。这个事情对他来说,第一,具有意外性;第二,它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使他之前紀念侍萍和无锡记忆的信念崩溃了。周朴园在三十年前,情感是受过伤的,局面曾是他不能控制的。这些年,他通过各种正当的不正当的手段,事业上,经营起煤矿公司帝国;生活上,营造了他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愿意维持这种控制感,不希望任何人、任何事件撼动这种太平和秩序。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出现突转的反应,不惜“威胁、欺骗、收买”,希望用最快的方式平复这个意外。他和闯入这个客厅的鲁大海的冲突,不让他说出自己踩着工人往财富路上走的发家史,源于他担心这个自己苦心经营的道德城堡会被毁掉,他和他的家庭会在这个社会上无地自容。

2.侍萍

侍萍在无锡时,应该说还是和周朴园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侍萍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处于仆人的地位。可是她能读书,会写字,这对于晚清时期的仆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侍萍一出场,剧本便描写她高贵的气质和“静慧的神韵”。这应该是受惠于留德归来的周朴园的培养和熏陶。周朴园和她一起生活,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应该说,当时周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接纳了她的。她对周朴园说“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这里,侍萍控诉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是以周老太太为代表的周家人。可以猜想,当时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从个人情感上是不愿意的,但他没能顶住家人的压力。而周朴园置气地回话“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他说的是“你的”,而不是“我们的”。可以看出,当时那个大雪之夜双方一定是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就算侍萍地位不高,周老太太也没有将嫡亲孙子扔出家门的道理。因此,不排除侍萍不接受做妾的地位,硬要出走的可能。因此,侍萍对于周朴园和周公馆的客厅,是抱有期望和怨念交加的复杂情感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她和周朴园碰面后,要无话找话说,一步一步暗示和提醒周朴园与自己相认。

3.蘩漪

蘩漪对周公馆客厅的感情是复杂的。她是周公馆的女主人,她希望改变客厅里侍萍的气息,希望去掉死者对她的压力。她也为此做了努力和尝试:她要开窗,添置家具,把那些“家具都发了霉”的气息释放出去,尽可能改变客厅的场景。然而,打开的窗户都在周朴园的命令中重新关上,搬出去的旧家具在周朴园回来后又重新布置成了原来的样子。周朴园很少在家,回家了也大多在这个客厅里休息。充满自由人性和刻骨欲念的蘩漪饱受了孤独寂寞的煎熬。她终于反抗了。她反抗的方式是在这个场所里和周萍发生恋情,为这个场所注入属于她的气息、记忆和精神。

4.周萍

对周萍而言,客厅这个场所是父亲纪念生母的所在。他从小缺乏母爱,童年是在外头度过的。他回来后,在父亲大家长制的威严下,他感受到更多的是家庭的冷酷。在这个充满生母气息的场所里,年轻又充满柔情的蘩漪给了他对于母爱的无限想象。在生母的场所里与继母相恋,使他的“恋母情结”得到释放。然而,客厅窗外偷窥的鲁贵的咳嗽声让他意识到,他和继母的这种不伦之恋被人发现了,这让他惶恐无比。他从最初的“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到后来越想越怕,越想越悔。他不想继续这种怪异的关系,他需要给自己的惶恐和悔恨找到一个流淌的出口。他找到了四凤。四凤的纯洁、青春和活力让他仿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他想借此从逃脱不开的罪恶感里转移出来。

三、悲剧价值

周萍的“得救”,就是蘩漪的“落难”。蘩漪原本对这个压抑的家绝望了,活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后来,周萍敢于挑战父权,和她站在统一战线,使她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如今,这个她决定生死相依的男人竟然以逃离的姿势抛弃她,她好不容易建构的属于自己和周萍的场所精神崩溃了。也因此,她后面才会不顾一切地跟踪周萍,游说周萍,揭露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成为那个雷雨夜三死两疯一出走悲剧的导火线。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爆发力值得我们去深挖细作。剧中无处不在流淌的追求自在生命与维护伦理秩序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雷雨》的存在不仅是家庭悲剧、命运悲剧,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悲剧,而是一种社会伦理悲剧。曹禺先生对生命意志的张扬是肯定的,对伦理意识的认同也是同情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悲悯情怀、悲剧精神应是本剧向学生、向读者传达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吴宁辉

猜你喜欢

侍萍周萍公馆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Vanke’s Empire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山洞抗战遗址群掠影
尚·公馆 耀世登场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旧时公馆风月 无尽牡丹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