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鉴赏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2018-07-20张振国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章法书法作品笔画

张振国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的基础模块“中国美术赏析”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中国书画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情感认同,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中国书法,由于汉字笔法、方块结体等自身的特殊条件,更是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2011年和2013年分别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对中职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法作为美学和书学的结合体,通过鉴赏和实操,培育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发掘其形态、结构、章法、意蕴等审美元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书法审美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质是培养未来中国国民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据此精神,教科研部门又凝练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其概念界定为: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的美术品格和学习美术课程后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它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书法教学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公共艺术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因此,应把培育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书法鉴赏教学过程始终。

1.了解书法基础知识,培养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应该了解书法基础知识,是由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三个部分组成。书法,指书写汉字和书写的方法和规则,必须遵循笔画、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规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形成多样的表现力和书写方式。通过图像识读,应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它们大致的演变过程、字体结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书法作品、书法创作现象和书法观念的习惯,了解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必要的理论常识,培养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核心素养。理论常识是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的支柱。学生通过点、线、面构成篆、隶、草、楷、行字体的表现风格和基本特征,能够从形体、比例、结构、空间、层次、肌理、墨色等方面展开分析阐述;了解笔画、笔法、结构、墨法、章法构成要素的概念、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从美术表现考察,章法是大局,囊括了书法的基本法则、书写格式、艺术规律和构成理论,统领笔法、结字和墨色,起着统一和协调的作用;从审美判断考察,书法是实用书写、技法规范、审美情趣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其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学生通过鉴赏,应形成初步的理论知识框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运用学到的审美方法和手段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3.通过书法学习训练,培养创意实践核心素养。我校公共艺术校本教材《走进诗书画印乐》中,强化了“中国书画”单元的拓展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首先,继续毛笔楷书练习。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毛笔运笔方法,能体会提按、力度、节奏等变化,把握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匀称、端庄美观,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过程,要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笔先”的意识,逐步实行较准确的背临;第三,拓展模块强化创意实践。学生对临帖的学习,探讨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作个性;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研究;联系现实生活,对事物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这是书法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综上,书法教学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各个环节,反之,每个教学步骤都落实着美术学科的五个方面核心素养。还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蕴含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

二、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审美判断,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书法鑒赏教学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和揭示书法作品的审美元素:

(一)分析书法作品的形态美

字的形态主体是笔画和笔法。笔画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其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书写规范称“永字八法”。笔画的书写,可以显示书写者特定环境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笔法指以尖锋毛笔为工具的写字、运笔时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笔法因人而异,书法形态的审美格调和品味都存在殊异。

1.揭示结字的点画变化。字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结字,古代书法家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评论家王镛指出,书法史从某种意义说就是字构的变形史。书法艺术的美学创造力,就是看作品的对字的变形处理。书法对结字形态的要求是,“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画与点,都指笔画和笔法;切忌“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在欣赏王羲之书法作品时,几乎找不出形态相同的点画,被点赞为“万点异类”。这些点画异类,又都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的,基本笔调协调统一,自然又合乎情理,形态变化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

2.揭示结字的力度质感。书法作品结字点画的“质”,是指其质地、分量、力度、文采等。有质感的点画,表象朴实,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浑厚含蓄,有一种内在美。如颜真卿《祭侄稿》,用笔线条点画运用轻、重、疾、涩,抑、扬、顿、挫,点画内容丰富而充实,给人以浑厚饱满、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书法艺术无论何种风格,结字都须体现一个“力”字。“力透纸背”,是书法家长期书法实践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体现。富有力感的书法之所以美,正是因为它让结字在凝固而不静止的点画形态中,显示了生命的运动。梁启超先生把“力”和“力度的美”,作为欣赏书法的主要依据。

(二)分析书法作品的结构美

书法的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是点画通过艺术技巧组合形成的汉字;书法结构是书法家根据文字的结构规律和本人的审美情趣、性格特点,所做的艺术安排。

