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中的应用

2018-07-20陈彩英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模块化职业院校

陈彩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广大教育工作者摒弃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职业院校更是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如何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构建求职和就业优势,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对人才的技能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相应地,技术技能教育领域开展了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改革,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得到了高度重视。开设服装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少,但服装专业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历史对生产模式和技术实现模式仍然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化生产组织形式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现场指导能力,甚至个人的亲自动手能力有更刚性的要求。把这些因素纳入教学改革设计的思考范畴,才能把提升服装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初心变为现实。从笔者个人近十年的服装类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大有可为。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此模式应用于服装专业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探讨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律。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模块化教学通常指的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整体基础上,将某一课程的专业知识按技术流程或岗位类型进行分解,再将所分解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按照教师的逻辑来进行重新组织,整合成全新的教学模块,进而紧扣课程标准或专业标准对教学内容加以呈现,并以此形成教学方案与实施性教学流程。当前,模块化教学凭借着较强的教学内容组合的灵活性和技能目标分解的独立性,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事实上,许多的研究表明,模块化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目标群体置于理论指导和动手实践中,能更好地掌握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

在服装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由于服装生产领域的技术技能分解于整条工作岗位链,随生产过程的阶段演进而依托在不同的设备中,人员的角色和职务要求形成了突出的可分解属性。也就是说,服装专业的教学与模块化教学模式存在融合的良好基础。例如,“设備功能——技能要素”“工料形态——岗位要求”等等,都可以按模块化逻辑进行实训中心的布局重组和对应的教学活动匹配设计,从而实现服装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服装专业课程应用模块化教学的分析

1.传统教学安排的一般情况

当前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纸样设计》或《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学》《服装制作工艺》等,以《服装制作工艺》为例,教材基本都是分为基础篇与成衣篇,基础篇按部位分章节,其中三大块为缝纫基础知识、熨烫基础知识和成衣分解,细化成各部件,例如口袋、袖、领、下摆等部分进行由易到难的款式讲解;成衣篇则是由简入繁,以各种成衣款式进行讲述,以往的教学仅仅是将教材的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培训进行分别授课,但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底子,对服装专业的理解不够,再加上结构课程脱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也记不住太多内容,通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法真正理解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对服装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服装专业在进行专业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对服装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意识较为落后,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由于成绩落后,或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顺利考上高中进而考取高校,家长又不愿意其过早进入社会,迫于无奈才让孩子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并谋求工作机会。因此,在职业院校服装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等现象发生。在进行服装知识实践练习时,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懈怠心理。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技能,也就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展露拳脚。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职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并未抱很多期望,前些年我国教育部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加强中小学生能力培养以及高校师生素质培养方面,尚未对中职教育给予过多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尤其像中职类的教师也并未对中职学生投入过多的关注。一些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师更是认为该专业课属于不受重视的科目,便没有对课程给予重视,甚至是对服装知识教学以应付了之,教师心态较为随意,也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服装技能。

最后,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一些中职学校整体教学资源较为落后,服装专业理论没有与现实相结合,再加上教师手中的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不具备专业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使得当地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授服装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对服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鉴于这样一种状态,想要更大地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职校的专业特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相应的人才,需要根据当地社会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一教一学、填鸭子死灌的教学模式下,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进行实际的技能知识培训后,已经对之前讲过的理论知识淡忘的情况,从而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实践。如果缺乏结构知识的配合,学生也记不住太多结构制图的专业术语,理解学习内容就加大了难度,甚至根本不理解。因此,模块化教学模式逐渐引入到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中,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院校服装专业课将服装专业的三大组成部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授服装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当下较为流行的服装发展趋势,而设计服装工艺教学则完成服装的制作和展示,在制版课程中便是将该服装款式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学习,并通过纸张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设计、制版以及工艺知识加以整合,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提升对服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进行模块化教学对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服装设计人才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在不断进步,为了进一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技能,并为学生日后的求职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大有可为,尤其是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来讲,进行模块化教学更适应当前专业发展的需要,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这样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并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在服装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好地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款式、纸样、工艺之间的关联,学习了解当前服装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进行任务打包教学和仿真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对服装专业知识的整体了解。因此,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不仅是促进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学生日后求职的有力保障。

