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rhG-CSF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水平的影响

2018-07-12张利铭张江召刘荟敏唐元艳黄知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13期
关键词:白细胞骨髓白血病

熊 涛,张利铭,张江召,刘荟敏,唐元艳,黄知平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血液内科 434000)

急性白血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常用方法,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容易引起严重的感染而导致患者死亡;另一方面,白血病化疗的疗效与化疗计划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关系密切,骨髓抑制的发生常常需要减少化疗剂量、延长化疗间歇期以至停药,进行而影响疗效[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因具有确切的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而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对于rhG-CSF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剂量尚未达成一致意见[3]。本项目研究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白细胞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上rhG-CSF剂量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初治,根据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有化疗适应证;(3)KPS评分>60分,预期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不宜化疗者,以及合并使用其他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及输血治疗者。根据入组顺序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8例,其中A组包括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5±12.4)岁;B组包括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42.6±11.7)岁;C组包括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41.8±10.6)岁;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3组患者化疗方案相同即采用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rhG-CSF选择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吉粒芬,规格为每支75 μg,化疗后次日皮下注射。A组rhG-CSF每天用量为400 μg/m2(高剂量),B组rhG-CSF每天用量为300 μg/m2(中剂量),C组rhG-CSF每天用量为200 μg/m2(低剂量),疗程3 d。化疗前及化疗后均监测血常规指标,记录白细胞最低值(WBCmin),最高值(WBCmax),统计白细胞计数(WBC)<4.0×109/L的时间即WBC 减少时间。化疗2个周期后,根据KPS评分评定患者生存质量,得分越高者则表明生存质量越好。记录患者化疗期间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2 结  果

2.13组患者化疗后WBC的变化3组患者比较,化疗后WBCmin及WBC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WBC减少时间明显低于B组,B组的WBC减少时间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变化及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化疗后,3组患者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组与C组间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患者化疗后WBC的变化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表2  3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变化及抗菌药物使用率

注:与A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病变,临床上以贫血、浸润、感染及出血等症状为主[4]。本病发作时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在骨髓中出现快速的大量增殖,对生理性的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在淋巴结、脾脏、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广泛浸润。ANLL作为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类,约占其中的40%,且其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化疗是ANLL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且研究认为化疗的临床效果与药物的剂量有正相关性。由于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缺少根本性的差异,化疗药物不可避免地损伤正常细胞及组织脏器功能,尤其是损伤增殖相对较快的造血组织,导致化疗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5];治疗时应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更容易导致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消化系统及口腔、皮肤、肛周等)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败血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7]。因此,对于ANLL化疗患者需要积极预防、治疗化疗后的白细胞减低,以减少感染发生率,避免化疗计划的中断或延迟。

rhG-CSF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及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8]。rhG-CSF对骨髓中的粒系祖细胞发挥作用,对其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促使向外周释放成熟粒细胞,并且能够加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9]。黄洪晖等[10]通过研究指出,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应用rhG-CSF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趋化及氧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明显增强,指出rhG-CSF可有效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功能及表型,进而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有研究指出,rhG-CSF可使中性粒系祖细胞由原来5 d的成熟时间缩短为1 d,应用rhG-CSF后48~72 h内,白细胞迅速升高,停药后虽然白细胞有逐渐下降,但仍继续在较高的水平维持[11]。目前临床上选择何种剂量的rhG-CSF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研究认为rhG-CSF的大剂量应用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增加患者药物相关的费用。本研究对比了ANLL化疗患者应用不同剂量rhG-CSF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3组患者化疗后WBCmin及WBC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WBC减少时间在A组(高剂量)明显低于B组(中剂量),B组低于C组(低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剂量的rhG-CSF均可有效升高ANLL化疗患者的白细胞水平,但是中、高剂量可以有效降低白细胞减少时间,此外,本研究发现3组患者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低剂量组,说明中、高剂量rhG-CSF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高剂量的rhG-CSF可以有效缩短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白细胞减少期,且中剂量与高剂量rhG-CSF的治疗效果相当,更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白细胞骨髓白血病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白细胞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