1.揭示繁简用字的结构。汉字历史悠久,有的汉字,有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字等好几种写法;时代变迁,字体结构发展由繁至简。篆书在书写过程中,考虑书卷留白太多和书写习惯要求,大量使用繁体字甚至异体字。如书写“天生一个仙人洞”条幅中,书写者把“一”“个”“仙”,分别处理为“壹”“箇”“僊”,扩充了字体笔画,增加了点画搭配,结字显得充实、匀称。草书的结字正好相反,驭繁为简,以线条流动为字,如“天”“月”,尽量精简了笔画,且笔画相连、笔法疾速,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线条美。

2.揭示结字的笔顺结构。根据汉字结构特征、常用书写工具、书写姿势、书写时的肢体动作和书写笔程,归纳总结出: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汉字笔顺基本规则。但是,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有些汉字书写笔顺与上述规则不尽一致,而独树一帜。如碑帖常见的“必”字,书法采用笔顺为:首撇,中心定位;次卧钩,形成框架;再上点,占据主位;后左点、末右点,左右配伍。这样,结字结构彰显遒劲端庄、大方霸气。

(三)分析书法作品的章法美

章法是集众字而成篇,以整篇为一体;在安排布置整篇作品时,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互相呼应,所使用的方法。章法追求作品整体的完整和协调,章法的美是整体美。

1.揭示章法布局的艺术效果。读者欣赏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布局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布局方法,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条件。历代书法佳品,有的章法整齐匀称,照应严谨;有的章法大小疏密,错落其间;有的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有的空旷疏朗,上下呼应。在书法技巧中,章法是用笔节奏、墨色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方面的总成。一幅好的作品,是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运笔的节奏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成的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兰亭序》终篇结构首尾呼应、上下承接、一气贯注,通篇章法形神团聚不散。

2.揭示“分间布白”的形式完整。直式章法,字序由上而下,行序由右而左,讲究直贯气,如高山瀑布,一泻千里,取的是纵势。其书写格式可分为竖条式、中堂式、扇面式、对联式等。根據布白的需要,章法还须落款和钤印。落款是正文以外的文字说明,分上下两款;上下款都落称“双款”,只落下款叫“单款”;落款文字很多称“富款”,只署姓名叫“穷款”。落款填空补白,能体现作者的水平和修养。此外,钤印也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姓名章和闲章两种;闲章有时作引首章,有时作腰章。印章虽小,但其色彩红艳,非常醒目,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钤印运用得当,能起到活跃章法、协调平衡的作用。

(四)分析书法作品的意蕴美

书法的美,还表现在“虚”“实”之间,有形的是形态、结构、章法,无形的是意蕴,即气韵和意境。

1.揭示书法蕴含的气韵。书法的气韵是通过笔画、笔法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和体验的。如毛泽东原创诗词并行书“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结字墨色浓重、笔力千钧、一气呵成。由于书法家是一位革命领袖,放眼全球胸怀世界,诗、书皆言志,表现出笔法疾而墨色燥,彰显笔锋锐利和力度,凸显气势磅礴,实现了书法的内容和形式、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统一。

2.揭示书法表现的意境。书法的意境,源于书法作品提供的客观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而升华形成的境界。如明代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行笔稳健,结体严谨,结字富有变化,通篇一气呵成,毫无懈怠;闲章运用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宣纸肌理适宜营造分间布白的层次空间。作品显现一种稳重端庄、气势浑厚的美的境界。

三、结语

书法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而进入中国学生必须具有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就是提升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知识、赏析书法作品、积累审美经验、交流审美体验,掌握美的欣赏原理,从把握形式美到体验内在美,从领悟作者创意到理解艺术特色,从感知精神内涵到享受艺术与美的真谛,获得美的愉悦,产生美的感动,真正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书法鉴赏教学实处。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章法书法作品笔画
书法作品选登
质地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找不同
多一分不平凡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30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