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师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018-07-20宋兰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活动师生

宋兰

一、幼师生职业能力概述

(一)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更加需要有相当综合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对培养幼儿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在中等师范学校课堂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与初中课程目标衔接不到位,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教材内容知识点多且理论性强,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课程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因此,为了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师范学校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何为职业能力?从不同的关注角度出发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表述。一些学者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饶淑园教授提出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教育能力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多重角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备多元化的职业能力,借鑒学者们对职业能力的研究,结合师范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幼儿园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幼师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情感、认知能力、社会综合能力、教学活动能力。

(三)职业能力的形成方式

职业能力主要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发展与整合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职业意境是职业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结合生物教学和师范专业特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在形成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职业情景,让学生动起来,增加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的机会。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在经典教学法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幼师生职业能力的特色教学方法。

二、幼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科兴趣,渗透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指学生对待幼儿教师职业和教育对象的态度,是幼师生能够胜任幼儿教师角色的前提。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师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取得好成绩,为将来的就业和升学打下基础,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职业情感的培养,因此塑造幼师生的职业情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生物的应激性》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在这节课中笔者首先运用“你是眼坚强吗?”的小游戏进行课堂情景的导入,让学生两人一组,在对方眼睛前方5厘米处快速拍手,看对方能否不眨眼睛,并通过师生讨论得出“在拍手的刺激下人都会眨眼睛,这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表现”的结论,从而成功导入新课。在随后教学环节中,针对“植物的向光生长原理”这一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笔者运用拟人教学法,通过动作模仿来向学生讲解:“经过窗外的单侧光的阳光照射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向光性弯曲”,拟人化的讲解使学生对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是引起植物的向光性弯曲的主要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小游戏”和拟人教学法这种适合幼儿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拓展教学思维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职业情感的培养。

(二)构建学科知识,培养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结合幼教职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差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如,《生物的应激性》这节课中,知识概念较多且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辨析这些概念,成为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就此笔者主要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和比较归纳法。在课前一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豆苗向光生长的实验”,并记录实验产生的现象和时间,课堂上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记录,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讨论得出“阳光刺激是引起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向光性”这一概念。针对“植物向光性原理”这一抽象内容,笔者除了采用拟人法进行讲解外,还采用动画演示法,让学生能更为直观地观察、认识这种现象,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概念的目的。针对“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两种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定义,并完成表格。运用实验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和总结归纳法,在构建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教学,提升社会综合能力

社会综合能力是指幼师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既是学生实现幼教职业目标的要求,又是终身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紧密联系生活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

例如,针对“感震运动和感夜运动”以及“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这两组容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并总结归纳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针对“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这一抽象知识点,结合常见的生活常识以“公鸡母鸡的求偶行为”和“眨眼反射”为例,引导学生得出“激素和神经调节是引发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结论。随后笔者以生活实例来进行课堂知识拓展,向学生提问:“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类的精神因素对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对我们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通过以上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与行为习惯。

(四)模拟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活动能力

教学活动能力是幼师生从事幼教职业的关键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活动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幼儿园科学教育情景,让学生当“教师”来组织教学,不断加大学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方面技能训练的比例,

例如,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活动教案及相关教具,在“认识植物感震运动”的教学环节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教师”为小班“幼儿”组织15分钟的《认识含羞草》的教学活动。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10人一组观察身边一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并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动物的生活习性,最后完成《认识小动物》大班科学活动设计。利用这种“仿真教学模式”,学生不仅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课外资料拓展了知识面,而且在活动设计系和组织活动中还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达到了有效提升教学活动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面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对薄弱的现状,为使幼师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职业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生物教师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形成和培养;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职业情景,注重在课堂上营造人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从而达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教学活动师生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