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8-07-17施鸿梅

考试周刊 2018年62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语文素养

摘要:我一直坚信:生活处处皆语文,篇篇即是好文本。只要是文学的东西,小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小“说明书”,大到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名著,它都一定有可讓学生“吸收”的语文元素。其实,小学生具有天然的言语生命力,只要“温度和营养”适宜,这种生命力就会自主舒展。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则是让学生的心灵真正浸润到优质的语言文化元素中,实现有效的语文教育。“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提升学生素养”理当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元素;大语文观;语文素养

某日进修,听了一节课——《夜晚的实验》。本文是一篇讲述科学实验的科普文,文章结构明朗,作者的语言组织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如省略了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实验假设,而这样的跳跃恰恰给学生的质疑、思考、探究、创新留下了空白。那么,针对这样的文体又该怎样去凸显语文味呢?

本节上课的教师走的是“亲语”路线,抓住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进行,做到“以读为主,以写为本”。老师采用了“四读法”,以“读”来“牵”篇。

“一读”为初读。重点讲解文中的字音、字形。教学中教师出示学生易读错、写错的字,为学生正音、正形。听闻此环节,我感动于教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的识字、写字练习上。虽为六年级的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依然是不可小觑的,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如果学生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难道不是他一生有用的财富吗?在如今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字、词、句、段、篇,我们当中的不少人把更多的精力运用于单纯的阅读分析和习作教学之中,而忽略了字的教学,特别是书写。殊不知,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基础”没了,皆是空。

“二读”为细读。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斯帕拉捷是如何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让学生入文思考。个人汇报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假设——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顺序进行介绍,四次实验的叙述,教师做到了由“扶”到“放”,这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更是让学生和文本有了“亲密接触”之后的一个再次分析、整理、表述的过程。

“三读”为精读。教师在屏幕上出示“认真读课文2至6小节,从几次实验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斯帕拉捷怎样的科学精神?”明确了要求之后,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感悟的时间,为后面的“畅所欲言”埋下了伏笔。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阅读、感受、品悟、表达的主体。汇报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更体验到斯帕拉捷的科学探索精神,从而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了一颗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四读”为赏读。本次入文提高了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是如何写的。于是,学生又开始了文本的“大盘点”,他们发现文章做到了“详略得当”,4次实验并非平均用力,例如:第一次的“蒙眼睛”实验,作者写了实验的结果、假设、方法,而第三、四次的“涂翅膀”和“堵耳朵”实验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语言简洁明了。与此同时,有同学发现文章在描述每次实验时,表达的顺序也稍做了“技术处理”。如:第一次实验作者先交代了实验的结果,继而再陈述实验的假设和实验的方法。而后面的实验介绍则调整了表述的顺序,并不雷同。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本节课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了教者想法,然而留给我们观课者的则有更多!

一、 明确目标,确立大语文观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应当是学生听、说、读、写的一种综合能力即语文综合素养,这种素养将伴随孩子们一生,影响着他们后面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日渐“丰厚”,这就是所谓“带得走的能力”。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生活无处不语文。当然,基础工程还是我们“小小的语文课堂”,在语文的课堂中我们就应当做好“文本”的挖掘过程,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挖掘出语文课本中的“语文元素”,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语文综合素养?简单言之,即能有一手漂亮的字,能读懂并乐意亲近他人作品,能写文通字顺的文章,这就是语文素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课内文章的阅读品析就是促成这一能力的关键之所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只有做到“笔尖沙沙,书声琅琅,思维碰撞,畅所欲言”,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的课堂。

二、 甄别体裁,挖掘语文元素

对于阅读教学,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可挖掘的“语文元素”。无论是叙事的,还是说理的;无论是状物的,还是写景的;更无论是抒情的,还是议论的。总之,内容宽泛,体裁多样的文本之中都存在一定的语文元素,因为它们都属于“大文学”的范畴。

何为“语文元素”?就是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所具备的区别于其他各门学科的独一的物质。简单化之,就是可供“听、说、读、写”训练的元素。语文教学必须要体现“语文元素”,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把那些“非语文”抑或远离语文的东西剔除掉,让语文能够清爽起来,灵动起来,真正能够使其在素质教育中独当其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三、 言语本位,凸显语文特色

语言是语文的根。语文学科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对科普文而言,更需要学生用语文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寻找语言训练点,要抓住文本中所内有的“语文元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地训练,让学生品味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等特点。无论何种体裁形式,教学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反复揣摩语言文字,始终“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

作者简介:

施鸿梅,江苏省南京市,八卦洲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树立“大语文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大语文观”引领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