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需求层次”教学模式探究

2018-07-20周健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斯洛因素理论

周健

一、中职生的需求与教学供给存在的矛盾和不足

笔者通过对順德区十三所中职学校教学部门和德育部门的访谈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意愿低或学习能力欠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期,他们的表现比较叛逆,管理难度较大。

课堂上,中职生表现为爱说话,爱玩手机,注意力难集中,不愿思考等,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各科教师往往“严”字当头,对学生打击居多,不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不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甚至先入为主地对中职生标以“差生”的头衔,走入了“教师越教越灰心,学生越学越乱”的死胡同。

本文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解决“学生需求与教师教学供给不匹配”的难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研究理论支撑和指导

(一)营销学“发现并满足需求”观点的启发

营销学鼻祖菲利普·科特勒(1931年-)在其经典著作《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中认为,要成功地把产品卖给顾客,最根本的就是要发现顾客的需求,并且设法去满足它。要突破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难题,从根本上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再探索能够满足这些不同需求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众多需求可以归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本文发现需求层次理论对课堂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1)人的五个方面需求层次是一个由低至高,逐层推进的过程,某一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可转化性。

(2)一般情况下,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说明学生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转化是可以通过激励完成的。

(3)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需求,总有一种需求占据支配地位,对该行为起支配作用。说明要找准学生的主导需求。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要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说明高需求层次的学生可运用更多的激励手段。

(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佛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能够促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而容易让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要促成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化,要注意改善保健因素以防止对课堂产生不满而出现厌学或捣乱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更有成就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学生进行激励,完成低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三、需求层次教学模式

根据文献的查找发现,本文提出的“需求层次教学法”及其实施模式,乃属首创。本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为分层标准的分层教学。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主观需要作为分类标准,以促成低需求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转化为任务,各层次学生通过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达到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需求层次教学实施步骤

(一)量表测评,按需求层次分组

(三)各组需求的解决方案

1.生理需求组:满足自由的需求,防止上厕所、说话、睡觉等,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多赞扬少批评,引导参与课堂活动。

2.安全需求组:赋予较为简单的任务,多给提示和引导。人数较多的一组。

3.学习/社交需求组:注意知识的广度和规范性,内容要有思考性,给予较多的发言权和讨论空间,发挥其带头作用,可用来协助管理“生理组”,辅导和引导“安全组”。是比较重要的一组。

4.被尊重需求组:注意情感的交流和机会平等。

5.自我实现需求组:知识的深度和应用性,赋予更多任务。是较容易出成绩的一组。

下面以《酒店管理》课程第四章相关内容为例,说明在课程内容、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思考和作业方面,如何满足各层次的需求。

每组就像一个孵化器,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各组的需求,并密切监测各组需求的满足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转化规则:以是否开始具有下一组的需求特征为标准,教师通过观察、简短的测试和自荐,每个月从前一组挑选30%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下一组,各组逐层推进,四次转化用4~5个月去完成。

2.激励方法:教师要精心设置各层次学生的激励方法,综合采用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等,促成层次间的转化。比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和决定如何去完成;由学生自由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机会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可以选择更喜欢的学习任务;有更多的发言权或赦免权等等。

五、注意事项

(1)学生的需求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要注意提高分层的准确性,这要求更多的区分手段和标准,量表项目的设置需要更科学,并且不能是唯一标准。(2)各组的需求表现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要注意满足积极的需求,防范和转化消极的需求。(3)要完成转化就需要更科学的激励手段,要注意应对有些学生激而不励。(4)要求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敏感捕捉心理需求。(5)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坚信和坚持,避免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

六、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顺德中职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创新性地设计出“需求层次”教学法。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当然,在运用该理论时,除了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坚持。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梁定宽

猜你喜欢

马斯洛因素理论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敲石工人的话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