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坐浴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临床观察

2018-07-16赵春梅周玉红孙小丽罗喜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外阴鳞状上皮

赵春梅 周玉红 孙小丽 罗喜平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广东 广州 510010)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属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一种,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该病病因不明[1]。患者多由于严重瘙痒,反复搔抓等刺激使瘙痒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瘙痒以夜间加重为特点,属于妇科疑难病之一。笔者通过中医外治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妇科门诊患者,确诊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348例,其中161例纯中药治疗,其中完成全部观察者143例,年龄16~7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1年。见表1~2。

1.2诊断标准(1)外阴严重瘙痒;(2)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纹理明显,局部色素改变,可合并皲裂、溃疡等;(3)病理诊断复合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1.3排除标准(1) 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外阴瘙痒;(2) 有中药过敏史;(3) 孕妇禁用。

表1 143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表2 143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症状及体征

1.4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防风20 g,淫羊藿20 g,地肤子20 g,补骨脂20 g,当归20 g,薄荷20 g,荆芥20 g,何首乌20 g,苦参20 g,透骨草20 g,牛膝20 g,蜈蚣2条。用法:将中药用煲药袋装好,放入锅中煎煮20 min,将中药倒出,待中药温接近皮肤温度后,坐盆15~20 min,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期间症状和体征消失者,可提前停药),经期停药。坐浴后擦干外阴。

注意事项:保持心情愉悦,禁食辛辣、油炸、海鲜、牛羊肉、火锅、榴莲、芒果等辛温发散食品。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勤换内裤(纯棉、宽松),卫生巾选用纯棉制品。病例观察期间禁用任何其他药物。

1.5疗效判定 瘙痒、干燥、脱屑: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进行评价,患者本人将症状程度标于VAS上,医生根据患者标记结果,登记分数:0分表示无症状,10分表示症状严重、无法忍受,0到10分逐渐加重。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停药后3个月进行评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161例患者,其中5例治疗期间改为超声聚焦治疗+中药治疗,6例患者未完成治疗失访,1例患者因中药过敏,治疗3 d后中止治疗;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失访。143例完成治疗及随访。

143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停药3个月,瘙痒、外阴干燥、脱屑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与停药后3个月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患者瘙痒、干燥、脱屑VAS评分情况(±s,分)

表3 治疗前后患者瘙痒、干燥、脱屑VAS评分情况(±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bP>0.05

3.05±1.68 1.85±0.94a0.56±0.79a0.95±0.23ab时间 外阴瘙痒 干燥、脱皮屑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停药后3个月9.01±1.15 3.39±0.88a2.83±0.97a3.17±1.45ab

2.2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中药局部过敏症状,中止治疗后未进行干预,过敏症状消失。1例患者既往有轻度阴道脱垂病史,用药3个月后,自觉阴道脱垂加重,妇科检查后,仍符合阴道前后壁轻度脱垂范围,其他患者无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体满意度97.9%(140/143)。

3 讨论

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外阴局部皮肤的病变。多数文献报道[3-5],该病的患者年龄34~48岁,本研究143名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集中在20~40岁(占患者总数77%),平均年龄(36.52±8.12)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0岁以上患者仅12人,占患者总数的8.4%,与2016版《妇产科学》[1]中“临床多见于50岁以上妇女”不一致。本研究与参考文献报道的平均年龄偏低,不排除该病年轻化趋势。本研究所在医院属于大城市,年轻人群是城市人群主题,年轻患者偏多,偏远及落后地区生活的留守老人或者年纪偏大人群占主要部分,不能认识该病、漏诊或延误诊治也可能是年龄不一致原因。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该数据的准确性。本病虽然发病机理不清,但是反复不良刺激、炎症及辛温发散食品均可加重本病症状,因此,针对本病,在生活方式上,应给予患者合理的指导意见,避免诱发本病。

本研究采用VAS评分法客观指标进行评价,VAS是评价瘙痒程度的一种比较科学的量化方法。既往研究多采用描述性语言进行人为划分,而这种人为的划分方法不便于统计分析,不利于对瘙痒机制深入研究[6-7]。本研究将直观比例评分直接界定瘙痒程度,直观、量化、可操作性强,自身前后对比强。外阴反复瘙痒是本病的典型症状,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治疗前VAS评分大于7分者(7~10分为重度瘙痒)占92.3%,因此,临床反复外阴瘙痒、夜间加重、实验室白带检查结果阴性或者按照阴道炎治疗瘙痒缓解不明显者,需要排除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性疾病。本研究所有患者经历多次被按照阴道炎(检查结果阴性)治疗而延误治疗。

本研究发现86.0%的患者肉眼可见不同程度皮肤纹理增粗,而68.5%患者肉眼可见色素改变,有色素改变患者均伴有皮肤纹理改变,因此,提醒临床医生,重视皮肤纹理变化可能提早发现病变,及早诊断及治疗。临床部分患者瘙痒部位在阴毛处或者阴唇沟、阴蒂包皮包裹处等不易发现位置,针对反复外阴瘙痒、阴道炎结果阴性(本研究发现既往2次以上阴道炎结果阴性,均按照阴道炎治疗的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占94.4%)、色素改变不明显、患者给予重视,需要临床医师仔细分辨皮肤状况,排除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另外,本病容易和外阴白癜风混淆,外阴白癜风肉眼可及病损区域界线分明、皮肤颜色均匀改变、光泽正常,皮肤滋润、皮肤纹理正常,触感柔软和正常皮肤无差别,轻度瘙痒,通过病理诊断或者伍德灯可鉴别。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可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控制瘙痒,有效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导致皮肤萎缩,停药易复发[8];CO2激光点阵治疗效果较外阴硬化性苔藓差[2],外阴超声聚焦治疗应用广泛[9-10],效果较好,总有效率90%以上,但终因治疗过程中需要麻醉、治疗后局部充血水肿需要冰敷、治疗费用稍高等限制其临床广泛使用。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阴痒”“阴疮”范畴。因病变部位位于外阴,和肝脾肾关系密切,肝络阴器,肾开窍二阴,脾主肌肉,临床多将此病责之于肝脾肾。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肝肾亏损、肝经湿热、脾虚湿盛是本病的病因。故本方治以滋补肝肾、疏肝清热、健脾祛风、除湿止痒。方中防风、荆芥、当归祛风养血,血行则风自灭;淫羊藿、补骨脂、何首乌养血调肝补肾;苦参、地肤子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方中重用牛膝、透骨草,使气血下行、运行通畅、作用于外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智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支。”本方中加入蜈蚣作为引药,调和诸药,作用于内外,从而达到促进药到病所之功。中药熏洗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疗效确定,王术平等[11]自制消白灵洗剂熏洗外阴,配合中医内治法,痊愈率达30.95%。王桂萍等[12]自拟外洗方熏洗坐浴,配合中药内服调理脏腑气血以及红光照射,痊愈达15.2%。雷明君等[13]运用中药内服配合熏洗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病变,治愈达20.5%。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外阴白斑的文献诊断标准不统一、评价标准客观指标少,其安全性、有效性等仍需要经过大样本、长时间观察,同时,中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弊端,比如用药周期长、每天坐盆耗时久,患者很难坚持,是否长期坐浴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痔疮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外阴鳞状上皮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D-L1的表达与P16、HPV感染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
如何根治外阴白斑病?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OXC2、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