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培育研究

2018-07-17熊美珍

考试周刊 2018年62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策略研究

摘要:积极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是当前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素质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并且就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培育展开讨论,旨在提高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素养,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大,由此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道德就是指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在社会生活以及工作中所应该坚守的职业操守以及行为规范。工匠精神经过了长时间的洗礼,其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最终成为当前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核心精神。

一、 工匠精神具体内涵及其特征

在我国古代,“匠”是指从事林木制造业的人,随后韩非子将“匠”认定为是那些心灵手巧的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以及以德日为代表的工匠精神,其各自的特点都不同,结合现今时代的发展特点以及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较高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要求职业人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要求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敢于负责。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麻烦,也应当要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意识。

(二) 品質精神。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是从来不会降低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企业必须要注重自身生产产品的品质与品牌的发展。随着国民素质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其将要消费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要求,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消费需求下,职业生产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产品意识以及品质精神,加强对生产产品的“精雕细琢”,由此来凸显其较高的创造性,体现出产品的高品质。

(三) 创新精神。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所一直追求并且秉承的精神,美国作为国际工业创意与产品创新的领导者,其将创新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比较细致,因此,即便是在古代,我国的生产技艺者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艺,现当代的职业技术人才应该在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提高自身职业生产的开放性,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和生产技艺。

(四) 服务精神。服务已经成为当前这个时代企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促使其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而产品消费所附带的消费服务也是凸显企业及其职业人员的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企业生产以及技术人才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产品生产以及技艺创造的过程中都要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服务精神实则是对人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尊重。

二、 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一) 学校职业道德素养体系有待完善、培育方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其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在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培育体系,但是许多学校在该方面的培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育是当前诸多学校所欠缺的。首先,学校缺乏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相关的课程教学比较独立,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其次,培育方式单一也是当前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效果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没有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对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对学生自主内化引导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其不管是在学校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但是由于缺乏各种硬性制度的制约,再加上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内化能力,导致学生并不能够将学校的培育内容有效地内化为自身所有,大大降低了职业道德培育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当前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方面,对具体的行为引导以及习惯养成没有研究,这是当前阻碍学生职业道德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道德执行力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是技能型人才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应该养成的职业素养,当前社会对于职业道德的范围界定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神、企业忠诚度以及服务精神等三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学校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够自觉遵守,但是其会因为薪资待遇等原因降低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此外,学生的服务精神也比较差,这一点是当前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一个弊端。除此之外,学生虽然在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但是其对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发展能力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也无法正确判断当前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 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培育体系

(一) 创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人文培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制造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谓是非常急切,但是收到许多旧观念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技能型人才都是在生产环境比较差的地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再加上我国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大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导致大部分人对职业院校学生及其以后所要从事的技术型职业都是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待的。职业院校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主基地,其要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结合社会,为工匠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创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首先,学校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结合职业道德培育需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有效结合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心建设中。其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重点举办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文化活动,结合企业的力量,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评委参与指导。比如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心中的职业观”等比赛,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力量增强学生对自身的价值以及职业学习的肯定。最后,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人文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学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可以积极邀请社会中对工匠精神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 积极促进各学科的有效融合,构建立体化的职业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行业都在进行不断的产业升级,由此各种生产技艺也可以相互渗透、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由此,诸多新的生产工艺以及学科教育也由此诞生。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培育,其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意识,由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也为以后其融入企业职业生产中做好准备。学校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教育特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可以适当的拓展其他专业的学习,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开一个新世界。为充分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作用,学校要积极构建立体化的职业课程知识体系,将工匠精神有效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立体化职业课程知识体系的作用。为了切实有效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中,学校的立体化职业课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教育、心理素质教学等几个方面的课程。首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相关的程序标准以及职业行业规范等,在相关的技术操作过程中有效结合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其次,思想政治课程。我国现代化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具有坚定的道德思想,在思想教育中有效滲透工匠精神,结合先进人物事例,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该课程的系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自主职业规划的能力,进而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心理素质课程教育,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发展中养成乐观的心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担当能力。

(三)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根本,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无从谈起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培育,因此,学校要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充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自身职业学习的整体认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了解工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相关原理及其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技能之后,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强化自身的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能力。

(四) 积极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完善校园外化制度标准

教师是各项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其首先应该积极完善自身的师资力量,积极引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以及较强工匠精神的教师作为学生工匠成长之旅的引路人。双师型教师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坚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职业道德精神。要求教师要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用自己较高的职业操守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来为学生做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向学生展示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社会中的工匠大家到校参与教学指导,让工匠精神真正渗透在职业道德培育中。除了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之外,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符合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校园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由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首先,建立健全教职工以及学生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全校师生的日常行为,进而提高师生的自觉性与规范性,为学生的职业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完善职业教育学风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知识教育不同,其要充分体现自身的职业特色,将追求较高责任意识、品质锻造、创新精神以及服务精神等工匠精神有效渗透在学风建设中,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学术不端的学生进行强有力的批评教育,规范学校的校园风气。最后,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仅仅依靠学校以及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其还要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自觉地遵守职业行为标准以及行业规范,将工匠精神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教育知识体系,从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2]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42-148.

[3]张德文.“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39-41+50.

[4]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教育与职业,2017(21):65-72.

[5]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02):45-48.

[6]王慧慧,于莎.工匠精神:我国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行动纲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03):53-57.

作者简介:

熊美珍,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策略研究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师院校英语教改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