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职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的对策

2018-07-20丁雪花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丁雪花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涤荡出了无数绚烂的民族音乐文化瑰宝,她们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不仅可以丰富音乐审美情趣,提高文化涵养,还能领略到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深远悠长,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因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欣赏一定要以民族音乐作品为主,应当重视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递与深化,让学生真情感受、真切理解、真挚热爱、真我演绎、真正创新本民族的音乐。

一、中职生对音乐类型的兴趣取向

在当今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利、电视综艺节目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日新月异,让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随时随地都能享受视听的盛宴,音乐也成为了我们中职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职校园,课间和放学时间总能见到学生塞着耳塞,听着音乐,哼着歌曲,谈论着他们喜爱的明星歌手。可见,学生是喜欢音乐的。那么,他们喜欢的又是哪些类型的音乐呢?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可知,学生普遍对流行音乐偏爱有加,有关当季正流行的通俗歌曲总能朗朗上口,谈及他们喜爱的明星歌手及作品更是头头是道,而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时却知之甚少。他们对民族音乐在思想上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认为听民族音乐OUT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学习更是缺乏兴趣。

二、中职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1.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隔阂

音乐来源于生活,中国民族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发展的,它反映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生活和情感。当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的时候,原来的反映这种生活的民间音乐依旧是过去的内容,这给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理解带来了障碍。 当代的学生理解不了民族音乐所表达的过去的或异地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欣赏学习的兴趣也将大打折扣。如建国前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它表达了爱国歌女对日本帝国主义和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争,曲调悲愤、凄厉,痛苦中饱含力量。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苦难的体验,对此歌曲在情感上就很难产生共鸣,听到的只会是无病呻吟。又如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由于地方方言的局限性,学生听不懂唱词,就理解不了曲中之意蕴,便失去了聆听的兴趣。

流行音乐紧追时代潮流,它反映的是现代人当下的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通俗易懂,易被年轻人接受,并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文化生活的自我确证。 因此,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更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中国民族音乐难以产生共鸣与兴趣。

2.学生音乐素养水平的局限

从小学到中学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音乐课被作为偏科、副科而不受重视,课堂教学以唱歌为主,忽略了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出现偏差。音乐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音乐理解。音乐素养(它总是包括聆听素养)是一种有效理解。当一个聆听者当前的音乐素养水平和给定的音乐所呈现的认知挑战之间有了平衡时,音乐的享受便出现了。由于学生音乐素养水平的偏差,导致学生在聆听民族音乐时,就不一定能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趣,也不能获得音乐的感悟與享受。

3.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宜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4至18岁之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年初期。他们性格活泼开朗,思想意识形态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做事喜欢亲力亲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感。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在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选择欣赏内容,讲解分析作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也导致了学生不爱上音乐欣赏课,更不爱聆听、赏析他们认为无趣的中国民族音乐。

三、提升中职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的对策

1.巧借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

作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师要以开放、包容、客观的眼光正确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的,古典音乐一般比较严肃深刻,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流行音乐则比较通俗。这种通俗并不代表媚俗,它是把艺术通俗化、大众化。在流行音乐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它们汲取了民族音乐的养料,表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如SHE演唱的《十面埋伏》前奏部分就引用了由琵琶弹奏的中国民乐《十面埋伏》的旋律片段;再如邰正宵演唱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副歌部分模仿了《彝族舞曲》的旋律;还有学生们非常追捧的周杰伦、王力宏,在他们创作和演唱的很多歌曲中都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类型的流行音乐融入其中比较、分析,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喜爱的明星不仅喜欢民族音乐,还大量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流行音乐作品并演绎,让学生意识到不懂民族音乐的人才是真正OUT的人。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改编民族音乐,演绎民族音乐,让学生在自得其乐的音乐实践中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善用音乐作品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中国民族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赏析时,教师要结合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情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思想。再以建国前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为例,在欣赏歌曲前,教师先播放一小段有关日军侵华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那段惨痛、悲愤的历史,感知旧社会人民的灾难疾苦和坚强不屈,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旧社会人民的同情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拉近学生与那段历史的距离。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就有意愿继续了解和赏析与那个时代相关的民族音乐作品,这时再播放该曲,学生就能够更加投入地聆听、积极地体验,轻松地捕捉歌曲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

3.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并不是有些孩子天生就有而有些孩子天生就没有的东西。音乐素养是一种思维和认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在教学中,针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薄弱,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分析、创作相结合;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应关注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较简单的音乐作品开始聆听和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点滴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只有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与赏析的持续热情。

4.与时俱进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时代在迅速发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在不断革新,并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参与模式、探索模式、体验模式等。这些新型模式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审美体验,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因此也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在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相适宜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重组整合并运用实施。以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欣赏教学为例,课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收集、整理与此曲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设计具体的赏析方案;教师从中选取最佳方案,并根据教学需要指导修改后,由该小组成员在课堂中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成果;课后作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形式诠释、演绎该曲,如演唱、演奏、朗诵、舞蹈、评论、绘画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索模式、参与模式、合作模式、创新模式等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深入感受和理解该音乐作品,在小组合作与音乐分享中感受快乐与成就,学生的独特个性在自主诠释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进每个学生心底。

教师真挚、热烈的情感是最富有感染力、影响力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师必须对中国民族音乐充满热爱。因此,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艺术审美情趣;通过广泛地聆听感受和深入地学习研究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与精髓,怀揣满腔热情引领学生领略中国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4.

[3] 戴维埃里奥特 著,齐雪,赖达富 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4] 周宏.愉快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 吴文漪.音乐教育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