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大陵穴对大鼠踝部软组织损伤血液流变的影响※

2018-07-16涂国卿邹来勇曹耀兴朱玉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瘀血空白对照红细胞

涂国卿 邹来勇 曹耀兴 朱玉辉 李 丰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江西 抚州 344000)

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参数,将有助于疾病的缓和与好转[1]。踝关节扭挫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筋痹”“痹症”范畴,是由于外伤因素,使踝部的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气滞血瘀而致[2]。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平衡针刺大陵穴对踝部软组织损伤血液流变的影响,探索软组织损伤瘀血肿胀与血液流变指标的内在关系,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证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分组造模 用10%硫化钠溶液脱除实验大鼠左后腿踝部鼠毛,用撞击器撞击大鼠左后腿踝部外侧,连续打击4次,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模型。取93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及平衡针刺组,每组31只。

1.2治疗方法 (1)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常规喂养及观察。

(2)常规针刺组:参照《实验针灸学》[3]有关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取穴,选取病变部位昆仑、丘墟、解溪、太溪。常规酒精棉球消毒,采用提插针刺手法,直刺0.2~0.3寸,留针15 min。

(3)平衡针刺组:根据“病在左,取之右”原则及突出单穴疗法,取右侧大陵穴。选用13 mm,0.5寸一次性毫针,常规酒精棉球消毒,采用提插针刺手法,直刺0.2~0.3寸,以大鼠出现剧烈的抽搐样表现为宜,快速针刺,快速出针,不留针。

以上3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1 d。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伤肢肿胀和瘀斑等症侯。

1.3观察指标(1)肉眼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况、饮食多少、体重增减、毛发光泽度。每天观察伤肢肿胀和瘀斑等症侯表现,采用如下分级评分法进行观察:①皮下瘀血:多量块状=2分,少量点状=1分,无瘀血=0分。②肌肉肿胀:明显肿胀=2分,稍有肿胀=1分,无肿胀=0分。③肌肉颜色:紫暗色深=2分,暗红色浅=1分,色泽正常=0分。

(2)外表观察:评分标准:完全恢复正常,同正常软组织=6分;表面无出血灶,切开软组织偶见点状出血或瘀血灶,无水肿=4分;表面见0.5~1 cm2出血或瘀血灶,水肿的面积小于1 cm2=2分;表面见大于1 cm2,出血、瘀血、水肿=0分。

(3)血流变检查:实验治疗3周后,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3 mL,置于含有肝素的抗凝管中,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基本指标[4]: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血细胞压积 (HC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肉眼及外表评分 由皮下瘀血、肌肉肿胀及肌肉颜色3项构成,分数为3项所得分相加取平均值(见表1),根据评分标准得出外表评分(见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针刺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从各项指标来看,平衡针刺组的作用较其它2组更强。

表1 3组治疗前后肉眼评分 (±s,分)

表1 3组治疗前后肉眼评分 (±s,分)

注:治疗前各组比较,①P≥0.05;治疗前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②P≤0.01,常规针刺组③P≤0.05,空白对照组④P≥0.05;治疗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⑤P≤0.01,常规针刺组与空白对照组⑥P≥0.05

组别 只数 治疗前 治疗后平衡针刺组常规针刺组空白对照组31 31 31 5.32±0.76①5.50±0.84 5.24±0.62 1.25±0.23②⑤4.98±0.77③⑥5.11±0.58④

表2 3组治疗前后外表评分 (±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外表评分 (±s,分)

注:治疗前各组比较,①P≥0.05;治疗前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②P≤0.01,常规针刺组③P≤0.05,空白对照组④P≥0.05;治疗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⑤P≤0.01,常规针刺组与空白对照组⑥P≥0.05

组别 只数 治疗前 治疗后平衡针刺组常规针刺组空白对照组31 31 31 4.94±0.52①4.98±0.50 4.94±0.48 1.42±0.22②⑤4.68±0.42③⑥4.74±0.58④

2.2血液流变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详见表3,与空白组、常规组比较,平衡组的高、中、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显著降低 (P<0.05或P<0.01);平衡组与其它2组比较,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都显著性减少(P<0.01);平衡组与其它2组比较,红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1)。从各项指标来看,平衡针刺组血液流变学观察指标与其它2组比较有显著改善。

3 讨论

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作为许多疾病的鉴别及诊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治疗逐渐为临床认识。血液流变学指标已成为血瘀证诊断与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5]。在高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可反映红细胞变形时的血液黏度;低剪切率下的黏度可反映红细胞聚集时的血液黏度;中剪切率下的黏度则反映红细胞解聚后又无多少变形时的血液黏度[6]。纤维蛋白原可促进红细胞聚集,是影响低剪切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全血黏度适当下降能改善微循环的灌流情况,使单位容积的血液在单位时间中能在单位微循环内发挥最大效益,大大减轻心脏负担;而血液黏度升高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不畅,可使组织缺氧或使从组织中排除废物的循环作用发生障碍。有资料表明:氧运输的最适Hct是30%~40%[7]。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最主要因素,悬浮于血液中的大量红细胞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其结果使得红细胞在血液中可处于两种不同的分布状态,即每个红细胞单独存在的分散状态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相互叠连在一起的聚集状态。

中医学认为血瘀证系由于“血行失度”瘀积于经脉或“血脉不适”器官之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所引起。中医学的血瘀证是一种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性异常之症。而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黏性和变形性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正是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内容[8]。《诸病源侯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停积,若流入九腹内,亦聚集不散,皆成瘀血。”根据《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故独取健侧大陵穴。大陵穴,是临床上常用的特定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侧横纹头之中点,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因其在五输穴中为之输穴,属土,据其“输”主体重节痛的理论,此穴还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祛风止痹的作用。大陵属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在王文远教授的平衡穴位里称为踝痛穴,能治疗小腿、踝关节及足底疼痛等病变;在名医李柏松先生的“八字治疗法”中,大陵穴为治疗踝关节疼痛的反应点。

表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比较 (±s)

表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比较 (±s)

注:平衡组与其它2组比较,血液黏度高、中、低切都明显降低,①P<0.05或P<0.01;平衡组与其它2组比较,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都显著性减少,②P<0.01;平衡组与其它2组比较,红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③P<0.01

红血细胞压积(%)0.54±0.06③0.48±0.08 0.47±0.05组别 只数 血液黏度(mPa·s)高切(200 s-1) 中切(30 s-1) 低切(1 s-1)平衡针刺组常规针刺组空白对照组31 31 31 5.42±1.83①6.12±0.51 7.02±0.26 7.05±2.03①7.89±1.01 9.12±0.42 18.95±3.25①20.88±2.42 24.41±1.87血浆黏度(mPa·s)1.58±0.27②1.84±0.35 2.12±0.54纤维蛋白原(g/L)3.47±0.65②4.05±0.82 4.47±0.98红细胞聚集指数3.92±0.34③3.47±0.25 3.14±0.17

本研究显示平衡针刺大陵穴,外观上能够更好地减轻皮下瘀血,活血消肿,实验检查显示改善血流变各项指标,说明平衡针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其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瘀血空白对照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成牙骨质、成纤维分化的影响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过表达H3K9me3去甲基化酶对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的影响(内文第 96 ~ 101 页)图版
镜像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