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蕴与价值

2018-07-13周士跃

邓小平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价值

周士跃

[摘要]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以指导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科学的科技地位观。坚持矛盾分析法,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并从生产力的高度分析和研判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其次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观。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加强科技队伍的管理,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后勤保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培育科技人才。再次是要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指导科技发展实践。提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重点发展高科技,抢占科技制高点;制定开放的对外政策,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当今科技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意蕴;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024-08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念指导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发展,开创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科学的科技地位观

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确立了科学的科技地位观。坚持矛盾分析法,从发展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并从生产力的高度分析和研判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一)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邓小平深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并将其思想精髓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处理问题时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的论断,正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创新性应用。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个现代化”目标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改革开放后,才重提“四个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分析了“四个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刻认识到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处于关键地位。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现代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表明,科技在农业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

其次,现代科技是现代工业的根基。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30多年的砥砺奋斗,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更加强调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各国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最后,现代科技是现代国防的保障。不容置疑,科技在捍卫国防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列宁曾指出:“没有科学是不能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的。”高尖端科技一般最先运用于国防军事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地创造和改进武器装备,深刻地改变着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可以说,谁占领了现代科技的制高点,谁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正以空前的速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若跟不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只会迅速被世界所淘汰。科技水平得不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也得不到巩固,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形势倒逼改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提“四个现代化”,并从发展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研判科技发展形势,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分析和研判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很早就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直接的生产力”,并且“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但是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没有得到重视。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关键性地位,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1975年邓小平在听取中科院负责同志汇报时,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又进一步全面阐述和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还从现实与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他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并指出这“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他认为,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劳动力也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只有劳动者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才能够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上述阶段,邓小平主要是论述和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指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率越来越大,邓小平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生产力,而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同年9月,他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以及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又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践和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大势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首先,它是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远远超出了19世纪对科学的认知,重新界定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时代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着重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处于第一位,是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党制定国家战略方针具有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领域都比较落后,迫切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的社会状况。以发展科学技术为牵引,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观

知识分子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知识分子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受到严重扭曲,大批知识分子受到了打压、迫害,严重迟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起步的科技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复出后,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他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教育、科技、知识分子问题提升到战略方针、战略措施层面认真对待,展现了邓小平科学的科技人才观。

(一)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1958年,毛泽东提出建设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要求在政治和业务、政治和技术上统一。又红又专是我们党对科技人才的一贯要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全面阐释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所作的贡献。他强调新中国的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之间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强调要把“老九”提到第一位,摘掉“臭老九”的帽子,要在党内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可以说,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是其科技人才观的理论基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全面展开的。1982年,党中央提出对知识分子要“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政治上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才能够调动他们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加强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队伍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有专业的、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邓小平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对此,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党中央也制定了一系列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多次强调解决科技人才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是第一位的、最难的,然而我国科技人才短缺与窝工浪费等问题并存,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等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制定一套措施将知识分子组织起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打破军民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把全国科技人员统筹使用起来。行政分割阻碍了人才的流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打破这种界限,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三)要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科学技术工作的后勤保障

邓小平曾表示,“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这充分反映出邓小平对发展科教事业的重视,一切工作要给科研工作让路。邓小平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领导班子要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关于后勤保障方面,邓小平认为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不仅要从精神上对他们进行鼓励,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要提高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增加津贴补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关于科研工作与政治工作方面,邓小平认為科研工作是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和最大的政治,应当把最大的精力集中到科技工作上,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治工作要减轻任务、降低要求,而是要改进工作方法,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断提升政治工作水平。要通过政治教育使科技人员能深刻认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科技工作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鼓舞和动员他们攻坚克难、攀登科学高峰。

(四)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培育科技人才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技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又在于教育。邓小平强调各行各业都要抓科技和教育,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教育和科技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全局的基础工程。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指明了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现代化,即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尤其是要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面向世界,即面向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吸取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面向未来,即教育要立足长远发展,面向21世纪发展方向。邓小平对发展科教事业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广泛涉及科教事业的发展方向、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高校建设等问题,是我国制定科教事业发展方针、政策、路线的指导思想,是制定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指导科技发展实践

邓小平科技思想内涵丰富,不仅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观,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方针,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高科技、科技领域的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等,指导着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索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效仿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虽然它显现出集中力量重点攻关的优势,尤其是实现了国防高科技历史性的突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科技体制过分强调科技行政化,管得过死,不利于科研单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时,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割,“长期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要,不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对此,中共中央于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邓小平强调,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邓小平这段论述指明了科技体制的改革目的与方向,诠释了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二)重点发展高科技,抢占科技制高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展开,国际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逐渐转换为科技与经济的竞争,各国纷纷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高科技领域竞争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战略家,深刻认识到科技实力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对此,他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大势,敏锐地认识到21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占有一席之地”,突出强调了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及其现实重要性。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生存,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赶超世界强国。邓小平不仅注重勇攀科技高峰,而且非常重视高科技产业化工作,强调依靠高科技突破、带动产业发展。邓小平批准实施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并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的这段论述指明了高科技的发展导向,科技要注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三)制定开放的对外政策,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并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如何统筹自力更生和引进外资的问题。一方面,邓小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他强调:“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味地只是从他人手中购买技术,容易被卡住发展的脖子。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科技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的研究开发,要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独立自主,但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提倡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强调“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认为要把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不断地改造我们的企业。当时有一部分人对于实行开放政策还不太理解,思想不够解放,认为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悖传统。对此,邓小平提出“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而且“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使特区成为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窗口。到1998年,我国已与1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95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加入了75个国际学术组织,大大推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邓小平高度重视和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他强调:“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一方面,强调发展科技事业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调动和团结一切积极因素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另一方面,强调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首先,强调党委领导人主要负责政治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其次,强调党委要加强对科技工作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掌握,抓好科学研究计划,要知人善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力量组织好。要出成果、出人才,这是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党委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再次,党委要落实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有关科技人员、专家的意见,避免工作上的失误。最后,强调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解決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强调科研机构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所长、副所长具体负责科技业务领导工作。搞好各级、各部的职责分工,建立岗位负责制,不越位、不错位,才能够保持有序的工作秩序,避免工作上互相推诿,妨碍工作。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