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2018-07-16郭逢源韦敏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气阴参芪红细胞

郭逢源 韦敏峰

(1 九江市浔阳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西 九江 332000;2 九江市解放军一七一医院内分泌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糖尿病肾病(DN)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并发症,是由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造成的,如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发生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文献报道,随着糖尿病发病人群的不断增多,DN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主要原因[1]。因此,DN的早期防治对糖尿病患者极为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N能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其效果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2]。本研究针对气阴两虚型DN患者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的影响,为该疗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DN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研究组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2~82(58.8±4.2) 岁;病程1.4~18 (9.6±2.3) 年;Mogensen分期:Ⅲ期30例,Ⅳ期28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43~84 (59.4±5.7) 岁;病程1.8~17 (9.8±1.9) 年;Mogensen分期:Ⅲ期42例,IV期16例。2组患者符合DN的西医诊断标准,Mogensen分期标准为Ⅲ、Ⅳ期;中医诊断属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候符合气阴两虚型;排除原发性或其他继发性肾病,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近1月内发生酮症、高渗性昏迷、活动性溃疡及严重感染者。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适当运动、胰岛素控制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生黄芪30 g,党参30 g,丹参30 g,金樱子20 g,芡实20 g,茯苓20 g,牛膝15 g,生山药12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川芎12 g,泽泻12 g,山萸肉12 g,牡丹皮10 g。以上药物由医院煎药房统一煎成250 mL袋装剂,1剂/d,分早晚服用。2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检测。

1.3观察指标(1) 中医证候积分。(2)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降低>50%;有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UAER降低20%~50%;无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UAER降低<20%。(3)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检测仪器采用BT-300A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4) 肾功能指标:包括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UAER检测采用Qui Read 101散射比浊法,Scr、BUN检测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8.63±7.29) 分、(17.04±4.78) 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8.96±8.05) 分、(22.24±4.78) 分;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8%,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研究组 58 治疗前 10.54±0.42 4.61±0.28红细胞变形指数0.60±0.18治疗后 7.02±0.27 3.15±0.25 1.26±0.22 0.98±0.04对照组 58 治疗前 10.63±0.36 4.58±0.37 2.37±0.38 0.63±0.14治疗后 8.82±0.47 4.35±0.23 1.64±0.19 0.95±0.05全血黏度(mPa·s)低切 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2.42±0.45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UAER、Scr、BUN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 UAER(μg/min)研究组 58 治疗前 56.45±28.53 Scr(μmol/L) BUN(mmol/L)125.92±43.86 60.32±8.54治疗后 22.26±15.48 92.17±30.85 92.62±10.87对照组 58 治疗前 55.64±27.19 6.04±3.57 61.24±9.18治疗后 38.79±20.57 4.82±1.23 73.54±9.3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三消”等范畴,DN在消渴病基础上发展而来,属“肾消”“虚劳”“水肿”等范畴[3]。其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房劳过度等,外因主要为外感六淫[4]。本研究主要讨论Ⅲ、Ⅳ期DN,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以肾为主,气阴两虚为其本,瘀血、湿浊为其标[5]。气虚则血运无力,阴虚则血行艰涩,气阴两虚则固摄无权、气化不能,导致瘀血阻滞,邪毒在肾络内瘀积,加重消渴病[6]。因此,该病治疗以滋阴益气,活血化浊为主。

本研究中针对气阴两虚型DN采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方中生地黄、山萸肉、生山药、牡丹皮、泽泻和茯苓可滋肾养阴,兼益肝血、补脾阴、泻肾浊;党参、黄芪可健脾益气,升津止渴;川芎、丹参、当归可活血化瘀;芡实、金樱子可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截流固源。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主次分明,具固肾滋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7]。研究证实,常规治疗结合参芪地黄汤治疗DN疗效较好,能有效减轻肾损害,改善肾功能[8]。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肾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9]。DN患者存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和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等,导致体内微血管病变,加重肾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参芪地黄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DN(气阴两虚型)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气阴参芪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UPLC-Q-TOFMS/MS法分析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糖网1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22例
参芪血痹方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