三、实行模块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1.与企业共同设计教学计划,使模块划分更符合生产实际

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能力,并推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便显得十分重要。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需要先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在以往的服装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需要学生分别进行学习,很容易出现先学习《服装结构设计》,后学习《服装制作工艺》的情况,这种前后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在对教学计划进行模块化的整合后,上述两门课程便融合到一起,学生在进行服装知识的理论知识学习后便可以直接进行实践,学习完服装结构设计,立马进行纸样实践课,并完成相应的成品。在进行工艺教学时,也无需对之前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重复,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服装知识的整体掌握力度和操作技能。在结构授课中,融入企业实际版样要求;在工艺授课中,融入企业工艺技术要求、质量要求,与现代企业接轨,对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有一定帮助。与此同时,在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整合后,也需要对教师进行整合,选用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教师来担任《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这两门专业课的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服装知识中的工艺和结构进行有机地融合,并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先制定模块化的教学计划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服装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

2.按模块重构实训教学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室建设

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的前提是将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由于服装专业知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整体的服装教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部分,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高层次的服装结构与工艺技术的具体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技能在最大程度上贴近服装职业技能中心所鉴定的高级工的标准,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是提升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在我国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分为女装结构、男装结构和童装结构,这三种工艺都包括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具体的制作工艺流程,对其进行模块化的专业技能培训需要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服装操作技能。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学生刚入校时可以分为缝制技能、熨烫技能模块,这也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生产技能模块的前提条件,因此,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主要是以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实训为主。例如,教师可以在对女装结构和工艺进行讲解后,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需要负责女装原型的结构、女装结构设计、女装工业用纸样设计与推板、女装工艺制作等,并运用所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所欠缺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在分组模块实践中,对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水平、表现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组员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实践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对服装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更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培训师资,尽早形成专业课程内每门课的有效对接

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进行模块化教学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用,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授课水平,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服装专业教师需要提前了解本班学生的整体能力,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服装知识和技术的辅导,并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的进度、接受能力调整授课方法,更有效地完成授课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对以往纯服装理论课的抵触心理,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主要是分为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学习两种形式,其中,理论学习是整个模块教学的基础,也是模块教学的开始。在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时,需要采用较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服装理论知识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模块学习时需要搭建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增加对服装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一体化实验室,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学完马上做,教师操作相应的投屏即时显示,还可以建设相应的教学视频库,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甚至是课前温习。针对不同的设备配置,调整不同的技能要素的实训基础,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生产款式,调整相应的授课内容,從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职业院校重视度的增加,学校自身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对于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讲,在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后提升其服装专业技能,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学生未来的求职。因此,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引入模块化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技能培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这几方面分别进行模块化教学,更好地发挥出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中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年金.“做中学”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7(5):90-91.

[2]白鹤.浅谈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分层模块教学[J].中国培训, 2017(10):256-256.

[3]李维正.模块化教学在中职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的运用[J].林区教学, 2017(10):91-92.

[4]陈世祯.实例教学法在中职Inventor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7(90):13-13.

[5]刘祥瑞.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模块化教学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7(1):126-128.

[6]陈济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艺术, 2017(7):74-74.

[7]邓胜立.“模块化、情境化、岗位化”中职“服装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7(2):22-24.

[8]张科静.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以东华大学-西敏大学合作MBA项目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 2017, 32(2):114-117.

[9]尹录英.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 2017(11):51-52.

[10]李旭, 李琴, 张龙琳.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青年女裤纸样设计[J].丝绸, 2017, 54(9):61-66.

[11]潘七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刍议[J].电子世界, 2017(8):33-33.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模块化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